劉春玲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創新發展,構建“課程思政”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深刻理解它的科學內涵、把握它的價值取向、選擇它的實現路徑,找準育人角度,建構育人模式,提升育人效果,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緊密融合,對豐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意義深遠。
一、深刻理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涵闡釋。第一,二者的課程側重點存在差異性。“思政課程”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引領大學生系統地接受思政教育,培育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思政教育中處于主導地位,“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狀態,是要通過挖掘其他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第二,二者的目標和任務趨于同向性。教書育人是所有課程的共同目的。“思政課程”是顯性教育,“課程思政”是隱性教育,二者共同肩負著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第三,二者的要求和內容存在契合性。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涵演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核心內涵都是育人。從育人的概念到“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演進,體現了對高校育人本質的深化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協同要求。育人即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育人的目的是使教育對象獲得全面發展,是知識傳授和思想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育人的本質在于思想價值引領。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各類各門課程都要始終貫穿思想價值引領的主線。所謂教書育人,強調的就是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價值追求。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2014年,上海高校率先提出“課程思政”改革,并積累了一定經驗。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教育部黨組2017年12月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進一步指出:“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這對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整體性的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育人理念和方法,旨在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并將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本質上是在學科教育當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確保學科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實現受教育者從思想價值與行為價值的耦合,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最終達成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目標。“思政課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課程育人中系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輸送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等信息的社會實踐活動,是課程德育的主渠道,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教育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大對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價值取向
實現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形成協同育人合力的理念價值。“思政課程”不是孤島,高等教育也不是教師各自為政、學生自行其是,深挖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升華,優勢互補,更好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是高校育人的必然。深入分析協同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深刻領會協同育人研究的重要性,進而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實現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形成協同育人合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工作出發點,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構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模式,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基礎,構建一個包括“三位一體”(高校、社會、學生)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加強“三支隊伍”(學校各部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優化教育的師資模式、打造“三個課堂”(理論課、實踐、網絡)三者相結合的聯動模式,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努力做到二者教學目標明確,內容科學、特點鮮明、實現育人育才相統一。
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的實踐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課程思政”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探索。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研究基礎,以二者的內在邏輯和內涵解析為切入點,以協同育人為抓手,結合相關案例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政資源,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為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實踐基礎。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學理和智力支持的時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而“思政課程”的主要職責正是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實施培育和引導,使其符合時代特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化為自覺行動。“課程思政”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思政課程的引領,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并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系統工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觀引領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著育人責任,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幫助學生入耳入眼、入腦入心,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路徑選擇
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想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育人的工作,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要把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念作為理論指導。高校要引導師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把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與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協同育人的理念來指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全過程,促進學生五育并舉。要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思想引領,“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樹立協同育人理念,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打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合力“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一盤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各高校教育的主體責任,對課程思政建設把好關,把好度,統籌規劃;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發揮主渠道作用;加強通識教育課程及各類課程建設,根植協同育人理念;加強價值引領與專業教育融合;鼓勵教師打破學科藩籬,立足學科優勢深入挖掘專業課的思政資源;完善大學生課外思政教育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課程思政”與第一、第二課堂、網絡課堂的有機結合,打造基于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學校各部門為要素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一盤棋”。
創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網絡載體平臺。習近平總書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的每一個環節都承載著一定的精神重塑和價值啟蒙功能,要創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網絡載體平臺,創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實施方式方法。一是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二是組建以學生微信群、QQ 群、微信公眾號等為依托的公共平臺,三是加強引進“慕課”教學模式等微課建設,四是開辟云計算下教育網絡新平臺,五是利用好“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等網絡學習平臺。
優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關鍵在教師,重點在課堂。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高校要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適應不同專業、課程特點,加強分類指導,全面提升各類課程教師的政治素養、教學素養,提高教師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系統培訓,全面提升各類課程教師的素養,加強各類課程師資力量交流協作,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樹立協同育人教育理念,凝聚隊伍合力,使每門課都能在一定形式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共同發揮作用,真正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統一的自覺意識,提升社會責任感,承擔好教書育人責任。無論是“思政課程”教師,還是“課程思政”教師,都要全員參與,自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做“四個引路人”、做到“四個相統一”,引導學生做到“四個正確認識”;自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等要求,引導學生成長成才,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用思政資源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創新發展。《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在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課程思政”作為與之相輔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學生的價值引領中發揮著重要的補充作用。高校要用好思政資源,踐行協同育人理念,要從課程內容入手,剖析其內在價值導向。立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引領作用,挖掘匯集各類課程思政資源,堅持時代特色、理論特色、實踐特色的交匯融通。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實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引領性、全員性和實效性。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協同育人的新局面。
(此文為吉林省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模式研究 》和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長春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柳 ? 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