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戶外音樂節互動儀式共睦態體驗形成機制及后續效應
——以迷笛音樂節為例

2023-09-10 11:37:14張先悅
關鍵詞:儀式旅游情境

張先悅, 張 茵

(北京林業大學 園林學院, 北京 100083)

旅游學術領域強調旅游者主觀性在旅游體驗中的意義,比如Natan指出個體的主觀感知和行為是旅游體驗的核心要素[1],并多以個體旅游者體驗出發考察旅游動機、旅游者行為以及旅游意象等[2].這種主客體分離視角對于旅游體驗內涵的探討是有偏差的,狄爾泰的生命哲學體驗論、梅洛身體作用體驗以及杜威實用體驗論都摒棄了分離思維、賦能整體、聯系與互動[3].因此,具有群體性和互動性特征的旅游體驗現象,突出自我與他人、環境的相互聯結,需要更進一步研究和闡釋.對此,謝彥君等[2]率先對旅游情境中的共睦態旅游體驗加以概念性界定,國內學界對存在于宗教儀式[4]、古鎮[5]、民宿[6]與草原[7]中的共睦態體驗進行了實證探索,包括情感狀態特征、影響要素、生成條件與產生時段等.

共睦態現象本身屬于儀式理論的范疇,Turner等[8]指出其是在儀式的閾限階段出現的.Graburn的旅游儀式理論提出旅游也承擔著儀式功能[9],旅游中的共睦態便是群體旅游體驗意義所在[10],由此儀式理論對于共睦態體驗研究至關重要.蘭德爾·柯林斯[11]提出“互動儀式鏈”理論是研究特定情境中互動性群體體驗的重要視角,認為互動儀式在特定情境中是一個因果關聯與反饋循環的過程.在群體旅游體驗形成的過程中,共睦態以現場的、實時的和短暫的歡騰狀態出現,同時仍具有體驗整體性、關聯性與生成性的特點,是旅游情境下旅游者與環境和他人交流互動形成的結構統一體.

現有關于旅游共睦態體驗研究多以謝彥君等[2]從現象學視角提出的補償體驗為支點,描述特定旅游類型表層現象,而從儀式理論出發對旅游體驗共睦態的探究尚不足.節事活動具有強烈的儀式性和參與性,對于從儀式視角研究共睦態體驗具備先天優勢.本文采用互動儀式鏈理論,探討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的構成要素及形成機制,以期推動儀式理論在旅游體驗范疇的深入研究.

1 文獻評述與問題聚焦

1.1 戶外音樂節旅游體驗戶外音樂節作為人類與音樂藝術相連接的節慶活動,已成為人們追求美好體驗和身心快樂的重要方式,也往往成為一個目的地重要的文化景觀[12],在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迄今戶外音樂節旅游體驗研究主要集中于體驗維度、情境空間和體驗效應等方面.

在戶外音樂節旅游體驗構成維度上,Packer等[13]指出戶外音樂節參與者的體驗包括音樂、節日、社交和逃離4類,音樂體驗是基礎,促進了參與者之間的聯系(社會體驗),并為慶祝(節日體驗)提供共同關注點,同時為參與者提供脫離日常生活的環境(逃離體驗),進而促使參與者理解新自己、感知新世界.在此基礎上指出戶外音樂節旅游體驗涵蓋音樂、節日、社交、逃離和新奇5個層面.Duffy等[14]認為戶外音樂節體驗主要圍繞空間參與而產生的個人自我實現的獨立感與社交歸屬感.Cashman[15]以互動的角度將音樂節體驗分為現場表演、與其他參與者和表演者的互動以及與構建空間的互動等3類.對學者得出的戶外音樂節旅游體驗維度進行總結,發現有3個關鍵維度影響戶外音樂節體驗,分別為空間因素、身體因素以及空間與身體的互動因素,即參與者與周圍地理空間環境和其他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和沉浸,突出表現深入而直觀的音樂體驗與情感,高參與度是最本質的屬性.

戶外音樂節體驗與其特殊情境與空間特性有關,樂迷們在音樂節期間聚集到特定地方來聆聽音樂、觀看表演和放松自我,實現身體與精神共在[16].當代音樂節己脫離了早期的嬉皮文化語境,為樂迷提供了一種“擺脫外界束縛,逃離都市桎梏,脫離世俗約束”的體驗情境[17].Anderton[18]從文化地理的角度入手,認為戶外音樂節是在社會結構被暫時反轉中形成的“建立聯系、破解隔閡”的世界.Laing等[19]認為戶外音樂節是具有高度親密聯結和強烈群體精神的社會性空間,參與者共同體驗產生團結意識.

在體驗效應方面,Bowen等[20]指出音樂節創造有趣的節日氣氛,為個人成長和群體發現提供機會.文獻[21]指出音樂節參與者可以更好地認識自我,減少個體焦慮,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更樂于終身學習.文獻[22]發現音樂節可以有效消解人與人的緊張感及距離感,促進參與者產生群體歸屬感,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

結合以往戶外音樂節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戶外音樂節是以現場音樂表演為載體、群體親密聯結共同參與、擺脫日常逆反結構的反轉體驗空間,從而促使參與者獲得個體認同感與群體融合感.戶外音樂節所產生的旅游體驗與趙紅梅[23]認為的“共睦態”體驗不謀而合,是一種拋開世俗偏見、跨越身份差異之后的群體共同體驗.因此,本文基于音樂節社會性空間來研究旅游者群體的高峰體驗——共睦態體驗.目前研究尚缺少對戶外音樂節旅游中群體高峰體驗的闡述,因而本文將就此展開討論.

1.2 共睦態體驗Turner等[8]在《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中提出了“communitas”現象,該現象是在儀式中的“反結構”閾限階段出現的.文獻[23]將其譯成“共睦態”,是指參與同一宗教儀式的人群間產生齊一、平等、團結的強烈情感狀態.許多旅游人類學家認為共睦態也與旅游活動相關.Graburn[9]的旅游儀式論將旅游視為一種“神圣的儀式”,具有“反結構”特性.這從理論上為共睦態體驗在旅游過程中的存在提供了依據.

國內學界趙紅梅[23]最早開始研究共睦態旅游體驗,她指出共睦態體驗也是一種最佳旅游體驗,包含旅游者身份被夷平,毫無芥蒂的交流,產生息息相通的情感的“反結構性”,旅游情境與旅游行為各方面的“逆反性”,伙伴關系中共享情感的“群體性”與補償匱乏,實現自我的“補償性”.在相關實證性研究中,李應芝等[4]以梵凈山為例,指出佛教文化共睦態旅游體驗是一種具有群體性、逆反性、神圣性和世俗性等特征的情感狀態.謝彥君等[2]對旅游體驗共睦態進行概念化研究,抽取出主要的意義成分包括空間、時間、人和物4大要素,在此基礎上從場域、關系和程式3個核心范疇構建旅游體驗共睦態生成的情境機制,進而得到嚴謹的概念范疇界定,即旅游者在群體互動的旅游情境中,依循于建構性程式而形成的一種忘我交融、和諧共鳴的體驗狀態.徐英[7]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草原旅游情境下旅游者在自然儀式階段達到群體性共鳴的高峰.光善軍[6]結合旅游補償體驗理論分析了民宿共睦態旅游體驗的形成條件,只有當旅游者和民宿目的地產生互動交融時,才會形成高峰體驗.

雖然共睦態體驗被認定為一種所有旅游者都有可能發生的理想狀態,然而并非所有旅游者都能達到[23],需要具有特定的產生條件和內在的形成機制.目前關于共睦態體驗研究中的“互動儀式”范疇在旅游情境中的詮釋仍存在較大的發掘空間.節事旅游尤其具有顯著的群體性和互動性,在共睦態體驗研究中具有突出的研究意義與典型價值.

1.3 互動儀式鏈共睦態現象本身產生于宗教儀式中,屬于儀式研究范疇.國外從20世紀初開始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儀式,Durkheim[24]認為社會群體在儀式過程中創造特有符號,并通過儀式與符號進一步維系群體結構.Goffman[25]超越宗教儀式范圍,從日常生活儀式的角度研究問題,并指出儀式是一種情感表達和關注彼此的機制,可以促進群體團結和群體符號化的形成,具有即時性、共有性、真實性的特點. “互動儀式”一詞就來自于Goffman的研究,主要指一種加強群體凝聚的表達意義性的程序化活動. 蘭德爾·柯林斯[11]受Goffman互動儀式理論和Graburn旅游儀式論等影響,創新性地提出了互動儀式鏈(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理論.

局部情境、情感能量和互動儀式是互動儀式鏈理論構成的3大核心要素.這3大要素的關系為:人們的一切互動行為都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而情境中的“互動儀式”是一個具有因果關聯與反饋循環的過程,宛如一條“鏈”;情感能量是互動的真正驅動力,情感能量最大化也就是互動儀式的結果.謝彥君等[26]指出旅游情境中的體驗互動過程會促進旅游者情感能量的聚集和釋放.可以看出互動儀式鏈的理論命題對群體和互動旅游體驗活動有較強的實踐闡釋.旅游學借鑒共睦態現象,并應用到“世俗儀式”旅游共睦態體驗研究中,也不免需要以儀式理論與旅游體驗理論交叉融合的思維看待問題.共睦態體驗的產生與互動儀式鏈理論中3大元素緊密相關,從互動儀式鏈視角來探究共睦態體驗的形成是深度貼近的方式.

目前國內大部分互動儀式鏈相關研究集中于新聞與傳媒等領域,近年來互動儀式鏈理論被納入到旅游領域研究之中.劉會燕[27]闡述古村落游客體驗本質和互動機制的關聯,進一步探討了古村落游客互動中的主體、儀式要素和結果的相互作用.殷英梅等[28]運用互動儀式鏈理論闡述了人際交流的動機和流程,認為主客持續交流產生共同關注物,從而實現了主客間的情感共享.孫歡娜[29]建立了節慶旅游的互動儀式,并展開分析節慶旅游儀式的主客互動體驗感.縱觀旅游體驗的整體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等特點,現有互動儀式鏈理論對旅游情境中體驗研究主要集中于互動儀式現象描述、體驗情感分析和主客互動機制,缺乏對高峰體驗形成過程的研究.因此,本文以互動儀式鏈作為主要理論視角,對戶外音樂節中共睦態體驗的構成要素與形成機制進行探究,從而補充節事群體旅游體驗的研究空缺,促進互動儀式背景下對于群體高峰體驗的認知.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案例迷笛音樂節(Midi festival)是中國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音樂節.迷笛音樂節(文內簡稱迷笛)由北京迷笛音樂學校于2000年創辦,2002年從室內走向戶外,開啟了我國戶外音樂節的時代.迷笛至今已成功舉辦44屆,已成為全球華語地區最大的搖滾音樂節,被稱為中國的“伍德斯托克”.

強烈的共睦態體驗、身份認同和情感依戀是迷笛的顯著特征.迷笛帶有狂歡性質,被樂迷稱作存在于真實世界中的“烏托邦”,甚至被部分樂迷親切地稱為“家”.在迷笛現場,參與者會產生強烈的情感聯結和反結構的群體體驗,并試圖尋求真實的自我以及群體認同.與另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戶外音樂節——草莓音樂節相比,草莓音樂節被戲稱為“外企野餐,學生春游”,參與者缺少強烈的認同與依戀,樂迷們集體歡騰形成的共睦態體驗也遠不如迷笛現場.因而以迷笛作為案例研究對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分析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形成的因素和機制,需要扎根于具體情境之中,通過凝練、分類并歸納,進而總結出核心結論與觀點.這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符合扎根理論的推理思路.扎根理論是由Glaser[30]和Strauss[31]創立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其核心是在原始資料基礎上,不斷比較、思考、分析,進而建構反映本質的概念理論.編碼(coding)是扎根理論關鍵環節,并包括開放性編碼、主軸性編碼和選擇性編碼3項步驟.

在操作過程中,本研究首先針對迷笛音樂節旅游體驗在嗶哩嗶哩(BiliBili,文內簡稱B站)收集Vlog獨白文本,然后采用扎根理論方法對獨白文本進行分析,將資料導入Nvivo 11.0軟件,基于嚴格的扎根理論3級編碼處理步驟,最后依據編碼結果對理論進行描述、提煉和抽象.

2.3 數據收集網絡收集數據快捷方便、調查結果相對客觀的特點已在國內外學界達成共識.伴隨著互聯網數字時代的發展,人人都可以將出游時拍的照片或視頻發布到網絡媒體上,向大眾傳達自己所觀所想.本研究將迷笛音樂節游客發表在B站的Vlog作為進行扎根理論分析的數據來源.

Vlog傳播內容更具真實性和客觀性,旅游者發表于網絡上的Vlog往往是無誘導影響下的自覺自愿有感而發,感受體驗真切自然.Vlog敘事性很強,擁有較完整的敘事段落,這與互動儀式鏈理論相互呼應,便于探尋總結完整的故事線.Vlog的視頻節選是游客高峰體驗的象征與記錄,獨白或交流的文字能夠呈現旅游者真實的在場心理及情緒表達,是有價值的研究數據.

B站是國內最早出現Vlog視頻的平臺,因其較強的包容開放性,深受眾多青年群體喜愛,他們旅游經驗豐富,視頻內容表達清晰獨到、情感充沛真實,并且B站關于迷笛音樂節的Vlog資料十分豐富,適于采集數據.

在Vlog選擇過程中,遵守以下標準:第一,由于共睦態體驗是一種群體性體驗,因此需判斷發布者是否是結伴出行,或者是否在現場與他人存在高頻互動等;第二,Vlog話題的關注度比較高,作品數量多且播放量高,以確保該Vlog具有廣泛的情感認同性.本文最終選取了10篇Vlog,共計4 471字的獨白文本,其中8篇用于扎根理論編碼(表1),其余2篇用于飽和度檢驗.

表 1 選取B站Vlog的相關信息

3 范疇挖掘與模型構建

3.1 開放性編碼:提取概念和范疇開放性編碼階段要求對原始材料逐句分析,從中發現可以表征概念類屬的獨立的意義單元,并命名形成概念,繼而將相似概念歸納總結形成范疇.本文對獨白材料進行開放性編碼(表2),將資料分類抽象成不同的概念,然后對體現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特征的概念進行比較和歸納,形成45個基本概念.然后,將同一類屬的概念聚集,根據邏輯、內涵等進一步抽象化,形成11個范疇,分別為:環境逆轉、身份逆轉、互動行為、狂歡儀式、共享情緒、節奏強化、積極情緒、群體團結、群體道德感、自我實現和人際成長.

表 2 開放性編碼分析示例

3.2 主軸編碼:選取主范疇主軸編碼是進一步整合初始范疇之間關系的過程,主要步驟是在基于研究情境對范疇不斷比較、聯系、合并、類聚,進而提取主要范疇.本研究在得到11個初始范疇的基礎上,共形成4個主范疇(表3),包括逆轉閾限、互動儀式、群體情感能量和成長體驗.

表 3 主軸編碼分析

3.3 選擇式編碼:甄別核心范疇,形成“故事線”選擇性編碼通過構建“故事線”將主要范疇與初始范疇聯系起來,推演歸納核心范疇.經過結構識別過程,梳理出核心范疇是“互動儀式鏈狀生成體驗”;總結出故事線為: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是在逆轉閾限中發生,通過互動儀式強化群體情感能量的成長型生成體驗(圖1).由此,本文構建出由互動儀式鏈主導的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產生模型(圖2),由 “共睦態體驗的發生場域——逆轉閾限”“共睦態體驗的動力機制——互動儀式” “共睦態體驗的在場效應——情感能量最大化”“共睦態體驗的后續效應——成長體驗”構成.

圖1 主范疇的典型關系結構

圖2 產生模型:戶外音樂節互動儀式共睦態體驗

共睦態體驗是一種生成體驗,形成于互動儀式鏈中,是情感能量最強烈的表現形式.逆轉閾限是共睦態體驗發生的轉換場域,互動儀式是推動共睦態情感能量形成的動力機制,成長是共睦態體驗深遠的后續效應.可見,互動儀式鏈狀生成體驗的核心范疇統領整合所有主范疇和初始范疇,同時各主范疇和初始范疇相互聯系(表4).

具體來看,戶外音樂節旅游體驗是發生在不同于日常生活環境的身份逆轉與環境逆轉的音樂場域中,通過參與互動儀式中的互動行為與狂歡儀式獲得宣泄,節奏強化群體之間的情緒共享,釋放群體情感能量,形成強烈積極情緒、群體團結和群體道德感的共睦態體驗,進而促進游客自我實現與人際成長.

表 4 主范疇的典型關系結構

最后,用剩余2篇獨白文本進行飽和度檢驗,并未發現新的范疇,說明本文建構的互動儀式鏈下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形成機制模型達到理論飽和.

4 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的構成與產生

4.1 發生場域: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的逆轉閾限戶外音樂節旅游世界所營造的具有“反差”特征的情境,便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逆轉閾限,由環境逆轉和身份逆轉兩方面實現.

1) 環境逆轉.參與者在差異化環境下擺脫外界束縛,逃離都市冷冰冰的桎梏,投入迷笛激烈熱情的懷抱中,并通過狂躁音樂發泄自己內心的壓力、不滿與日常生活的煩惱.在周邊環境層面,樂隊音樂節奏的韻律感、舞臺營造的視覺效果、樂迷們的群體瘋狂行為、腳下的草地泥土、露營帳篷與溫暖篝火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都是重要的環境刺激源,促進參與者對現場環境的感受更加強烈,具身性體驗也更加深刻.在這里,迷笛營外的規則等級與道德約束都被分割開來,讓人回歸營內獨有的自然純粹與簡單,通過反結構來實現對結構化例行生活的補償.

2) 身份逆轉.迷笛在戶外不設置觀眾座位,更沒有因票價高低而分設不同層級的區域.現實中的階層等級與身份地位被弱化,所有參與者都是自由平等的.參與者可以選擇在舞臺前方人群中隨著鼓點跳躍,也可以選擇在遠離舞臺的地方陪伴朋友靜靜聆聽.在這個以音樂為核心載體的烏托邦里,所有人的身份被夷平,彼此陌生的人們也能沒有隔閡地圍聚在一起縱情,人與人之間卸掉現實偽裝的“保護膜”坦誠相見,進行純粹的感情交流,從而獲得最為本真的體驗.

4.2 動力機制: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的互動儀式音樂節游客共通的情感在行為互動與儀式依循中傳達,并通過現場的音樂節奏和韻律得以強化.

1) 互動行為.柯林斯[8]認為通過身體在場并借助于符號互動行為,會形成情感共享的情感能量.在迷笛演出舞臺現場能看見搭肩膀、繞圈轉、追逐玩鬧等常見群體互動行為,還可以享受如甩頭、跳水、開火車、POGO等更加極致的音樂節互動表演.這些行為加深了群體情感體驗,沸騰了現場情緒.“當戰國舞臺的鼓聲一響起,我們跑著笑著跳著高呼著吶喊著,扛著大旗從四面八方聚在一起.我們總是搭著身邊陌生人的肩膀,甩動著怒吼著,即使滿身是泥,也毫不在意.”(V5)

2) 狂歡儀式.迷笛是具有狂歡性質的現代音樂節慶,是屬于青春歲月的烏托邦.謝彥君等[26]指出群體互動依循于建構式程式達到體驗共鳴.迷笛是一項周期性儀式,參與者依循預先規定的儀式流程,在特定的時間聚合在身體靈魂共在的空間中,參與集體行動形成群體體驗.例如,迷笛營內部的“泥笛小火車”“萬人大合唱”“戰國舞臺的摔跤比賽”等,都是強化儀式性的環節,就像是寺廟里的“合掌跪地”,教堂中的“禮拜”,這些環節被樂迷們默認,并必不可少.樂迷通過參與這些儀式環節,與音樂、樂手、同伴等建立連接,與個體、群體和環境對話交流.“迷笛傳統項目:戰國舞臺摔跤,黑衣服胖哥是真猛,車輪戰屹立不倒.蓄謀已久的特別活動,冷焰火點燃的瞬間,所有的美好情緒都在沸騰…”(V1)

3) 情緒共享.迷笛為群體情緒共享提供了平等自由的氛圍.在這個共通的意義空間,參與者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與不滿,拋開世俗偏見與束縛羈絆,縱情忘我地表現自己與感染他人.迷笛成了樂迷們情感釋放與互動交流的場所,人們盡情擁抱、一起歡笑、動情流淚甚至忘我親吻,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息息相通.

4) 節奏強化.迷笛現場以搖滾樂為主要風格,樂風強勁.干脆分明、整齊劃一的節奏給參與者帶來強烈的沖擊感,音浪能震到心臟和褲腳.“這一刻,隨著鼓點的一響一停來掙脫外界束縛,享受那種間接性的耳鳴和暈眩,不需要品味,只需要接受”.(V1)除搖滾樂外的民謠抒情音樂,節奏跌宕情緒迭起也促使樂迷形成高接收度,感悟美好生活,肯定自身價值,對未來充滿期待.節奏性跳躍、點頭、甩動臂膀帶動所有人開始幅度相同的肢體震動,共同進入心醉神迷的狀態,達到靈魂共振的效果.

4.3 在場效應: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的群體情感能量群體情感能量是旅游者在戶外音樂節現場參與互動儀式后,形成的共睦態體驗主要在場效應.群體情感能量通過互動儀式的驅動達到最大化,呈現積極情緒提升、群體團結和群體道德感的效應特點.

1) 積極情緒.迷笛把在現實生活中或麻木或掙扎的人們,圈在一片與世隔絕的草地中,讓他們從煩惱又無奈的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感受自由放松的差異化生活.雖然是片刻短暫逃離現實,但參與者平時焦慮緊張與壓抑悲傷的消極情緒大大減緩甚至一掃而空,快樂美好與感動溫暖的積極情緒涌上心頭.“蓄謀已久的特別活動,冷焰火點燃的瞬間,所有的美好情緒都在沸騰.”(V1)無憂無慮的狀態才能使自己認識更真實的自我,并做好回歸現實的準備,去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和無法解決的問題和平共處.

2) 群體團結.樂迷們會通過一些瘋狂粗暴又簡單直接的肢體動作,如跳水、死墻、開火車等參與到迷笛現場中來.如果初到迷笛,人們可能會選擇旁觀其他人瘋狂蹦跳撞擊.但是迷笛強烈濃厚的氛圍不會讓他僅僅去凝視,受到音樂的感染和同伴們的拉動會自然加入其中.當個體開始模仿他人的行為,做相同的肢體動作時,就意味著他已經加入了這個群體,成為了群體中的一員.“融入戰國第一步:觀察.下一步就是加入了.從視頻的抖動程度可以看出來我也開始甩頭了,大家已經處于一個癲狂狀態中.”(V8)柯林斯[8]認為互動儀式會促使 “成員身份符號”的產生,以及個體認知向群體認知的轉化.當個體發現群體中的他人行為和自己相同時,會潛意識認為他人的思想也和自己相同,同時強化了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參與者通過參與互動儀式意識到自己是迷笛群體的一分子,并認同迷笛群體的“成員身份符號”,人與人的聯結因迷笛而變得前所未有的親密.迷笛是一條鮮明的群體紐帶,把人串聯起來.在這里所有人親密聯結,群體串聯,達到彼此交融,情感共鳴.“迷笛是一張情懷,迷笛是我們的家.因為回到迷笛就是過年,就是家人團聚的時候,因為每一年我們都會在這里團聚.”(V6)

3) 群體道德感.群體不僅僅包括樂迷組織,志愿者、樂隊以及迷笛組織者也都是群體中的一部分.被大家親切稱之為“家”的迷笛也因所有人共同參與和體驗而變得更有意義與價值.迷笛弱化了個體的主體性,強化了群體性,產生強烈的群體道德感,進而主動地去維護群體.比如,有人在現場破壞環境時,樂迷會站出來勸解;有人對迷笛烏托邦表示懷疑時,樂迷會主動維護迷笛的形象.“我們都是迷笛的一份子,我們都是家人,我們都在自覺維護迷笛.”(V2)

5 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的后續效應

情感能量不僅體現在游客在場的身體感受上,也積累儲備于日常情境生活人們的意識流中.人們通過經歷互動儀式體驗群體高潮之后,喚醒后續在自我實現和人際層面的成長體驗情感.

1) 自我實現.在迷笛外的日常生活中,人們被社會家庭角色所禁錮,被道德規范所約束,被規則秩序所控制.我們渴求認識真實的自己,卻又沒有機會來實現.迷笛便提供了找尋自我、重新認識自我、肯定接納自我的契機.在迷笛里,言行舉止不必受到制約,參與者可以解放內心另一個自己,無需偽裝和隱藏,表現最鮮活自由的自我,也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年輕人為什么需要這樣的狂歡?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時候解放內心另一個自己.”“最棒的人都有點瘋,其實我們都是神經病,對,我們回家了.我們都是時代的病人,無法被拯救,我們只能互相溫暖.這就是我們的青春,最鮮活自由的我們.”(V5)

“它會變成深埋在心里的一顆種子,慢慢生根發芽,最后變成廣闊的草原.它正在用一顆柔軟的心臟為未來描繪一個偉大的藍圖.我們樂此不疲,追逐日月星辰,但我們從不追趕時間,所以我們永遠年輕,下次再見.”(V8)

2) 人際成長.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互動跨越了社會階層的差異,抹平了身份地位的懸殊,拋開了世俗功利的羈絆.人與人在共同價值觀與共有情懷之上和諧依賴,達到情感共鳴.這種互動不僅能維系現有的人際關系,增加親朋好友陪伴相處的時間,提供交流溝通的機會,增進親近感情,加深對彼此之間的認知與了解,還會使參與者建立起新的人際社會關系,比如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興趣投機的群體,提升歸屬感,消解疏離感.

“希望大家明年見,我愛你們每一位,明年一定要見到你,一定要回家.如果明天要離開,請再給我一個擁抱好嗎?帶著我的愛,如影隨形,下次見了,家人們.”(V6)

6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本文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運用扎根理論方法,嘗試對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的構成范疇進行描述性解釋,并對戶外音樂節這一特定旅游情境下共睦態體驗的形成機制進行梳理,進一步補充旅游場-互動儀式-情感能量架構在體驗研究的深度,為音樂節事情境下共睦態旅游體驗研究提供更具解釋力的理論框架.研究發現,首先,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本質上是一種互動儀式鏈狀生成體驗,由逆轉閾限、互動儀式、群體情感能量和成長體驗4大要素構成,各要素相互聯系,并通過互動儀式鏈生成展開.其次,戶外音樂節共睦態體驗形成機制分為“發生場域——逆轉閾限”“動力機制——互動儀式”“在場效應——群體情感能量的最大化”“后續效應——成長體驗”4個層面,即人與人之間在身份逆轉與環境逆轉的音樂場域閾限中,通過參與互動儀式中的互動行為與狂歡儀式來實現群體情感共享的狀態,節奏強化情感聯結,釋放群體情感能量,最強烈的表現形式即為群體性高峰體驗——共睦態,并促進自我實現和人際成長.最后,戶外音樂節作為一種群體性現代節慶,具有高參與性、集體性體驗特征.戶外音樂節建構超越日常逆反結構的情境,為參與者聚集共通提供了自由平等的意義空間,在情境下參與者按照一定的程式在高度關注和現場互動的展演中與音樂、自我、他人、時空連接,終而形成集體興奮.

6.2 建議戶外音樂節在節事策劃中應著重打造身體共在、情感共享的音樂節日空間,同時增加互動機會,使游客獲取更多儀式參與感.例如,在環境方面可打造更具創意的舞臺效果,設計更別致的海報和logo等標識,規劃更合理方便的玩樂線路,優化安保方式維持更安全有序的秩序;在活動方面,可以增加蹦床、攀巖和游泳等游樂設施,與潮流品牌IP聯名設計游玩項目,在現場為樂迷提供免費的演奏樂器,在露營區開辟樂迷表演的平臺,在正式表演結束后舉辦篝火晚會等.通過為樂迷之間、樂迷與樂隊之間、樂迷與環境空間之間提供互動交流的鏈接紐帶,參與者展現自我并共享情緒,共睦態群體體驗也得到不斷強化.

猜你喜歡
儀式旅游情境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護患情境會話
旅游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Talking strategies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海外英語(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91青青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色成人综合|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黄色成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五月婷婷伊人网| 在线免费观看AV| JIZZ亚洲国产|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另类|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jizz国产视频|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在线看|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四虎AV麻豆|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免费激情网址|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亚洲精品第五页| 99久久99视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97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综合网|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伊人成色综合网| 91精品亚洲|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亚洲嫩模喷白浆|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国产69精品久久|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 网久久综合|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黄色国产在线| 欧美a级在线|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五月天久久婷婷|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