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哲
2014 年大學畢業之后,我來到了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級中學黃山路分校。工作以來,我屢獲殊榮,因此很多人稱我為“年輕”的“老”教師。2023 年,我又因工作需要流動到金陵中學附屬初級中學,變化的是工作單位,不變的是我對教育以及個人專業成長的追求。
師者,當有一半詩心一半匠心,用詩心指引,用匠心行走。若沒有詩心,便難以萌發美好的教育理想;若沒有匠心,美好的教育理想多半會流于空想。
懷有詩心的教師應該具有這樣的品格:永遠懷有夢想,憧憬明天,對教育和生活要時常有新的感受,擁有創新的激情和源源不斷的靈感,會努力讓教育靈動、從容、自由。
我追求的成長之美是舒展與堅實。“舒展”既指身體狀態像大自然的花草樹木一樣,順應天性,自由地伸展枝蔓,健康成長,又指內心安靜、舒適、愉悅、幸福。教師的專業成長應像大自然的花草樹木一樣不斷拔節,不斷生長,呈現出自然、和諧、美麗的舒展姿態。
要想達到舒展的境界,教師首先要做好專業發展規劃。我在入職之初就埋下專業發展的種子,并經常向有經驗的教師取經,做好了5 年的遠期規劃和近期的1 年規劃。
除此之外,達到舒展的第二步便是堅實地行走。教育之路,尤其是從教的前幾年,每一步都很重要。教師的專業成長要遵循教師成長的階段性、順序性、個體差異性等發展規律。教師應讓每一步都走得堅實,從而自主地、幸福地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追求的課堂之美是喚醒與體驗。我希望我的課堂永遠都是以學生為中心,能喚醒學生發自內心對知識的渴望和熱愛,能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成為主角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質疑。在基于大觀念的教學中,如何設計關鍵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而現在關鍵問題的設計者和解答者都將是學生。
我追求的研究之美是提升與關愛。從教以來,我曾多次主持或參與課題研究,而話題的選擇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提升與關愛。提升是指提升自我的專業水平。我堅持研讀課標,閱讀專業文獻,參與各級各類進修,把握最前沿的理論研究熱點,提升自己對英語教學的理解。關愛是指關愛學生,也就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通過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提升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教育,看似重復勞動,實則充滿可能與變化,這是一項創造性極強的工作。詩心是致其廣大,匠心是盡其精微,讓美落地生根。
匠心,是一顆臻善的心。一路走來,讓我成長最快、歷練最大的就是2017 年的第十二屆全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觀摩大賽。從省賽突圍以后,歷時6 個月,我將一節課試講并反復打磨20余次。為了整體教學設計上能有所創新,我廣泛學習,從內容到技術,我多次在深夜將原先的設計推倒重來。細節之處見精微,PPT上的每一個標點我都保證無誤,課堂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服務教學。我最終的收獲不僅僅是那一張證書,還有對英語教學的全新理解。
匠心,是一顆沉潛的心。卓越的背后往往是神圣的孤獨和寂靜的苦行。猶記得2019 年參加江蘇省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前夕的備賽狀態,因為我的粉筆字環節較弱,所以每天我都會利用午休、晚上下班后的時間惡補。備賽一個月期間,寫光的2盒粉筆和手機里拍攝的近200 張練習的照片是努力的最好證明。
此外,平日里堅持專業閱讀和寫作也是我的習慣。除了專業書籍外,我還大量閱讀教育類書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我認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能在閱讀中解決。我同樣相信“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好教師,但是堅持寫一輩子讀后記和教后記一定能成為好教師”。
個人專業成長充滿了考驗和挑戰,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時間和耐心,但個中酸甜苦辣,最終都將成為寶貴的經歷。教育如詩,詩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腳踏實地。我愿意為了我所鐘愛的教育事業,且行且努力,感受教育的詩意,享受詩意的教育。以匠心致初心,以初心致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