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益峰
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基礎性工程,是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學校的體育教學不僅僅承擔了課程本身,還承擔了改善初中階段學生體質的重要責任。鑒于此,體育教師必須選擇適合初中生的教學方式,推動初中體育教學的實踐創新,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單一且枯燥,教學效果差。教師應在高度關注對所有學生進行指導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體育教學,針對不同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興趣愛好的學生,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對運動的興趣;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堅持健康第一”的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中學生的體質與健康作為初中體育課程的總體目標,不僅僅能夠從運動的情感、運動的能力以及運動的習慣方面發展學生,還能夠從體育健康的情感、衛生的常識和保健行為等方面指導學生,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新時代,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要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致力于培養學生對于體育健康的意識,提高個人運動的能力。通過正確認識運動,改進不良的行為習慣,從而進一步推動全民進行體育鍛煉,為體質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意識是行為的前提。部分學生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忽視了對于自身體質健康的關注,導致在體育課上難以積極主動地參加到體育課程中來。教師應當轉變學生對于體育教學的輕視態度,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在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中感受體育鍛煉的樂趣,體會體育教學的價值。為了提升學生的重視程度,體育教師可以不斷深入學生群體之中,傾聽學生對于體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主動探尋體育課程改革方案,清楚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效開展體育教學。
《新課標》中要求“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當合理安排學生的體育課程。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將體育教學方案設置為面向所有學生,依據學生的年齡、發展速度以及學生的體質差異開展個性化教學。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要特別關注體育與健康教育內容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在教學活動中設置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項目,以確保學生掌握基本體育技能和健康知識。
傳統的體育教學主要是按照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熱身活動、教師進行關鍵技巧的講解示范、學生對于講解進行模仿這三個模塊進行的。教學模塊與方式的單一導致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興趣減少,專注程度不夠,上課時容易形成松懈的心態。長此以往,對于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并無好處。因此,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到傳統課程帶來的教學缺陷,并且針對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實際改革。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豐富體育教學方案,提升初中階段學生的教學興趣。如可以在體育活動開展時,將課堂的室內與室外活動進行有機融合,推動室內訓練作為室外訓練的補充,通過趣味性的活動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
體育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思維,使教育理念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此外,還要加強自身專業技能,豐富自己的體育教學專業知識,從而有效開展學生體育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參加各種專業化的培訓,與同行交流經驗,吸納前輩的優秀教學案例來豐富自身的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大前提之下,提升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成效,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扭轉學生對于體育與健康的錯誤認識。在新時代下,加強對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加強師資、豐富教學方案以及提高學生重視程度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不斷推進中學階段學生的體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