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彥琪
按照社會的基本要求,完成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任務,是教師一職最為基本的社會責任。“教師的出現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但同時也意味著人類成果繼承的一部分重要責任已歷史性地落在他們身上,他們的工作是在延續人類總體的生命。”在我國古代,教師就自覺承擔起了為“圣賢文化”代言的職責,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種對于道統的堅決維護充分展現出了我國古代教師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較高的思想追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因此,在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中,教師更需要明白,他并不是作為一個個體在發聲,而是作為社會群體的委托者而存在,其一言一行都需要從公共立場出發,需要為公共利益負責。通過上面的簡單梳理可以認為:從歷史上看,無論是“長師、能師”(學校教師出現以前,人們以長者為師),還是“吏師、官師”(中國古代社會以吏為師,以官為師),以及“經師、人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無不是作為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代表者而存在,無不是作為統治階級意志的國家的代表者而存在。而在當前的多元文化時代,教師同樣應當受到這一社會角色的約束,依據核心價值觀的內在精神,對學生的各種多元主張進行甄別和引導。所謂的核心價值觀,即“體現著國家意志和社會價值系統的基本價值取向”,充當著整個社會文化發展存續的“主心骨”,具有普遍性、先進性和穩定性等特征,對其他一般性的價值觀起著整合和支配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上看,基于核心價值的引領與對于多元價值主張的尊重,二者之間本身并不沖突,一個良性的社會價值體系必然是“多元一體”的,借此來推卸和否定教師對于學生的價值引領職責也是站不住腳的。
對于學生的價值引領,既不是教師個人意愿的展現,也不是學生個人偏好的選擇,而是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尤其在直接指向學生價值完善與發展的價值觀教學活動中,教師更應當提升自身的使命感,隨時準備將學生引向積極合理的價值軌道。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一個誠實和負責的教師不能放棄自己作為學生價值成長的引導者的使命。而所謂‘引導者的使命,意味著教師不僅是學生道德成長之路上的‘同志‘朋友,而且應當是學生的‘指導者‘幫助者。教師有責任將自己個體和整個人類社會的道德經驗提供給學生參考。”而那些認為教師應當以價值中立者自居的主張,顯然沒有看到宏觀層面的社會因素,更多只是在學校教學的有限空間內對教師的角色定位進行考察。于當今時代,無論是從教師職責的歷史演變,還是價值訴求上來看,站在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立場上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將價值引領者作為教師的角色定位都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所要思考的只是教師應當通過何種途徑將學生的價值受納性與價值自主性統一起來而已。
(摘自《追尋理性共識:多元文化時代的價值觀教學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