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玉秀,岳玉妍
(吉林工程職業學院,吉林四平 136001)
隨著我國養豬產業的集群化和規?;l展,飼料資源需求量逐漸增加,在滿足禁用飼用抗生素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飼料成本,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劉霜等,2020)。目前,低蛋白質氨基酸平衡日糧被廣泛認可,此類日糧降低了日糧中粗蛋白質水平,并且通過補充必需氨基酸來維持氨基酸平衡。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可以發現,國內學者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低蛋白質氨基酸平衡日糧,即遵循蛋白質氨基酸平衡原理,降低粗蛋白質水平,調整必需氨基酸到理想水平,配制節能型日糧,從而在不影響豬生長性能的前提下節約蛋白質資源(高婷婷,2022 ;張麗明,2021)。本研究分析在低蛋白質日糧中額外添加不同比例支鏈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BCAAs)對育肥豬的影響,旨在為低蛋白質日糧研制提供理論參考。
1.1 試驗設計 試驗選取400 頭健康杜長大三元雜交育肥豬,體重在34 kg 左右,隨機分為5 組,每組8 個重復,每個重復10 頭,各組公母數量相同。對照組飼喂標準蛋白質水平基礎日糧,粗蛋白質水平為16%,其余試驗組粗蛋白質水平均降至14%,A 組不添加支鏈氨基酸,B 組按照0.6 ∶0.5 ∶1 比例添加,C 組添加比例為0.7 ∶0.6 ∶1,D 組添加比例為0.8 ∶0.7 ∶1,同時補充蘇氨酸、蛋氨酸、賴氨酸等氨基酸,保持4 個試驗組氨基酸水平平衡。各組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詳見表1。

表1 日糧組成及營養水平(風干基礎)
1.2 飼養管理 在試驗正式開始前對豬舍進行徹底清理和消毒,保持飼養環境相同,并根據常規程序進行免疫、驅蟲等處理,各組試驗周期內均不投喂抗生素。每天定時飼喂,試驗動物自由采食和飲水。預飼期為7 d,正試期40 d。隨著日齡增加,每天適當增加飼喂量,各組飼喂量始終保持一致。
1.3 測定指標及方法
1.3.1 生長性能 每天記錄給料量、余料量,并計算日均采食量。本研究初始重為正試期第1 天,分別于正試期第1 天和試驗結束當天對各組育肥豬進行空腹稱重,計算日平均增重。根據日均采食量和日均增重計算料重比,公式如下(李運虎等,2021):
日平均采食量(g/d)=(給料量-余料量)/ 總試驗天數;
日平均增重(g/d)=(末重- 初始重)/ 總試驗天數 ;
料重比=日平均采食量/ 日平均增重。
1.3.2 血清生化指標 試驗結束當天各組禁食,每個重復取1 頭育肥豬的5 mL 靜脈血液,3000 r/min 離心處理15 min 后,取血清置于-18℃環境中保存。采用全自動血液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葡萄糖(GLU)、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膽固醇(CHO)、甘油三酯(TG)、尿素氮(UN)、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
1.4 數據統計與分析 采用Excel 軟件處理試驗數據,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one-way ANOVA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 法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用“±s”表示,P<0.05 表示組間差異顯著。
2.1 不同平衡氨基酸水平對育肥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2 可知,對照組、A 組、D 組日平均增重、末重無顯著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B、C 組日平均增重、末重顯著提高(P<0.05);B 組料重比最低,且顯著低于A 組、D 組和對照組(P<0.05)。

表2 對各組育肥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不同平衡氨基酸水平對育肥豬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由表3 可知,各組血清ALT、AST 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與對照組和A 組相比,B、C、D 組TP、ALB、GLB 含量顯著提高(P<0.05),其中以B 組最高;與對照組、A 組、D組相比,B 組和C 組 GLU、CHO、TG、UN 水平顯著降低(P<0.05)。

表3 對育肥豬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3.1 日糧中不同平衡氨基酸水平對育肥豬生長性能的影響 研究表明,降低育肥豬日糧粗蛋白質水平會導致其生長性能呈線性下降,而在降低粗蛋白質水平的同時調節氨基酸平衡,則不會導致育肥豬生長性能下降,且適宜比例將提高育肥豬生長性能(易瓊等,2021)。人和多種動物均無法自主合成支鏈氨基酸,常被作為必需氨基酸,支鏈氨基酸能參與蛋白質合成、分解及代謝的全過程,在調控免疫技能和機體脂肪沉淀中發揮重要作用(劉永輝等,2020)。有學者指出,在低蛋白質日糧中添加支鏈氨基酸可明顯改善仔豬及育肥豬的生長性能(白丹丹和肖衛華,2023)。但由于支鏈氨基酸結構具有相似性,過量攝入有可能對動物正常生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配制日糧時應注意其平衡。本研究結果顯示,支鏈氨基酸添加比例在0.6 ∶0.5 ∶1 和0.7 ∶0.6 ∶1時,育肥豬日平均增重和末重增加最為明顯,且0.6 ∶0.5 ∶1 添加比例使料重比下降最顯著,說明過少或過量添加支鏈氨基酸均無法提高育肥豬生長性能,考慮原因可能是過少添加無法達到日糧氨基酸水平平衡,而過量添加則有可能導致不同氨基酸之間發生拮抗作用,從而阻礙機體氨基酸的吸收、轉化。
3.2 日糧中不同平衡氨基酸水平對育肥豬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 在本試驗條件下,不同平衡氨基酸水平的低蛋白質日糧均明顯提高育肥豬機體白蛋白、總蛋白、球蛋白水平,其中0.6 ∶0.5 ∶1添加比例增長最大,說明維持日糧平衡氨基酸水平有助于育肥豬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與利用。大量研究證實,動物血清中尿素氮含量越低,表明蛋白質吸收越好。本研究結果顯示,支鏈氨基酸0.6 ∶0.5 ∶1 和0.7 ∶0.6 ∶1 添加比例可顯著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與其他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一致(魏立民等,2022 ;董小英等,2016)。此外,本研究發現,纈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添加比例在0.6 ∶0.5 ∶1 和0.7 ∶0.6 ∶1 時可顯著降低育肥豬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及膽固醇水平,考慮原因可能是纈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參與動物機體糖類和脂類物質的合成。研究發現,在熱應激反應下增加亮氨酸攝入量可避免動物血清葡萄糖水平的異常升高,且適宜的添加比例還能有效降低脂肪酸合成,抵消支鏈氨基酸之間的拮抗作用,加強氨基酸利用率(朱玉萍等,2018)。
低蛋白質日糧中添加支鏈氨基酸可提高育肥豬生長性能,調節血清生化指標,支鏈氨基酸(纈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0.6 ∶0.5 ∶1 和0.7 ∶0.6 ∶1 兩個添加水平可通過調節血清生化指標而提高生長性能,從生產成本角度考慮,推薦支鏈氨基酸添加比為0.6 ∶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