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紅
(南陽農業職業學院,河南南陽 473000)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回應了億萬農民對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訴求,是對新時代的“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調整與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李軍和潘麗莎,2022)。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如何結合我國國情與農情,全面統籌“三農”工作進而實現農村3 個全面目標(農業全面升級、農民全面發展、農村全面進步)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生態畜牧業不僅是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農業產業化升級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畜牧業要想實現綠色發展,必然要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為要,大力采用綠色生產技術,推進畜牧業向綠色化轉型升級,實現高效養殖與產品綠色化協同發展,推進畜牧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使綠色化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能,不斷滿足廣大人民對優質畜牧產品的需求,進而推動畜牧業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產出高效發展格局的發展模式(賈云飛等,2023)。
1.1 助推鄉村振興穩步落地 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注重科學處理畜牧業污水,實現畜禽糞便循環利用模式,協同構建綠色高效的新型產業發展鏈條,引領畜牧業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為鄉村振興賦能。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可以促進傳統粗放式畜牧業增長模式向綠色生態增長模式轉型,進而帶動我國農業向綠色化方向發展,有效提升鄉村產業化發展的質量與效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逐步落地。但當前我國鄉村廣袤,畜牧業生產仍以小規模養殖為主,這就導致“人畜混居、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畜牧發展仍是當前主流(熊學振等,2022),這種養殖模式不僅不利于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更不利于生態文明的落實。基于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各方應大力加快推進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強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廣大農民調整種養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優質農產品的供給能力,推動農業向高質高效方向發展。
1.2 夯實農業現代化發展基石 “十四五”期間,農業被確定為我國戰略性產業,其目標是實現現代化農業,進而統籌優化各項農業生產要素,推動農業生產高效率發展。畜牧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有數據顯示,1978 年我國畜牧業產值為0.02 萬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8.18% ;2022 年我國畜牧業總產值高達4.07 萬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8.22%。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是因為黨的十八大后,全國各地因地制宜,落實農業現代化及綠色化舉措,強化畜牧業綠色技術創新,引領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生態畜牧業經營與生產模式,不僅提高了生態畜牧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提升了我國生態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1.3 優化畜牧業產業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是優化畜牧業產業體系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產品綠色化、清潔化、高品質的最佳方法。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可以從源頭育種貫穿到中段的畜牧業綠色生產再到消費者的整個生產過程,讓鄉村振興具有自己的底色。因此,推進生態畜牧業的綠色發展可以不斷優化畜牧業生產要素,低碳集約替代高碳粗放,進而引導畜牧業產業體系不斷優化,生產出質優產品。同時,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注重科學化、規范化種植、養殖,重視優質品種的選取,飼草的高效利用,畜禽的疾病預防等層面,以此實現綠色生產,優化生態畜牧業的產業體系。因此,生態畜牧業能顯著強化我國畜牧產業體系質量優勢,避免工業化畜牧業和生態化畜牧業結構性失衡(李金花,2023),切實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4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 人類文明發展先后歷經了4 個階段,即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階段。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終階段,它凸顯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統一性與共生性。人類綠色發展不能向自然過度索取,更不能以破壞生態平衡來取得短暫發展,因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必須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色發展是自然與人類雙向奔赴的過程,是互利共贏、可持續發展的進程。畜牧業是人與自然相互聯系的重要環節,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重要中介系統,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蘇偉等,2021)。
2.1 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協調性不夠 當前我國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規模化程度較低,集約化養殖需進一步提升。據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發布的《中國生豬產業發展與投資研究報告(2022—2023 年)》顯示,2022 年中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繼續提高,以母豬存欄量為劃分標準,規模化養殖(母豬存欄>50 頭)的比重達到75.32%,但仍低于世界先進水平。二是頭部企業市場份額占有率不高,資源集中度低。雖然我國生豬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市場份額占比不高。中商情報網訊顯示,2021 年我國生豬出欄量達67128 萬頭,但排名前十的生豬養殖企業僅占14%,其中,龍頭企業牧原股份實現出欄4026.3 萬頭,市占率僅6%,遠低于美國龍頭企業Smithfield Foods15% 的市占率,頭部企業市占率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2.2 生態畜牧業綠色技術研發不足 一是優質種源開發與創新不足。我國畜禽核心種源80%依靠進口,盡管本土種禽業由于近年來國家的大力扶持而得到不斷壯大,但總體上仍呈現散小弱的狀態,核心種源的自給率需進一步提升。二是新型飼料儲存與添加劑技術需進一步提升。首先,大豆是我國主要的畜牧業飼料來源,而過高的蛋白質可能會造成動物氨氣排放量增加,進而使綠色環境遭受巨大挑戰;其次,飼料添加劑使用不當,綠色科技含量低,導致飼料中養料吸收率不高。三是獸藥、新疫苗研發不夠,中藥引入畜牧業不足。安全、綠色的生物制劑研發不夠,致使生態畜牧業養殖中防疫過度,優質產品質量下降。禁抗為中醫應用于生態畜牧業帶來了契機,但我國利用中醫替代抗生素仍處于試驗階段,要依靠技術創新開發新的中藥產品作為抗生素替代品(于法穩等,2021),促進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
2.3 優化生態畜牧業綠色產品結構和區域布局一是生豬養殖規模大,牛羊雞養殖規模小。受傳統飲食模式的影響,豬肉是中國餐桌上最常食用的肉制品之一。2022 年豬肉產量達到5541 萬t,牛羊肉分別只有718 萬t、525 萬t(國家統計局,2022)。盡管豬肉產量占比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生產同樣多豬肉需要消耗較多的飼料,進而產生較多的廢氣,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二是綠色肉制品占比不高。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應生產更多的綠色肉制品,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優質產品,但現實是綠色肉制品認證率較低。以豬肉為例,據共研產業咨詢(共研網)整理數據顯示,2021 年豬肉綠色認證產品為319 個,較2020 年減少了13個,同比減少3.92%。三是區域發展不均衡。生態畜牧業主要分布在中部和東北糧食主產區,綠色發展面臨壓力大,而水資源豐富的東南地區生態養殖占比低,出現了綠色產品生產不均衡現象。
2.4 生態畜牧業綠色數字化技術實踐運用不充分 一是綠色數字化技術實踐運用不夠。2021年數字化對農業的滲透率僅為10%,遠低于工業的22% 和服務業的43%(魏亮,2022),包括數字機器人、精準作業、智慧獸醫、數字化育種等在我國生態畜牧業中的應用與推廣還不夠。二是綠色化、智能化的先進設備仍處于初級階段,自主、可控的原創技術更為稀缺。目前,瑞昂、牧原等國內大型畜牧企業已開啟綠色智能設備的研發,并在實踐中推廣運用,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的畜牧機械普及率僅為35.79%,與發達國家的畜牧業機械化程度存在較大差距。三是綠色化數據分析及運用不夠。綠色數據分析后被束之高閣,成為數據孤島,難以發揮其對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效用。
鄉村振興背景下,針對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面臨的問題,必須把綠色化作為我國畜牧業未來發展定位,把綠色、生態、品質、效益作為主打方向,通過技術運用、模式創新、布局科學、新設備采用等措施來破解問題,為實現我國生態畜牧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賦能助力。
3.1 強化綠色發展技術研發與運用 一是強化生態畜禽原種保護與新品種的研發。通過對我國畜禽優質資源的保護及基因研究推進優質禽種資源創新,強化畜禽綠色技術、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關鍵技術投入研發與推廣。二是加強畜禽生物制劑及新型畜禽類疫苗的研發。通過與相關高等院校及農業科研院所聯合,打造一批高素質的生態畜牧業綠色科技研發隊伍,聚焦新型畜禽類疫苗,如轉基因植物可飼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活載體疫苗等研發項目,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研發、運用體系,強化生態畜牧業生物制劑研發。三是強化新型飼料儲存與添加劑技術運用。針對不同的畜禽品種研發不同的新型飼料,找準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重現農業的綠色底色,走農業綠色發展之路(劉香玲和孫斌,2023)。
3.2 探索因地制宜的生態畜牧業綠色化養殖模式 一是逐步推廣、普及種養結合方式。糧食主產區要以生態畜牧業綠色化發展為宗旨,漸進實施“以地種養、有種有養”的新型種養生產模式,依據各地實際逐步發展與探索“互聯網+”、依托大型養殖企業托管、小型農戶聯合成立合作社的新型發展模式;依照生態承載力與綠色化發展要求,發展三邊養殖(溝邊、林邊、田邊),不僅能很好地消化與吸納畜牧業廢棄物,而且能推進土壤質量改善,實現農業產品質量優、價值高的目標。二是探索規模化養殖路徑。可以依托頭部種植、養殖企業,試點集約化、規模化、智能化、綠色化養殖方式,強化污染物的循環高效利用,做好綠色技術減排、除臭等無害化工作,達到去污、增效、提質的綠色化發展目標。
3.3 加強頂層設計,合理規劃生態畜牧業結構與區域布局 一是做好全國生態畜牧業的規劃。按照“全國統籌、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規模優先”的原則,政府不僅要引領生豬、肉雞、肉牛、肉羊等養殖向生態承載能力強、資源稟賦優的地區轉移,而且要依據綠色化發展的要求,引導畜牧業嚴格按照綠色化的要求開展管理與運營,同時指導各地區因地制宜地開展種養結合,推進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結合,將草牧業的發展區域從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延伸到農耕區(尹曉青,2019)。二是優化居民的禽畜產品消費比例。依據畜牧業對綠色化發展的要求,政府可以從資金、技術、稅收等方面支持生態畜牧業企業大力發展奶牛養殖、肉牛養殖、蛋雞養殖,引導居民多消費牛奶、雞蛋、牛肉,優化禽產品消費結構,為生態畜牧業的綠色發展助力。三是強化生態畜牧業綠色品牌的建設。政府相關部門要引導與鼓勵企業依據綠色化發展要求,依據本地實際,積極挖掘極具本土特色的生態畜牧業綠色產品,主動進行綠色化生產,同時,充分融入本土的文化、歷史、傳統資源,做好綠色產品認證,既讓品牌對綠色發展發揮示范效應,又使鄉村文化振興與產業交相輝映。
3.4 提高生態畜牧業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養殖水平 一是推進養殖場的智能化水平。鼓勵條件具備的養殖場大力推廣與運用綠色化、智能化技術,進而實現精準飼喂、智能供水、除菌、沖洗圈舍、預防疾病等無人操作,進而達到節約成本,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友好與經濟效應相協同的目標。二是強化數據的運用與拓展。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要善于運用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建立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的前期、中期、后期數據庫,打通數據庫之間的信息封閉與數據鴻溝,同時進行深入分析,并把這些數據運用到生態畜牧業的飼喂、管理、產品生產與銷售過程中,不斷提升生態畜牧業綠色生產效率。三是強化中醫藥與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的融合。根據生態畜牧業綠色發展要義可以汲取中醫藥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以中藥預防疾病為主,減少藥物殘留,不斷契合綠色發展中環境保護與產品優質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