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關鍵詞 社會全息論 量子整體觀 顯信息 潛信息 象形文明
〔中圖分類號〕C9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3)07-0023-13
一、引言
社會全息論可表述為:組成社會的任一部分,如社區、社會組織、街道、村莊乃至家庭都包含著所屬整體社會系統的全部潛在和顯現的信息總和,且部分與整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和相互對應的關系。①
社會全息論的提出,是為社會學研究中的典型調查、個案研究尋求科學依據。中國早期的社會學研究大都是深入村落、社區的“解剖麻雀”式典型個案調查,得出結論自然而然可以推廣到一定范圍的整體。如費孝通在開弦弓村調查寫成博士論文《江村經濟》,1939年出版英文專著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Peasant Life in China),導師馬林諾夫斯基評價為:“通過熟悉一個小村落的生活,我們猶如在顯微鏡下看到了整個中國的縮影”。②林耀華根據家鄉福建省古田縣黃村兩戶人家生活變遷寫成社會學名著《金翼》,1947年在倫敦出版時特別加上副標題“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Familism)。以上個案研究之所以能夠從特殊到一般,得出普遍性結論,在于個案中實際隱含著所屬社會系統的整體信息。然而,恢復重建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學研究,“民意測驗”式的大規模問卷調查、統計分析成為主流方法。個案研究則往往被追問如何抽樣,進而質疑其研究結論的代表性。在受過社會學專門訓練者看來,孤立的事件是沒有統計學意義的觀點成為一種常識。“社會學家很愿意討論個案研究的代表性問題,而且喜歡循著抽樣的邏輯來爭辯,自然得不出什么可喜的結果……個案的典型性從何而來、如何確定則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①對此,“社會全息論”可以提供一個基本的理論出發點。
二、全息理論:從假說到科學
1.東方文化的全息想象與哲學意義上的全息假說
“社會全息論”是文化和哲學意義上的“全息”思想在社會學中的應用。實際上,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就蘊含著深刻的“全息”觀念。我們常說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區是一個‘小社會’”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社會全息論”的日常表述。
全息理論旨在為“部分”與“整體”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一定意義上,全息理論帶有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中醫學是典型的全息醫學,又被稱為整全醫學、系統醫學。不同于西醫“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中醫可以僅通過手掌、耳朵或其他人體部位穴位的針灸來治療五臟六腑的病變,表明中醫診療的基本理念和出發點就是認為人體任一部分都包含了身體相互聯系的全部信息。佛經中有“于一微塵中,悉見諸世界”“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等表述。還有許多類似的諺語或成語,如“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體”“一滴水可以見太陽”“見微知著”“一葉知秋”“管中窺豹”等,都反映出東方文化中無所不在的全息隱喻。
20世紀90年代,有物理學家提出“宇宙全息論”,認為從潛顯信息總和上看,系統的任一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凡相互對應的部位較之非相互對應的部位,在物質、結構、能量、信息、精神與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較大。在潛態信息上,子系包含著系統的全部信息,系統包含著宇宙的全部信息。在顯態信息上,子系是系統的縮影,系統是宇宙的縮影。② 由于“宇宙全息論”所堅持的整體性實在觀一定意義上與波爾的量子力學正統解釋有所沖突,受到不少物理學家的質疑。而其“世界是幻象,是投影,是全息圖”的宇宙模型也與普通人認知相悖,因此被許多人當作“偽科學”,但這并不妨礙全息理論在哲學認識論層面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和接受。
2.生活中的全息現象與生物全息論
全息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譬如在生物領域,任意切下一小塊長芽的馬鈴薯,便可培育出一棵新的馬鈴薯;將一條蚯蚓斬斷成幾截,又能重新生長成為幾條蚯蚓。這些現象充分表明,許多生物體的任意部分都包含了整體的信息。一枚雞蛋只需要適當的溫度和時間,就可以孵出活蹦亂跳的小雞。而當我們打開未經孵化的雞蛋殼,只能區分出蛋白與蛋黃,根本無從了解哪一部分將會長成為頭、腳或羽毛。但是完全可以想象,其中一定存在著影響其生長發育方向的潛在信息。有生物學家在研究中提出建立一門“全息生物學”。③ 全息生物學認為,每一個生命有機體都是由若干全息胚組成的。全息胚猶如整體的縮影,任何一個全息胚都是機體的一個獨立的功能和結構單位。在每個全息胚內部鑲嵌著機體各種器官或部位的對應點,這些對應點分別代表著相應的器官或部位,甚至可以把它們看作是處于滯育狀態的器官或部位。
以“全息胚”為核心概念的全息生物學于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生物學界提出后,也曾引起較大爭議。然而,生物克隆技術的成功和廣泛應用,已經證實了生物全息現象是不可否認的客觀存在。人們總是試圖盡可能多地獲取和理解匿藏在“全息”中“潛信息”的意義。遺傳基因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被認為是科學家讀取生命化學系統演化過程中潛信息的初步成功,由此產生了“基因工程”。有多國數千名科學家參與,耗時數年耗資千億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試圖通過測定人體組成基因所包含的30億個堿基對的核苷酸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目前人類基因組圖譜已基本完成,但除揭示了一些遺傳性疾病載有基因及序列特征外,也完全無法解釋為什么每個人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999%,但展現出的外表千姿百態,性格更是千差萬別。
3.全息理論的數學依據
類似這種“小”包含“大”的全息理論,從數理邏輯上能否得到解釋?早在1874年,德國數學家康托爾發表論文就嚴格證明了任意一條線段上的點的數量要比所有自然數的總和還要多,不同長短的兩條線段上的點完全一樣多,任意線段上的點和平面上的點、立體空間上的點也是一樣多。部分可以等于整體,在數學集合論中已是基本常識。如果我們把“信息”看作數學上的“點”,是不占據物理空間的、非實體的物理量,全息理論“部分包含整體的全部信息”就不難理解了。
1967年美國《科學》雜志發表曼德爾布洛特的論文《英國的海岸線到底有多長》,證明了一定意義上任何海岸線都是無限長的。如果我們使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單位越來越小,測出的海岸線將越來越長。當我們使用趨于無限小的刻度單位時,測出的海岸線長度將趨于無限長。曼德爾布洛特創造了“分形(fractal)”概念,描述了具有分形維數的不規則世界。“分形幾何”由此問世,成為研究復雜系統混沌現象的工具。分形現象在自然界無處不在,如山川、河流、云彩、樹冠、花菜乃至人體的血管、大腦皮層和各種器官等。一方面,分形幾何圖形處處不規則;另一方面,在任何尺度上觀察,圖形的不規則程度完全相同。曼德爾布洛特將這種現象稱為“自相似性”。① 他發現大多數分形可以用一個簡單的非線性迭代公式表述,進而將混沌的無序與有序相統一。② 混沌是時間上的分形,分形是空間上的混沌,分形表現出混沌的無序背后深刻的規律性。“分形的任何一部分和整體自相似!”③
部分與整體對應相似,是全息理論的核心思想。分形幾何從數學上為全息理論提供了解釋依據。前文提到的全息生物學,就是把分形幾何學的“形態自相似”概念應用于生物結構和生化物質分布的發育形態學。
4.全息照相術與光學全息
科學的“全息”概念最早源自英籍匈牙利物理學家蓋伯(Dennis Gabor)發明的“全息攝影術”,蓋伯因此而獲得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全息攝影采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將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則經被攝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兩束光在感光片上疊加產生干涉,記錄著干涉條紋的底片經過顯影、定影等處理程序后,便成為一張全息照片。人的肉眼直接看這種全息照片只能看到干涉條紋,但是在相干激光照射下,我們就能看到與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圖像。即使把全息照片撕碎,仍然可以從每一個碎片經過還原處理看到完整的影像。不過碎片的破損程度越大,我們還原得到的圖像就會越模糊。也就是說,全息照片的每個單獨部分都以壓縮的形式包含了整張照片的信息,進而從每個局部都可以獲取整體的信息!
攝影是對光的記錄。早期的黑白照片是利用被攝物體投射在照相底片上的光線強弱不同,即“光量子”強度不同,導致涂有溴化銀等感光材料的膠片不同部位還原的銀離子密度不同,沖洗得到明暗層次的黑白照片。這里體現的是光具有粒子性的一面。如果把光看作是波,光波的振幅反映光的明暗強弱,波長決定光的顏色。黑白照片記錄的只是光的振幅即明暗變化;后來的彩色照片還能還原表現出光的波長,具有了豐富的色彩。
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干涉和衍射。要獲取三維立體的全息照片,就是利用兩束光產生的干涉效應,照片上各點的感光程度隨兩束光的位相關系而有所不同,攝影在波長、振幅之外還記錄了光的相位變化,即所謂“全息”!也就是說,全息攝影記錄的是光作為“波”的信息,因而可以再現逼真的三維立體影像,并具有“每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縮影、貯存著整體全部信息”的特征。這表明光的波動性一面比粒子性一面蘊含了被攝對象更多更全的可以反映整體特征的信息。
5.全息理論與量子力學
全息攝影作為一項光學應用技術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還在于這項技術對于量子力學有著深刻的啟迪。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在物理學史上曾長期爭論不休,并由此催生了量子力學。早在17世紀惠更斯就明確提出了光的波動說,而牛頓傾向于光的微粒說,牛頓的崇高聲望導致微粒說在18世紀占據主導地位。19世紀光的干涉衍射現象的發現使波動說得以復興,并與電磁理論相統一。20世紀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提出了“光量子”即“光子”概念,實際上成為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量子力學認為,光既是粒子也是波。波粒二象性不僅是光的特性,而且是所有微觀粒子都具有的通性。薛定諤方程將“物質波”界定為“概率波”,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被證實并非由于“觀察者效應”,量子的本性就是“不確定性”。而愛因斯坦卻堅決不同意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有名言“上帝不會擲骰子”。1927年索爾維會議上愛因斯坦精心設計“單雙縫實驗”“光子箱實驗”,與哥本哈根學派領軍科學家波爾展開了科學史上著名的激烈辯論,但都被波爾駁倒。直到1935年愛因斯坦還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共同發表《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正確的嗎?》,文中提出“隱變量”假說,試圖證明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而后來貝爾不等式實驗則無可辯駁地證實了波爾互補理論的正確性。①
讓愛因斯坦更加難以接受的是“量子糾纏”現象,他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量子糾纏就是指在多粒子的系統中,兩個曾經相互作用過的粒子在分開之后不管相距多遠,它們都不是獨立事件,彼此神秘地聯系在一起。當你對一個量子進行測量的時候,另一個相距很遠的量子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狀態。② 之所以“鬼魅”,是因其違背常理,甚至也違背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基礎——光速不變且不可超越!經典物理學把世界描述為一個只能在空間中進行連續的、逐點相互作用的局域性實體的集合。然而,量子糾纏現象卻完全打破了這種實在性、定域性的“常理”。一對糾纏態的量子不管將其分離多遠,哪怕距離以光年計,它們之間并不存在信息傳遞,“動作”的一致性只是因為其本來是一個“整體”,且這種整體性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我們對于全息理論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源于對“部分”與“整體”關系的認知是基于經典物理學牛頓時空觀而確立的。常識告訴我們“整體”必定包含若干“部分”,而反過來要說任一部分都包含了整體的全部信息,總是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然而量子力學徹底打破了我們關于“部分”與“整體”的空間想象,“不確定性原理”揭示了“主觀”認知對“客觀”事物會產生作用,波粒二象性表明“潛信息”與“顯信息”之間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為補充的關系。量子糾纏暗示了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種整體性的存在。“整體”并非是我們想象中的一種時空存在,而是意味著相互關聯,“糾纏”是一種關聯的形式。反過來,凡相互關聯的事物皆可被視為“整體”。“這種關聯表現在人與自然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也表現在宇宙的過去與現在之間。”“我們今日所作的某些事情改變著宇宙開端處發生的物理事件,因此,我們的宇宙是一個我們參與著的宇宙。”①量子力學對物質實在性和定域性的理解,重新定義了“整體”的意義和存在形式。
“近百年來,凡是量子力學預言的現象都被實驗證實過,人們公認,量子力學是人類迄今最成功的理論。”②社會全息論是從局部認識整體的理論,其本質就是“量子整體觀”。為什么從局部可以認識整體?因為萬事萬物皆相互關聯。正如一首流行歌中唱道:“我吹過你吹過的風,這算不算相擁?我走過你走過的路,這算不算相逢?”社會全息論要求我們把認知對象視作未知整體的一個部分,且不是孤立部分,而是與整體和構成整體的其他部分有著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部分,自覺不自覺地以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有意無意地考慮問題的邊界之所在,方能達到從任意部分認識整體的目的。
6.全息理論與系統科學
全息理論是關于整體的理論。如果說量子力學從最微觀層面揭示了全息整體的本質是關聯,那么系統科學則從宏觀的工程技術視角建構起普遍聯系的系統整體觀,深化了我們對于“整體”的認識,進一步為全息理論提供了支撐。
系統科學通常包括二戰后興起的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突變論、超循環理論等自組織理論以及后來愈益活躍的混沌學等。系統科學已形成一個龐大的學科群,人們又稱其為復雜性科學、非線性科學、整體性科學。系統科學整合了關于物質、能量、信息相互關系及轉化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有序、混沌、反饋、協同、突變、漲落、涌現、平衡態、超循環、自組織等機制,闡釋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內在本質即整體關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的整體性表現為關聯性,進一步理解“整體即關聯”的全息論思想。
我們所說的“整體性”,不僅僅是實物的整體。系統科學力圖凸顯的整體性,就是系統在整體上具有其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所謂“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而這些新的特性,絕不是通過對其組成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的。醫學、生物學的知識告訴我們,一個人身體中的細胞,大約7年之后就會全部更新一遍。但7年之后的我依然是我,使我得以保持我的同一性的不是構成我的細胞,而是我的身體系統中被稱為“整體性”的東西。也許我們自己對自身的“整體性”都不一定有清醒的認知,但其他人一定是根據這種“整體性”而得出對你的認識和判斷。同樣道理,一個國家大概經過百年,它的人民也會全部更替,但這個國家依然是這個國家。在這里起到同一作用的同樣是國家系統“整體性”的屬性:制度、文化,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在這個意義上看待和認識社會的整體性,我們可能就更容易理解“社會的任意組成部分都包含社會整體全部信息”的社會全息論了。
三、全息認知:兩個層面與兩個維度
1.顯信息與潛信息
信息的本意是指音訊、消息。信息論的創始人香農于1948年將信息定義為“不確定性的消除”,并首次使用“比特”為信息量的基本單位。后來出現的各種信息定義基本上萬變不離其宗,把信息視為“有序性的度量”,或直接表達為“負熵”。由于信息技術的有效發展,從學界到社會公眾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信息即數據”的基本認知。然而,社會全息論中“全部顯現和潛在的信息”,顯然不能局限于計算機信息科學中以比特為測量單位、量化并結構化的數據“信息”,而應當采用更為寬泛的定義:信息是事物屬性的標識。
社會全息論將事物的“全部信息”區分為“顯信息”和“潛信息”兩大層面。顯信息指可測量、可數據化的信息,亦即完全符合信息理論所定義的“信息”。不僅包括社會學測量數據,社會調查獲取的圖像、聲音、視頻等也都可以被轉化記錄為數據流,這些都屬于“顯信息”。而決定事物屬性除了顯信息之外,還有大量看不見、摸不著、更無法數據化的因素,稱之為“潛信息”。譬如一個人的身高、體重、血壓、心率以及言行舉止等都屬于顯信息,而其個性人品、興趣愛好、能力素養等則屬潛信息。顯而易見,顯信息所反映的是事物表層的“局部”屬性,潛信息則反映事物帶有根本性的“整體”屬性;顯信息是我們對事物測量時段所能獲得的顯現數據,而潛信息則攜帶著藏有事物發生源頭和未來發展趨勢的信息。
當然,同一事物的顯、潛信息之間是有密切關聯的。一定意義上顯信息是潛信息的外在反映,可以將某些潛信息轉化為顯信息而加以解讀。譬如用“智商”來表示人的聰敏程度智力水平,或者通過精心編制的心理學量表來測度人的性格特征等。但這種解讀一方面還很粗糙,并不帶有絕對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必然滲透著解讀者的主觀意識。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都在探討如何透過顯信息更加精準地解讀出潛信息,但不同的研究者對于潛顯信息之間關聯的把握會有所不同,面對外在顯信息有限數據的選擇各異,得出的結論和判斷往往見仁見智,甚至大相徑庭。
社會學研究意欲從“部分”認知“整體”,必然涉及顯信息和潛信息兩個層次。對于顯信息的認知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知,或透過儀器工具間接測量。對于潛信息則可通過指標化、操作化使之轉化為數據加以記錄和解讀。這種洞悉和把握潛信息并將其轉化為顯信息分析處理的能力,體現研究者的社會學想象力,也是從事社會學研究的核心能力。
2.認知、思維與腦科學
社會學研究貫穿始終的就是對“全息”的認知。認知,是人作為認知主體對客觀事物屬性“認識——知道”的過程。從心理學角度,認知是一種心理體驗過程。蔡曙山將“認知”定義為“腦和神經系統產生心智的過程”,他還提出了人類認知五層級結構:神經認知、心理認知、語言認知、思維認知、文化認知。前兩級為低階認知,后三級為人類特有的高階認知。由低到高,每一初級認知依次成為其后高級認知的基礎。①
人的大腦對于客觀事物屬性的反映,感覺、知覺、思維等心理過程被稱為意識。人的意識活動及形成的機制、原理,一直是心理學、神經生理學、腦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隨著人工智能通過模仿大腦生理結構的深度神經網絡而取得突破,2013年以來歐盟以及美國、中國、日本等國都相繼展開了各自的國家級腦科學研究計劃,腦科學已成為當代科學研究的制高點。然而即使如此,人們對大腦究竟如何工作、為什么能感知世界并產生那么多奇思妙想的機制和原理仍然知之甚少。但越來越多的認知心理學家、腦科學家傾向于將意識的產生與量子現象相聯系。“意識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如量子糾纏和疊加作用。大腦中存在海量的處于量子糾纏態的電子,意識正是從這些電子的波函數的周期性坍塌中產生。這一假說在解釋大腦功能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解釋意識現象的基礎”。② 有科學家把大腦比作量子計算機,提出“微管坍縮”理論。還有科學家依據量子力學薛定諤方程,提出“人是行走的波函數”。③或者認為,意識的本質是一種只存在于量子系統的“關系整體性”,其物理基礎是產生于大腦神經元細胞壁分子相關振動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①
認知過程是一種思維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思維認知活動豐富多彩,通常用“理性”或“感性”描述其特征,乃至以此概括人的個性。何為“理性”?就是指一種注重實際、客觀理智的態度;頭腦不發熱、做決定不沖動的性格;是“通過合乎邏輯的思考過程形成有效判斷的思維能力”。② 相應地,“感性”用于描述性格是指一個人對待某一件事完全憑借心情,從感覺出發、憑感情用事,而不管事情本身對錯。更廣義的“感性”則含有非邏輯的直覺、直感含義。全息認知之所以“全”,就是不能只強調顯信息的數據分析邏輯推演,而忽略甚至完全無視對潛信息的直觀感受感悟。
中國古人云“心之官則思”。這里的“心”不一定單指解剖學意義上的心臟,而是抽象的思考認知功能承載器官。現代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一般認為,認知在本質上屬于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功能。但近年來也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一種“具身認知”說,認為“心智的基礎不只是我們的大腦,而是我們的整個身體……任何身體部位——尤其是大腦——都不能脫離其他部位而單獨運作”。③ 其實,這種“具身認知”的觀點與我們的日常感受更加一致,也與傳統的中醫理論相契合,反映出全息思維認知背后的整體觀念。
3.粒子視角與波動視角
認知過程既是一種客觀“實體”信息的反映感知,也是一種主觀的思維意識活動。如果我們把思維和意識活動看成一種量子物理現象,那么認知過程必然充斥著“粒子”和“波”的相互滲透、互動嵌入。個體的人對世界的認識總是從身邊事物開始,通過感官接收信息,并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大腦予以處理。作為認知主體的人,接收信息依靠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視覺、聽覺能夠覺知、感受的光和聲,是以“波”的形式傳遞到人眼和耳;而觸覺、嗅覺、味覺所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是“粒子”形態的分子聚集體。進而言之,大腦的生理構造顯現“粒子性”一面,意識或精神活動顯現其“波動性”的一面。
“粒子性”代表著實體存在,其位置、速度、動量可以在三維坐標系中確定,符合經典物理學“實在性”“定域性”信仰;“波動性”被解釋為概率波,或者說是一種投影,反映物質波的整體分布狀況和可能性邊界,而不是具體位置坐標,提示著事物變動不居的“不確定性”。我們對“實體”信息感知是基于對象的“粒子性”,而人們對某些事物或言論在情感上產生“共振”“共鳴”,使用的則是物理學對“波”的描述,人與人之間能夠共情、“將心比心”,可能是一種“波”的傳遞。“不確定狀態的‘波動性質’反映了沖突、模糊、困惑、不確定的心理體驗;而確定狀態的‘粒子性質’反映了解決爭端、果斷、確定的心理體驗。”④量子層面上的波粒二象性似乎是一種強烈的隱喻,隱喻著人們看待認知對象兩種不同的視角,或兩個不同的認知維度:“粒子視角”和“波動視角”。
“目前對于量子理論的困惑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物理學家主要采用‘粒子’的觀點來看世界。如果我們用‘波’的觀點來看世界的話,很多困惑也許就可以解釋了。……在宏觀世界里,我們所見到的物質是以一個個具體的‘粒子’的狀態出現的。這種想法與牛頓的經典力學觀點一致。但是,在微觀世界或者量子世界里,物質的最小單位則表現得更像是一個‘波包(wavepacket)’而不是一個小鋼球一樣的粒子。”⑤上文對全息照相術的分析中提到,無論是早期黑白照片乃至現代的數碼攝影,我們追求的清晰度是“像素”高低,即將圖像解析為一個個“光點”連線成片組成畫面。這種由點及面的認知視角,實際是基于光具有粒子性一面。而利用光的波動性特征可以拍攝物體的三維立體全息照片,其每一局部都可反映整體。而本文提出“粒子視角”和“波動視角”兩個維度的區分,意在強調我們對事物認知過程起始切入點的不同。前者是從細節逐點分析切入,后者是從整體模糊判斷起始。這里也恰好對應于計算機算法的“遞推”和“遞歸”思維。計算機科學家指出算法思維“是一種自頂向下、先全局再局部的逆向思維,它被稱為遞歸(recursive)。與之相對應的是人類所采用的自底向上、從小到大的正向思維,它被稱為遞推(iterative)”。① 計算機發展歷程由早期“遞推”演進到人工智能時代“遞歸”算法為主,表明“粒子性”或“波動性”兩種視角并非是截然分離對立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階段交叉疊加。
簡言之,“粒子視角”是一種追求精確、崇尚量化,由局部到整體的分析認知視角;“波動視角”是一種注重關聯、容忍模糊,由整體到局部的綜合思維視角。量子力學認為波粒二象性是物質世界的本質特性。然而粒子和波卻是互斥互補的兩個方面。矛盾的是,任何實驗都不能同時觀測到這兩面。當我們想要看到其粒子的性質,波動就會自動消失;而當我們要突出波的一面,粒子則不可能出現在我們視野中。這有點像著名的心理學圖形“魯賓之杯”:

圖中看到的究竟是一只工藝品杯子還是兩個相對的人臉,完全取決于觀察者注目點是在黑色圖形還是在白色背景上。或者說,取決于“你認為”!當然這里還存在一個前提:就是你曾經“見過”,你的頭腦中有著“你認為”物體的印象。這個圖形的雙重意象,形象地說明了波爾提出的量子力學解釋“互補原理”。量子力學所提供的世界圖景不再是一個獨立不依的客觀世界“準確”的反映,而是無法排除觀察者作用的主客體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景象。
社會是復雜的巨系統,單一的“粒子視角”與“波動視角”可能都難以實現對社會全息的認知。粒子視角和波動視角二者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只不過是對事物認知的角度有所不同。不存在一種“正確”則另一種“錯誤”,或一種“科學”另一種“不科學”的問題。社會全息認知過程取何種視角,取決于研究目的和所具備的條件。并且,兩種視角的認知也需要“互補”,才能夠得到較為全面并接近正確的結論。這種互補可以理解為社會學研究應當包含分析思維與綜合思維的互補,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的互補,量化分析與質性研究的互補,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互補,科學思維與人文思維的互補。
四、全息社會:多元文化與二元文明
1.文化:不確定性社會的確定性
從個案推及整體的社會研究,是基于社會全息論指出“部分與整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和相互對應的關系”。就是說,并非任意的局部都可以代表整體,而是只在具有相似性的部分與整體之間才可“窺一斑而知全豹”。那么對于一個“社會”,這種相似性是指什么?膚色、民族、人種?還是經濟總量、教育程度、科技水平?都不是。通常我們判斷“全息相似”的關鍵是文化——擁有同種文化的社會可歸為同一類型,其部分與整體之間全息相似。也就是說,社會研究可以由個案推及整體的前提,須是具有相同文化類型的社會。
我國社會學恢復重建之初,費孝通先生主編的《社會學講義》中指出“社會學是研究人在群體中所創造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人是有文化的,文化是由民族傳襲和發展的,所以有它的個性(即本土性)”。① 這里強調了社會學研究應當從“文化”切入。文化被理解為塑造個體的框架,包括語言、信仰、價值觀、規范、行為方式以及一個社會中傳承給后代的重要物質遺產。② “社會是許多個人之間無數的相互作用的產物,但是它也包含一些特有的性質,如文化、語言、國家的權力……作為社會特性的語言和文化將被灌輸到個人,并被個人融合于自身——這就使整體走入了部分。”③“文化是一種逐漸凝聚而成的‘生命形態’(formoflife),既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習慣和不知其所以然的‘集體意識’,也包括大家自覺奮斗所創造的知識、倫理和藝術價值”。④ 文化決定了某一社會類型人們的認知方式、思維特征,構成集體潛意識。因此,文化是社會互動、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在千變萬化的不確定性社會中,文化是相對穩定、變化緩慢的確定性因素。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文化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國家。為什么一個社會的“文化”能夠相對穩定且世代相傳?有科學家從復雜性科學視域提出“基因—文化協同進化”理論:基因和人類文化都包含世代傳遞的信息,這些信息都受到突變和選擇的影響。“DNA只是父母傳遞給后代的信息圖書館,而基因是這個圖書館中的書籍,我們每個細胞都包含這一圖書館的全部副本。”⑤
生物學意義上的基因具有三種特性:一是穩定性。基因的分子結構穩定,不容易發生改變。基因的穩定性來源于基因的精確自我復制,并隨細胞分裂而分配給子細胞,或通過性細胞傳給子代,從而保證了遺傳的穩定。二是決定性狀發育。基因攜帶的特定遺傳信息轉錄給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核糖體上翻譯成多肽鏈,多肽鏈折疊成特定的蛋白質。其中有的是結構蛋白,更多的是酶。基因正是通過對酶合成的控制,以控制生物體的每一個生化過程,從而控制性狀的發育。三是可變性。基因可以由于細胞內外誘變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突變。突變的結果產生了等位基因和復等位基因。由于基因的這種可變性,才得以認識基因的存在,并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為選擇提供了更多機會。
基因決定了生命個體的遺傳和進化。對于群體的社會而言,其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傳遞過程中起到與基因相類似作用的文化傳遞基本單位,被稱作“模因(meme)”。⑥ 模因是“文化中的一種元素,可以認為是通過非遺傳的方式傳播的,尤其是模仿”;“模因可以縱向傳播世代沿襲,也可以像導致流行病的病毒一樣橫向傳播”。⑦ 也就是說,模因就是文化基因。“模因論”提出了一種信息傳遞的連續性機制,文化主體可能會依據選擇機制進化。⑧ 古老的中華文化就是經這樣一代代不間斷的傳承和進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社會全息”中大量“潛信息”就透過模因隱藏于文化之中。因此,社會全息認知的切入點和核心就是文化認知。社會學研究要在變化越來越快、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尋求確定性,需從文化入手。文化的最顯著標識是語言。社會研究典型個案的選取,應當能夠“代表”同一類型的社會。同一類型社會通常使用相同語言,尤其是同種方言。在一個限定了時空范圍的“社會”,語言越相似,其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相似性就越強,或者說個案的代表性就越強。
2.文明:矢量與標量的雙重意蘊
“文化”與“文明”有何區別?從語源學角度,“文化”(culture)的本義是栽培、耕作,相對于自然(nature)而言,凡是經過人的加工創造的事物都屬于文化,“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出差異性的東西,它表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沒有高低之分。”①文明(civilization)一詞的詞根civil,其本義為城市的、市民的,源于人類晚些時期出現的城市生活,引申為羅馬人的公民身份,含有較之當時的外鄉人特別是“蠻族”的生活狀態更為優越之意,因此“文明”是相對于“野蠻”“蒙昧”或“不開化”狀態而言的。換句話說,“文明”是指人脫離動物界,其自然屬性被壓抑、被弱化,社會屬性相應增強的狀態。如果把二者看作物理量,那么可以認為,“文化”是標量,而“文明”則是矢量。
當我們將文明視為矢量,意味著相信社會發展應當是有方向的,是不斷進步的。從時間序列看,“文化”早于“文明”。不少學者認為,文化與傳統有關,它是特殊的;而文明與未來有關,它是普遍的。或者說,文明是較高的文化發展階段。人與動物的不同,表現在語言文字的使用,工具的使用,倫理道德制度規則的建立,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的方便和豐富,以及藝術、信仰和精神生活的多彩。概括起來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那么文明程度高低如何衡量?通常物質文明程度可以從科技發展水平、經濟發達程度等指標來加以比較,精神文明程度也可通過社會成員普遍的道德風尚、精神風貌、法制規范作出判斷。然而實際操作起來,物質文明程度容易量化為客觀指標,精神文明水平則會受到評價者價值觀念乃至意識形態等因素影響,因此前者可測量而后者難以達成共識。也因此一些學者將“文明”界定局限于物質層面,認為“文化包括人的價值、信仰、道德、理想、藝術等因素;而文明僅包括技術、技巧和物質的因素”。“文明是物質的,文化是精神的。文明具有擴散的性質,文化具有凝聚的性質。”②我國學者錢穆表示,“大體文明文化,皆指人類群體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生”。③
可以看到,這種偏于物質的文明觀,導致一些人將科學技術水平當作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就因為現代科學誕生于西方,由此形成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白人文明優越論。19世紀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在其影響甚廣的《古代社會》一書中曾斷言:“人類中的兩支,即雅利安族及閃族,由于多種血統的混合,由于食物的優越或占有地利,還可能由于上述原因綜合到一起,因此最先脫離了野蠻狀態。他們實質上是文明的建立者。”④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東方文明停滯論”,其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自近代以來已陷入停滯狀態,需要不斷進取的西方文明加以拯救。事實上這不僅僅是西方學者的觀點,百余年前在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知識界已形成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明治維新之后的日本一直致力于“脫亞入歐”,其知識界甚至把對中國的侵略戰爭鼓吹為一場“文明之戰”。
科技愈發達就意味著更加文明嗎?我們看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一旦將現代高科技用于戰爭和屠殺,其毀滅性的后果實質上比原始狀態更為野蠻。當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被奉為社會準則,人類社會與動物世界又有何分別?肆虐三年多的新冠疫情也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要警惕“沒有人文的科技”。德國哲學家馬庫斯·加布里埃爾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揭示了21世紀主導意識形態的系統性弱點,即我們一直堅信只依賴科技進步即可推動人類和道德進步”。① 當我們把“科學”作為衡量“文明”程度的主要標準甚或唯一尺度,實質上就會使得我們逐漸放棄了文化自覺,喪失了文化自信。
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一個文明是一個最廣泛的文化實體……文明是人最高的文化歸類,是人們文化認同的最廣范圍”。② 亨廷頓以宗教作為界定不同文明的主要標志,將冷戰后的世界劃分為八大文明:基督教文明、儒教文明、伊斯蘭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顯然,這里是將“文明”視為體現文化認同和歸類的聚合體,是“文化圈”的另一種稱謂。實際上,19世紀歐洲也有不少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將“文化”和“文明”視為同義詞。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中國并不是一個普通的民族國家,而是一個文明國家,而且是大陸文明。③ 這里的“文明”也是指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的“文化圈”或“文化類型”。
3.多元文化歸于二元文明
一種文化最顯著的標識是其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的源頭和形成過程隱含有文化基因的潛信息。據統計,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們所使用的語言多達6000余種,其中文字的種類有2000余種。但如果追溯這些文字產生的源頭,可簡單將其歸并為兩大類:象形文字與拼音文字。
象形文字是古人通過類似簡筆畫的圖像來直接描繪所見到的事物,能夠直接表達形象的文字畢竟非常有限,在基礎的象形文字上增加一些具有標志意義的符號,就進一步構成“會意”“形聲”的文字。據考證,漢字是人類早期使用的象形文字流傳至今仍然保有原初象形性的幾乎唯一一種文字。漢字經由甲骨文、篆書等字體發展演變,其書寫較難,一開始只能是少數人可以掌握,并形成書面語與口頭語有所區別、語法也相對簡單的特點。象形文字最早是“畫”出來的,重視書寫的美感,“書法”成為漢字獨有的藝術。漢字的直接表形表意功能,使得中國人習慣于從整體角度看問題,重直覺重聯想,將主體和客體統一起來。其具象性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中國人豐富的想象力,善于類比,長于形象思維,而相對忽略抽象的、純粹符號類的理論思考。這大概是導致古代中國人實用技術超前而理論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人“笨”,而恰好表明象形文字形成的思維方式一開始就帶有整體性、系統性特點。直到現代,中國人對于新技術的綜合集成應用和再創造能力也為世人所公認。
拼音文字是古人把發音元素用符號表示并記錄而形成。可以想象,象形文字書寫復雜,大概需要在居住環境相對穩定的農業社會才能逐步形成。而游牧民族早期處于經常性移動中,居無定所,主要依靠聲音溝通信息聯絡,可能是產生拼音文字的源頭。人的發音基本元素為數不多,聲音符號逐步統一形成字母文字,其最為典型和簡潔的就是只有26個字母的英語。拼音文字發音與書寫一致,方便傳播,容易普及,逐步形成相較象形文字更為復雜的語法規則,且幾乎完全割斷了與事物形象的直接聯系。當拼音文字頻繁地、廣泛地刺激人的大腦,就逐漸形成了使用者重視精確量化、擅長邏輯思維或抽象概念思維的特點。這種思維方式便于將客觀世界對象化,有助于為科學推理能力的建立打下基礎。并且,符號化的拼音文字發展演變,也很容易進一步形成數學語言、科學語言,而現代的計算機語言體系就是以英語為基礎的。
在人類文字演進過程中,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之間也在不斷汲取對方之優長,逐步向對方靠近。譬如日語、韓語就是以漢字為基礎結合拼音文字的符號而形成,也有人認為阿拉伯語是在拼音文字基礎上吸取了象形文字的某些元素。應當看到,由于象形文字的書寫難度大,而拼音文字簡潔易學,長達萬年的文字演變過程中更多的是象形文字朝著拼音文字的方向靠攏而不是相反。那么,不同種類文字體系演化過程中相互靠攏,會不會最終走向統一呢?趙汀陽認為每個文明都有自發形成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體系各有不同,但是也有各自落地的合理性,都有著經過長期實踐而獲得優化的合適模式。“一種文明在吸收外來的時候必須按照其消化能力來進行逐步內化,尤其需要保證此種文明的核心基因始終具有當代性的活力,否則一種文明對于自身的修正就會變成自我解構而消亡”。① 漢字由甲骨文、篆字逐步簡化演化到今天,已經遠離遠古時的“形”,越來越像抽象符號,但追根溯源,漢字仍屬于歷數千年大浪淘沙而碩果僅存的象形文字,仍然保持著其“形”與“意”相緊密關聯和統一的特質。可以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到現代的文明類型,被稱為“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漢字演變過程中始終保留了以“象形”為靈魂的核心基因。
有語言學家把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分別稱為表形文字和表音文字,而將介于兩者之間的文字稱為表意文字。但實際上不同文字類型都在向著“表意”的方向發展,采用表形、表意、表音“三分”法不能反映其源頭。筆者主張采用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二分”法,作為文化圈聚類標準,以此劃定文明形態類型。因此,我們可以把全世界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簡單歸結為二元文明:象形文字文明和拼音文字文明,簡稱“象形文明”和“拼音文明”。
在全世界至今仍在使用和流行的語言文字中,使用漢語的人口多達15億,而使用英語的人口也超過10億。雖然英語人口總量少于漢語人口總量,但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數量達73個,而全世界的出版物尤其科學技術文獻大多采用英語,占據絕對優勢。總體看,世界上約五分之四人口都使用拼音文字,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口使用象形文字——漢字及衍生文字,后者主要分布在大中華地區以及幾個東亞國家。這種地理分布表明,“象形文明”和“拼音文明”也恰好對應了“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類型。
以社會全息論觀照人類社會大歷史,可以認為,是母語文字類型天長日久而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民族的文化基因,影響其思維方式。一般而言,“象形文明”習慣于波動性整體思維,“拼音文明”擅長于粒子性分析思維。依據母語文字來區分文明類型,可能比依據宗教信仰的劃分更有意義,也更為本質、更為科學。
4.二元文明的互鑒互補
不可否認的是,象形文字復雜難學,極大影響到“文化”的普及,進而也制約了“科學”的發展。而拼音文字所孕育的粒子性分析思維方式誕生了近代自然科學,拼音文字也已成功占據了科學語言高地。這是否意味著象形文字所代表的文明形態相對落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然而一百多年來我國知識界存在著一種思潮:將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歸因于漢字漢語和傳統文化的“落后”。清朝末期,當一些西方先進科技傳入中國,就有不少人懷疑中國人的大腦和智力是否適合于學習自然科學。辛亥革命后一些激進的中國知識分子甚至掀起一場“取締中醫”“廢除漢字”運動。直到今天,“李約瑟難題”——中華文化與現代科學能否兼容——仍然困擾著我們,動搖著國人的文化自信。
與拼音文字讀寫一致的簡潔符號相比,象形文字極為復雜。全世界公認漢語是最難學的語言。而與此同時,漢語又是最簡潔的語言。“不同語言的冗余度差別很大,而漢語在所有語言中冗余度是相對小的。大家可能都有這個經驗,一本英文書,翻譯成漢語,如果字體大小相同,那么中譯本一般都會薄很多。這和人們普遍的認識——漢語是最簡潔的語言——是一致的。”①簡潔,因其語言容量大。漢語漢字常見一字多音多義,字詞句容忍模糊性,在不同情境下可有不同的理解,一語雙關甚至多關,意蘊表達豐富優美。就是說,漢字有很強的包容性。盡管英語也存在一詞多義現象,需要結合上下文理解,但相對而言,拼音文字總體上更強調語法規則,注重準確性,因而顯現出相對較少的包容性和明顯的排他性。這也是拼音文字在特別要求嚴謹準確的科技文獻和法律文書中展現的優勢。計算機語言就是以英語為“母語”,20世紀90年代“五筆字型”中文輸入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計算機在中國的普及。但隨著拼音聯想輸入法大量涌現,現在中文輸入速度已完全可以與英語媲美。僅從這點也很難說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哪種更為“先進”。
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的上述差異,必然反映在文化上:中華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包容性。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和諧萬邦、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不僅人與人之間要和平共處,人與自然也要和諧共生。道家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儒家倡導“中庸之道”,凡事不走極端,謂之“王道”。西方文化則崇尚“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非黑即白,對待自然界也強調征服和改造,謂之“霸道”。
象形文字帶來的是一種“象思維”。“象”是《易經》的核心概念。象思維以物象為基礎,從意象出發類推事物規律,以“象”為思維模型解說、推衍、模擬宇宙萬物的存在形式、結構形態、運動變化規律,對宇宙、生命做宏觀的、整合的、動態的研究,象思維就是整體思維,全局思維。“中國的傳統思維認為我們的物質世界,不是牛頓所描繪的機械的世界,而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系統觀、整體觀……它們環環相扣,互為因果,形成一個無與倫比的整體思維和嘆為觀止的直覺主義”。② 可見,象思維本質上就是波動視角的全息思維。象思維未能產生近代分析科學,直到今天西方文明在科技上仍處于領先地位。第四次科技革命表明,復雜性科學正在由早期的分析科學走向整體科學,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的研究范式也已從分析思維全面轉向了整體思維。那么,中國人所擅長的象思維模式是否更能適應于“后現代”科學——復雜性科學的研究?過往300年的世界歷史,是以西方文化引領科技潮流的全球化與現代化。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能否迎來一個中華文化要素更多參與的新科技革命和新全球時代?
當我們依據母語文字類型把全世界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歸結為“象形文明”和“拼音文明”——這也對應于全息認知的“波動視角”和“粒子視角”——實際上反映了兩種文化類型或兩大文明形態的差異本質上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二元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體兩面,是歷史所形成,不存在孰優孰劣、先進與落后的問題,也不存在非此即彼、“誰化誰”或“與誰接軌”的問題。今天,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已互相深度嵌入。中國的現代化越是往前,就越是迫切需要我們重新認識中西二元文明各自的歷史傳統與長短所在,學習對方之所長,找到雙方的契合點,建設互鑒互補而又各自不失其根本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陜西省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秦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