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鳳 陳志春


【摘要】? 目的? 探討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在青年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上饒市第三人民醫院確診的60例青年抑郁癥患者,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接受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干預,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估2組患者焦慮、抑郁情況,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GL-90)評估2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結果? ? 干預前,2組HAMD和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P<0.05)。干預前,2組SGL-9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P<0.05)。結論? ?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可以改善青年抑郁癥患者的臨床癥狀,有助于緩解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
【關鍵詞】? 青年抑郁癥;認知—行為;心理護理;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R749?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09-0086-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9.028
抑郁癥是一種患病率極高的精神障礙,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興趣減退、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注意力和記憶力減退等[1]。近年來,我國青年抑郁癥患者逐年增加,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對患者的精神狀態和睡眠質量產生一定影響,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會造成患者出現自傷、自殺等行為[2],嚴重威脅生活質量、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相關研究表明[3],對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也要給予一定的認知行為心理干預,以促進康復,改善其不良心理。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由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旨在改變其錯誤認知,緩解不良心理狀態[4,5]。本文將探討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在青年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上饒市第三人民醫院確診的60例青年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6]。排除標準: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婦女;存在認知障礙及交流障礙者;重要臟器功障礙患者;伴精神疾病者。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觀察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16~30歲,平均年齡(23.58±2.67)歲,病程1~5年,平均(3.38±1.61)年。對照組男8例,女22例,年齡16~30歲,平均年齡(23.34±2.23)歲,病程1~5年,平均(3.14±1.42)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 干預方法? ?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多與家屬朋友溝通交流,多去散心放松心情,緩解抑郁情緒,叮囑患者按時用藥,并對患者進行飲食教育。
觀察組患者接受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干預,方法如下。①認知護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文化水平有針對性地制定護理計劃,開展相應的疾病認知教育,借助視頻、圖片、繪畫手冊及動畫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抑郁癥的危害、治療方法、癥狀以及相關注意事項,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度,便于家屬協助護理人員監督患者按時用藥。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采用溫和、鼓勵性的語言,以減少患者的不適,引導患者傾訴自身真實想法,耐心傾聽,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認真回答,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因抑郁癥患者均存在不同的心理問題,應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和心理狀態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告知患者以往恢復較好的案例,或者舉辦病友坐談會,邀請治療成功患者分享其有關經驗,以增強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鼓勵患者多與他人溝通,舒緩自身心理壓力,多參與社交活動,幫助分散其注意力,利用音樂療法、冥想法及運動療法等轉移注意力,使患者身心得以完全放松,以消除其不良情緒。③行為干預: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腹式深呼吸訓練,先深呼吸將腹部鼓起維持3 s,屏氣后緩慢呼氣,使腹部回縮,一吸一呼為一組,3組/d,5 min/組。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漸進式肌肉放松,先將全身肌肉緊張5 s,再對其進行放松,在閉眼的狀態下感受肌肉放松帶來的舒適感,3次/d,10 min/次。
2組患者均持續干預1個月。
1.3? ? 觀察指標
1.3.1? ? 焦慮和抑郁情況? ? 在干預前1 d及干預結束時,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7]評估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情況。HAMD包括17項內容,每項0~4分,總分>24分代表嚴重抑郁,分數越高抑郁程度越嚴重;HAMA包括15項內容,每項0~4分,總分>29分代表嚴重焦慮,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
1.3.2? ? 癥狀改善情況? ? 在干預前1 d及干預結束時,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GL-90)[8]評價患者癥狀改善情況。該量表包括軀體化(12項)、精神病性(10項)、人際關系敏感(9項)、強迫(10項)、焦慮(10項)、抑郁(13項)、敵對(6項)、恐怖(7項)及其他(7項)等內容,采用1~5級評分法,分別代表“沒有”“很輕”“中度”“偏重”及“嚴重”,當某個項目得分>2分代表存在心理健康疾病,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1.4? ? 統計學方法? ?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HAMD和HAMA評分比較? ? 干預前,2組HAMD和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2.2? ? 2組SGL-90評分比較? ? 干預前,2組SGL-90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3? ? 討論
隨著學業壓力的增大和外在因素的影響,青年人群常會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就會逐漸發展成為抑郁癥[9]。目前,我國青年人群患抑郁癥的風險呈現上升趨勢,其發病率、自殺率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發育、精神狀態和生命健康。臨床上常采用藥物干預,可改善相關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心理調節仍處于失衡狀態,認知功能尚未得到改善[10],影響回歸社會的進程。故給予患者一定的護理干預措施尤為重要,可改善不良心理狀態,促使其健康恢復。但常規護理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干預效果欠佳。本文旨在探討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對青年抑郁患者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干預措施的選擇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SGL-90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可以改善青年抑郁患者的抑郁癥狀。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通過給予個體化護理措施,可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并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觀念,采取正確行為積極配合治療以改善臨床癥狀。通過向患者講解抑郁癥的相關知識,如癥狀、危害、用藥及注意事項等,增強對疾病的認知,并使其了解到自身出現抑郁情緒是由于對待誘導事件的錯誤認知導致,逐步引導患者糾正錯誤不良行為,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疾病,有效配合醫生進行藥物治療,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且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腹式深呼吸訓練及漸進式肌肉放松,對改善患者相關抑郁癥狀有積極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HAMD和HAMA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緩解青年抑郁癥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指導患者多與家人朋友溝通,積極表達內心情感,舒緩自身心理壓力,多參與社交活動,幫助分散注意力,有助于緩解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可以提高其認知度,增強治療信心,消除內心恐懼,使不良情緒得到紓解。此外護理人員告知患者以往恢復較好的案例,通過舉辦病友坐談會,邀請既往治療成功的患者分享其有關經驗,以增強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進一步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綜上所述,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可以緩解青年抑郁癥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改善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KUMAR S,CHONG I.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Effective Data in Machine Learning: Prediction of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Emotion States[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8,15(12):2907.
[2]? ? WATSON P,MEHRA K,HAWKE L D,et al. Service provision for depressed children and youth:a survey of the scope and nature of services in Ontario[J].BMC Health Serv Res,2019,19(1):947.
[3]? ? 毛藝璇.認知行為干預對抑郁癥照顧者心理狀態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精神醫學雜志,2017,30(4):303-305.
[4]? ? 張彩霞,徐玉麗,智喜荷,等. 基于認知-行為的心理護理對青年腦卒中后抑郁的康復效果的影響[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0,47(3):606-608,612.
[5]? ? 孫越異,張寧. 中國認知行為治療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未來的思考[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8,27(2):97-101.
[6]? ? 徐俊冕.抑郁癥診斷與治療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 2006, 27(3):158-162.
[7]? ? 侍成棟,潘永良.漢密爾頓抑郁及焦慮量表與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的相關性研究[J].全科護理,2019,17(2):140-142.
[8]? SEREDA Y,DEMBITSKYI S.Validity assessment of the symptom checklist SCL-90-R and shortened versions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Ukrainev[J].BMC Psychiatry,2016,16(1):300.
[9]? ? PARK S C,JANG E Y,XIANG Y T,et al.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depressive symptom profiles in Asia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s:Findings from the Research on Asian Psychotropic Prescription Patterns for Antidepressants (REAP-AD)[J].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20,74(6):344-353.
[10]? ? 施忠英,王麗霞,孔慶芳,等.在抑郁癥患者康復管理中應用支持型自我管理模式的效果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2):236-240.
(收稿日期: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