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要】? 目的? ? 探究心電監護儀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方法? ? 前瞻性選擇2018年2月—2021年3月大連甘井子區人民醫院接收的106例AMI患者為研究對象,均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53例。對照組給予臨床心內科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干預措施的基礎上采用心電監護儀護理,2組均干預15 d。比較2組干預期間心律失常發生情況以及干預前、干預15 d生命體征(心率、呼吸、平均動脈壓)情況。結果? ? 干預期間,觀察組心律失常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5 d,2組心率、呼吸、收縮壓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比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 將心電監護儀應用于AMI患者護理中可有效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對改善生命體征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心電監護儀;心律失常;生命體征
中圖分類號:R473.5?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09-014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9.04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發病急且病死率較高,過勞、暴飲暴食等因素可誘發AMI,引發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多種并發癥,嚴重威脅生命安全[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臨床治療AMI的常用手段,對恢復心肌血流灌注,減輕心臟負荷,延長生存期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患者經治療后因護理不當可能會出現多種并發癥,此外,因術后常規開展必要的康復訓練缺乏客觀指標,導致患者康復訓練的完成率較低[2-3]。因此,有必要在AMI患者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更有針對性、科學性的護理措施,以改善預后。心電監護儀能夠24 h連續監護患者的血壓、血氧飽和度、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參數并自動保存數據,對于異常數據可智能分析并及時預警,常被臨床用于監測急危重癥患者的生命體征,有利于醫護人員了解患者當前的病情程度,判斷心肌缺血的改善情況,從而實時調整患者術后的康復運動持續時間和強度,對改善預后發揮重要作用[4]。本研究旨在探討心電監護儀在AMI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前瞻性選擇2018年2月—2021年3月大連甘井區人民醫院接收的106例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對照組男36例,女17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1.89±3.19)歲;病變血管:單支病變38例,雙支病變11例,三支或以上4例;梗死部位:左前降支28例,右冠16例,回旋支9例。觀察組男35例,女18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2.16±3.23)歲;病變血管:單支病變37例,雙支病變12例,三支或以上4例;梗死部位:左前降支26例,右冠18例,回旋支9例。2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AMI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5]中診斷標準,且經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證實;(2)患者發病到入院時間<12 h;(3)近期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4)接受PCI術治療,且手術成功;(5)患者情緒穩定,認知功能正常,可配合完成本研究;(6)入院前6個月內未接受過冠脈搭橋或冠脈支架置入。
排除標準:(1)術前合并擴張型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其他心臟疾病;(2)合并嚴重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患者;(3)術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等肺部疾??;(4)伴有嚴重精神障礙或精神疾病者,無法耐受基礎藥物治療的患者;(5)合并惡性腫瘤患者;(6)合并肝、腎功能障礙。
1.2? ? 方法? ? 對照組給予臨床心內科護理干預。首先通過科室護理團隊共同對患者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包括吸煙史、酗酒史、飲食習慣、日常生活習慣、運動耐量、疾病相關知識認知水平、有無疼痛和呼吸困難等,建立患者個人檔案,明確康復需求,制定術后康復目標和個體化、階段化的早期心臟康復訓練方案,包括呼吸訓練、床上運動、床邊站立、室內室外行走、上下樓梯等。術前向患者展示PCI手術成功案例和相應患者康復實例,傳遞積極樂觀治療的信念,減輕患者負性情緒,幫助提高患者治療信心。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監測各項生命體征,針對有較重焦慮、恐懼、擔憂情緒的患者,可指導其通過正念音樂療法、正念冥想、放松訓練等方式促使身心放松,同時耐心給予心理疏導。幫助患者術后進行康復活動,手術側肢體制動12 h,臥床休息48 h,并在護理人員協助下進行被動到主動的四肢屈伸,每次5 min,3次/min,患者自訴胸悶氣促等不適時,停止屈伸運動。若無不適可在術后3 d進行床旁活動,每次10 min,依據耐受度逐漸增加活動量,2次/d。保持居住環境安靜,持續吸氧5 d,保證患者心臟及重要器官的供氧需求。待病情穩定后,發放疾病相關知識宣傳手冊,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指導患者及其家屬采用健康的飲食結構,需食用低鹽、低脂、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患者發生便秘。當患者病情穩定后,可適當增加行走速度與距離,嘗試快走到緩步慢跑或上下兩層樓梯??剖医⒉∏橛^察小組,小組成員定期對病房進行巡查,觀察患者有無不適癥狀,2次/d。連續干預15 d。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智能動態心電監護儀(長春華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型號:HX-EC00)監護,由臨床專業醫師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析,并實時監測生命體征。具體方法:①儀器知識教育。專業醫師向AMI患者及其家屬簡單介紹心電監護儀的基本功能、結構以及報警系統,消除患者的顧慮。②數據監測。由專業醫師對心電監護儀進行維護,防止儀器出現故障,1次/d;科室安排護理人員輪流值班,密切監測并記錄患者心電圖波形?;颊哌M行術后康復運動時,使用智能動態心電監護儀監測心率,當患者未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手術的穿刺部位無血腫,心率控制在50~90次/min,血壓控制在90~140/60~100 mm Hg,血氧飽和度控制95%以上,此時可以進行康復運動。記錄鍛煉過程中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以活動后心率增加10~20次/min為宜,若患者運動結束時心率增加小于10次/min,自覺勞累程度很輕,則可進入下一個運動階段。若活動結束后患者心率較基礎心率升高>20%;心電圖有ST段壓低>0.1 mV或抬高>0.2? mV;存在心前區明顯不適,出現嚴重心律失常等,出現監測數據與病情不符,則應停止訓練并通知專科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返回上一個運動階段。連續干預15 d。
1.3? ? 評價指標? ? (1)心律失常發生情況:比較2組患者干預期間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竇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發生情況。(2)生命體征情況:采用智能動態心電監護儀檢測并對比2組干預前、干預15 d的心率、呼吸、心電等生命體征數據。
1.4? ? 統計學方法? ? 數據經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心律失常發生情況比較? ? 干預期間,觀察組心律失常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 2組生命體征情況比較? ? 干預前,2組心率、呼吸、平均動脈壓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15 d,2組心率、呼吸、平均動脈壓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3? ? 討論
AMI可導致患者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嚴重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部分患者會發生心臟驟停的情況,危及生命[6]。PCI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式,臨床療效確切,但由于該疾病在病情好轉后可能持續存在并發癥,故需要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臨床常規的心內科護理措施和心臟康復訓練對促進患者術后心臟功能恢復,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具有較好效果;但護理人員常因繁忙的護理工作而忽視多種細節,無法高效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各項參數,導致術后康復訓練和護理效果不佳,患者發生心律失常風險相對較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聯合基礎護理對改善AMI患者預后尤為關鍵。
心電監護儀是臨床上監護患者生命體征的儀器,具有心電信息的采集、存儲、智能分析預警等功能,可及時發現和診斷致死性心律失常及先兆,具有觸屏操控、簡單便捷、精準監測等優勢[7]。故可考慮將心電監護儀用于AMI患者的護理干預中。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期間,觀察組心律失常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干預15 d后,觀察組心率、呼吸、平均動脈壓較對照組低(P<0.05).說明將心電監護儀應用于AMI患者護理中可有效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改善生命體征。分析原因在于,常規護理中,護理人員給予患者持續吸氧5 d,可提高血氧飽和度,滿足心臟及重要器官對氧氣的需求,進而降低心律失常發生風險,改善生命體征;且健康的飲食結構可避免患者發生便秘,防止因大便用力導致心臟負荷增加,有利于控制病情發展[8-9]。在心電監護儀護理過程中,專業醫師向AMI患者簡單介紹心電監護儀的基本功能、結構,可消除其顧慮,積極配合護理,進而提高護理效果;專業醫師對心電監護儀進行每日維護及護理人員輪流值班監測指標,可確保儀器24 h對AMI患者監測,并自動記錄心電數據,準確判斷致死性心律失常發生先兆,并及時預警,可使醫護人員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預防風險事件,進而降低心律失常發生率。心電監護能夠對血壓、心電圖形、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同時進行動態監測,可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提高護理效果[10]。
綜上所述,將心電監護儀應用于AMI患者護理中可有效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改善生命體征,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 梁素琴,李方方.個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評價[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6):742-744.
[2]? ? KIM Y,JEONG M H ,AHN Y,et al.Results of a 10-Year Experience in Korea Using Drug-Eluting Stents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the Kore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gistry)[J].AM J CARDIOL, 2018,122(3):365-373.
[3]? ? 付梅英,呂巒,張玉霞,等.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服藥依從性、生活質量及并發癥的影響[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8,35(3):415-418.
[4]? ? 王曉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應用心電監護儀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0,26(1):76-77.
[5]? ? 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癥醫學專業委員會,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38(3):272-284.
[6]? ? PARIKH N I ,PHILIMON G ,LARSON M G,et al.Long-term trend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cidence and case fatality in the 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s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19,119(9):1203-1213.
[7]? ? 楊瑾,靳迎,門雪妍,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運動耐量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16):2168-2173.
[8]? ? 張文英,趙敏敏,張翠英.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研究[J].海南醫學,2018,29(14):2063-2065.
[9]? RUI FU,CHEN XI,et al. Differences in symptoms and pre-hospital delay amo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according to ST-segment elevation on electrocardiogram:an analysis of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MI)registry[J].CMJ,2019,132(5):519-524.
[10]? ? 原鳳羽.心電監護儀監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整體性護理干預的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1):273-274.
(收稿日期: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