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琴 姜林仙



【摘要】? 目的? 分析共情照護模式用于人工肝支持的重癥肝炎患者對遵醫行為和心理彈性等的影響。方法? ? 納入鎮江市第三人民醫院2018年11月—2020年4月收治的76例人工肝支持的重癥肝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8例,常規護理)和觀察組(38例,共情照護模式),對比2組遵醫行為、心理彈性得分,記錄不良反應、護理前后情緒指標變化情況。結果? ? 觀察組遵醫行為和心理彈性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 共情照護模式能提高人工肝支持重癥肝炎患者遵醫行為和心理彈性,減少不良反應和負性情緒,值得推廣。
【關鍵詞】? 重癥肺炎;人工肝支持;共情照護模式;遵醫行為;心理彈性
中圖分類號:R473.5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12-0129-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2.043
重癥肝炎表現為肝細胞大量壞死,病情危重且復雜,預后較差,并發癥多,病死率高達70%[1]。人工肝支持系統在此類患者中不斷推廣,能有效控制病死率。但人工肝治療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且需要高質量護理和患者高度配合,方能保證療效。而患者面對器官功能損壞、預后差、巨大的經濟壓力等,心理彈性差,遵醫性差,易出現放棄和對抗治療現象。 “共情”是羅杰斯提出的概念,是指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知曉他人感受的能力。之后該概念與護理學結合,可使護士站在患者立場,正確感知自己與患者的情緒,準確識別和評估患者心理境況,從而提供針對性干預。近年來,不斷有研究指出共情照護干預重癥患者能有效改善其心理彈性,提高治療依從性。為了促進人工肝支持重癥肝炎患者遵醫行為和心理彈性改善,本文將共情照護模式用于其護理中,報道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納入鎮江市第三人民醫院2018年11月—2020年4月收治的76例人工肝支持的重癥肝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納入標準:意識清楚;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傳染病學》[2]中重型肝炎,經實驗室和臨床檢查確診;符合人工肝支持治療指征。排除標準:其他血液傳播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礙;其他重大器官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史。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8.87±7.65)歲;平均病程(7.15±1.65)年;急性15例、慢性14例、亞急性重癥肝炎5例和藥物性肝損傷4例;早期13例、中期21例、晚期4例。對照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48.54±7.13)歲;病程(7.20±1.34)年;急性16例、慢性13例、亞急性重癥肝炎6例和藥物性肝損傷3例;早18例、中16例、晚期4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 方法
1.2.1? ? 對照組? ? 給予常規護理。醫院尋找自愿與他人分享、病情恢復良好、心態積極樂觀的患者作為典型病例,讓其與其他患者進行交流,分享人工肝之后的身體變化情況、對生活的影響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有助于提升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了解程度,恢復治療信心。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說明疾病發生原因,告知置換過程中以及置換后的注意事項,予以必要的飲食護理干預、心理指導等,有助于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依從性。另外良好環境對改善患者情緒也有一定作用,需要合理調節病房溫度及相對濕度,注意通風換氣。及時對管道進行沖洗,避免出現管道堵塞等情況,穿刺部位應覆蓋無菌紗布予以壓迫止血,預防不良反應發生。
1.2.2? ? 觀察組? ?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共情照護模式護理。共情干預準備:傾聽—換位思考—干預—反饋。傾聽:與患者和家屬加強溝通,引導患者認真主訴,醫護人員耐心傾聽,明確其表達的意思和中心思想。換位思考:結合患者傾訴和醫護人員自身對原因的分析,進行換位思考,感受患者心理壓力、經濟壓力、軀體功能損毀帶來的負性情緒,從患者角度出發調整護理方案。干預:實施改良后的護理方案。反饋:對實施后患者反饋意見、患者遵醫行為、心理彈性變化信息進行梳理,納入下一階段共情干預中。干預內容:確定共情活動主題。心理共情交流:根據傾聽和換位思考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和需求,組織病友交流會,促進患者間良好溝通,交流自身調節不良情緒的體會;指導音樂干預法、按摩法等舒緩患者心理壓力,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疏導不良情緒。責任共情交流:引導患者認清自我,明確自身在治療、護理和康復中的主體位置以及家屬僅處于輔助位置,提醒其只有對自己負責才能取得最佳預后,促使遵守醫囑,提高自我效能感,積極配合治療。家屬共情干預:加強與患者家屬溝通,使其設身處地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和需求,給予最大的支持,同時安撫患者,鼓勵其遵醫行為和自強、自學行為;告知家屬醫保、新農村合作醫療等政策,可減輕經濟負擔。
1.3? ? 觀察指標? ? (1)采用院內專家自行設計量表評估遵醫行為,內容包括定期檢查、堅持運動、作息規律、飲食合理、按時用藥5個維度,各維度12分,Cronbachα系數0.852,重測效度0.862。(2)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中文版評估心理彈性,包含堅韌(13個條目,0~52分)、樂觀(4個條目,0~16分)、自強(8個條目,0~24分)3個維度,總分越高心理彈性越高。全量表和堅韌、自強、樂觀維度的Cronbachα系數分別為0.91,0.88,0.88,0.60[3]。(3)記錄不良反應。(4)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護理前后情緒狀態,焦慮自評量表的臨界值為50分,抑郁自評量表的臨界值為53分,超過臨界值說明患者有焦慮、抑郁癥狀,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越高。
1.4? ? 統計學方法? ?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遵醫行為對比? ? 觀察組遵醫行為中定期檢查、堅持運動、作息規律、飲食合理、按時服藥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 2組心理彈性對比? ? 觀察組樂觀、自強、堅韌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2.3? ? 2組不良反應對比? ? 觀察組血漿變應性反應1例,發生率為2.63%(1/38);對照組休克2例,溶血2例,血漿變應性反應2例,發生率為15.79%(6/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34,P=0.047)。
2.4? ? 2組患者護理前后情緒狀態比較? ? 護理前,2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 討論
重癥肝炎患者大部分肝細胞損傷或壞死,需通過治療修復使這些受損的肝細胞能夠“重生”,從而降低病死率。人工肝支持是治療重癥肝炎的重要救治手段,通過體外生物或理化裝置暫時替代肝功能,進行有害物質清除,為肝細胞和肝功能恢復創造條件。但臨床中患者因為病情嚴重、疼痛、治療復雜、預后不良等因素易對治療失去信心,甚至出現明顯生理和心理應激,不配合乃至抵觸治療。共情照護模式建立在共情理論基礎上,通過了解患者病情、傾聽患者感受,換位思考患者境遇,找到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緩解患者身心負擔,提高依從性。共情就是指一種能夠體驗他人內心情感的能力,是指在交際過程中通過對方的語言暗示或非語言暗示,充分認識到其情感狀態與情緒狀態,從情感上產生共鳴,能夠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目前共情護理在臨床上的重視度較高,應用范圍也比較廣泛,更多地應用于患者的心理照護當中,對負性情緒有較大的改善作用[4]。心理彈性則是指主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心理反應狀態與行為反應狀態,屬于一種動態形式,會隨著周邊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相應改變,并在變化過程中適應周邊環境。心理彈性與適應性呈現出一種正相關發展關系,即患者的心理彈性越大,則適應性越強,對外界環境的調控能力也越強。具有高心理彈性水平的患者,在認知、情緒激活等方面均可達到與外界環境的最佳匹配與適應度。
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在改善人工肝支持重癥肝炎患者自我效能、應對方式、疾病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5]。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心理彈性中樂觀、自強、堅韌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王勇[6]報道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共情照護中通過傾聽加深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鼓勵患者表達需求和困難。在換位思考中,以患者立場體會其消極應對以及負性情緒產生的原因,掌握患者心理彈性差的根本原因。在干預時,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形成“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護理模式,確定共情三大課題為心理共情交流、責任共情交流和家屬共情交流。心理共情交流是建立在病友群基礎上,促進患者的良性交流,患者因為疾病很快能產生共鳴,通過推薦患者講述自身優秀表現,分享經驗,是一個共享經驗的過程,同時也能通過“朋友效應”“榜樣效應”產生影響,促進良性攀比,思考自己為什么不能像“榜樣人物”一樣在人工肝支持治療中表現良好,積極配合治療[7]。在責任共情交流中,進一步幫助患者從受害者變成勇敢的對抗者,從“把一切希望和責任托付給醫護人員”,轉變為“建立信心和希望戰勝病魔,自身才是對抗疾病的主體”。通過這個階段,找回患者責任感,調動其在治療中的積極性,從而嚴格要求作息、運動、飲食、用藥,配合完成護理、治療和檢查。故觀察組遵醫行為各項分值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家屬共情中,加強家屬對患者心理和經濟的支持,緩解患者自責感,通過告知醫療付費優惠政策,減輕經濟壓力,對患者心理彈性提高有重要幫助[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隨著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越來越注重患者的身心整體性。心理護理主要是通過多種護理手段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在共情照護模式中,應用多種心理干預技巧,予以患者精神上的支持與理解,有助于改善其負性心理反應[9]。患者由于經濟水平、病情特點以及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異性,因此在情緒變化方面也會存在個性化特點。為此,予以針對性心理干預,做好患者的共情照護模式,進一步提升患者對疾病認知水平,能減輕其心理應激反應,以積極心態面對疾病[10]。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實施共情照護模式干預,深入開展情感支持護理,對患者本人及患者家屬開展相應護理干預,可獲得良好的護理效果,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同時能提升配合度,進一步提高整體護理效果[11-12]。
綜上所述,采用共情照護模式可有效提高人工肝支持重癥肝炎患者遵醫行為和心理彈性,有助于減少并發癥和負性情緒,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 齊曉貴,劉小布,李艷鳳,等.基于共情理念為導向的照護策略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6):65-68.
[2]? ? 李蘭娟,任紅.傳染病學[M].8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6.
[3]? ? 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2):76-82.
[4]? ? 蔡榕華,張詩苑,陳惠華.舒適護理在重癥肝炎患者人工肝圍治療期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11):108-109.
[5]? ? 蔡文娟,趙冬梅,沈萃,等.全面護理在行人工肝血漿置換術的重癥肝炎患者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20,41(14):1828-1830.
[6]? ? 王勇.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情滿足、共情能力、心理彈性及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20,28(2):70-75.
[7]? ? 霍麗麗.參與型護理聯合共情護理對于老年抑郁患者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0,24(6):824-826.
[8]? ? 楊梅香,鐘丹.共情護理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負性情緒及護理效果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30):4308-4309.
[9]? ? 王瑩.針對性護理干預對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重癥肝炎患者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33):273-274.
[10]? ? 葛少莉,隋牮箐.研究護理干預在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重癥肝炎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40):245-246.
[11]? ? 盛蓉,李家翠.護理干預對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重癥肝炎患者的影響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3):158-159.
[12]? ? 劉靜.人工肝單純血漿置換術治療重癥肝炎患者的臨床護理配合體會[J].口岸衛生控制,2018,23(4):36-37,40.
(收稿日期:202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