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世凱
(龍口市重點項目推進服務中心 山東龍口 265701)
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在中國市場中集投資產業、貿易產業集群為一體的區域經濟網絡逐漸形成,完成了“一帶一路”區域經濟走廊的構建。我國在新時期經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順利完成建設“一帶一路”區域經濟走廊工作,幫助中國有效地整合和配置資源,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濟合作,能促使中國區域經濟形成具有活力、新的空間結構,從而為中國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有效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尤其是歐洲國家為了更好地發展本國經濟,對區域經濟合作的方案展開研究。在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后,有產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協調發展機制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形成,有效提升了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速度,這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初形態[1]。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區域經濟一體化得到了第一次大規模發展,相關學者開始將研究重點逐漸集中到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但在研究的過程中側重點不同,所以出現了不同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定義,直到如今,相關人員也未能提出一致且清晰的定義。1954年丁伯根首次闡述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其認為經濟一體化簡單理解就是出于打破經濟運行阻礙的目的,借助相互統一和協調的措施,將國際經濟結構保持在最合適的狀態。同時他還劃分了經濟一體化的類型,將其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其中積極一體化就是借助強制的手段和力量完成現有情況的轉變,從而完成新的自由化制度和政策的建立;消極一體化就是完成經濟變量自由化的因素,使原有的管制和歧視得以消除。巴拉薩在1961年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進行了進一步完善,他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不但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狀態,其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政府不會對移動與流動產品和要素形成各種限制。之后有經濟學家總結了大市場理論,在該理論中融入動態因素,促使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變得更加完善,其主要有兩點核心素養,一是大市場可為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便利,可幫助經濟主體獲得更高收益;二是大市場會使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從而能夠對實現規模經濟利益起到促進作用[2]。
1.2.1 對經濟全球化起到促進作用
區域經濟一體化借助調整內部經濟組織運行對全球化經濟發展產生顯著影響,當區域經濟一體化內部經濟組織間建立密切聯系后,能夠縮短實現經濟全球化所需時間,現階段區一體化組織內部完成的貿易額占全世界貿易額的50%~60%,美國和歐盟的逆全球化活動,通過貿易壁壘設置、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等方式限制其他國家和地區到區域內發展經濟,并不能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阻礙全球化發展的實證,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受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引發了逆全球化問題,但其并不會對全球化發展方向產生直接影響[3]。因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本質就是通過經濟利益共同體來聯系不同的國家、民族及地區,最終實現完全一體化,并且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發展國際投資非常有利。所以,無論是我國國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還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都能對經濟全球化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1.2.2 促進區域優勢互補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區域,其必然會存在不同的比較優勢和自然條件,僅在差異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異,這種情況下各區域之間競爭性和互補性共存,在競爭層面各地區存在較為相似的技術、自然資源、資金、勞動力等基礎,其所生產的產品雷同,必然會加劇市場競爭;而區域經濟的互補性就是當相關差距足夠大時,各個區域對其他區域優勢生產要素形成需求。因為區域內部同時具備競爭性和互補性,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國家或地區可以借助共享發展、優勢互補、整合資源等措施促進自身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借助區域經濟一體化能夠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最大化效益[4]。
1.2.3 能夠降低交易成本
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逐步統一政策法規、產品市場及生產要素等,在此情況下只有將交易成本控制在最低程度,才能使生產要素和產品配置達到最優狀態。例如,借助消除貿易壁壘、降低關稅等策略,發展信息技術、交通,能夠降低運輸成本,在不斷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各個區域間的風俗習慣會相互交融,導致人們產生相似的消費習慣,這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減少生產資源的浪費。
因為發展區域經濟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如制度因素、資本條件、技術發展水平、人力資源儲備情況及自然資源情況等,所以即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在市場體系中各種資源已經開始流動,然而由于中西部地區思想觀念落后、資金不足、基礎交通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導致中部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東部地區的發展速度,雖然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但相較于東部其整體發展情況仍然較為落后[5]。
為了實現縮小東中西部地區差距的目標,我國在2000年3月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筆者通過收集和比較2020年和2000年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部分省市生產總值了解到,自2000年3月后,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速度開始趕超東部地區。例如通過對比陜西和江蘇可以發現,在2000年江蘇省擁有8582億元的生產總值,在2020年擁有70116億元的生產總值,實現了8.17倍的增長;在2000年陜西擁有1661億元的生產總值,在2020年擁有18022億元的生產總值,實現了10.85倍的增長。從增長速度方面展開分析,西部地區在落實部大開發戰略后,其比東部地區擁有了更高的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但因為東部地區擁有較大的生產總值基數,所以仍然比西部地區的生產總值更高,導致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6]。而我國實施的“一帶一路”倡議能夠貫穿我國大部分地區,而且在“一帶一路”發展過程中已經非常重視各區域協同發展目標,所以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后能夠平衡區域經濟發展。
為了更好地發展區域經濟,國家推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原崛起戰略、東北振興戰略等發展戰略,這些戰略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但因為缺少有效的鏈接來融合這些戰略,存在零散、各自為政的情況,導致存在重復建設的項目產業升級速度緩慢,并且當存在產能過剩問題時不能實現向其他地區的有效轉移。通過表1可知,中國東部地區擁有很大的進出口總量,福建、浙江、山東、上海、江蘇、廣東等在2020年擁有19076.3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而同年西部地區的寧夏、新疆、廣西、陜西、西藏、青海等6個省市僅擁有1080.5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與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的進出口總額是其的17.7倍,由此可知,東部地區以外向型經濟為主要發展方式,而西部地區因為存在交通等影響因素,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7]。雖然東部地區進出口總量處于較高水平,但是自2012年以后其對外貿易增速開始下滑,東部地區在依靠外向型經濟發展方面開始出現缺乏發展動力的情況。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后,因為中國西部地區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東部地區開始將發展重心漸漸轉移到內外共同發展方面。廣大東部企業緊緊抓住“一帶一路”所創造的良好機會,積極拓展中西部市場,而西部地區在這種情況下也將不斷補足自身在網絡、交通等方面的短板,同時向東部地區輸送本地區的優勢產品,同時承接東部轉移產業在本地落戶。

表1 東部地區部分省市進出口總額 (單位:億美元)
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在特點和發展技術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充分考慮各地區自然基礎條件和實際發展狀況,采取針對性策略,分層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改進當地產業結構,提升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在中部地區應以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為主,保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本地順利扎根;西部地區應對自身在“一帶一路”中的區位優勢進行合理利用,及時完成發展觀念更新,促進融合發展。
3.1.1 區域經濟繼續保持中速穩定增長
“一帶一路”倡議是以中國經濟新常態為基礎提出的,需要注意的是,經濟新常態屬于結構經濟的類型,所以不應僅關注經濟總量,還應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引起足夠重視。長久以來,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制造業、生產業等效率性工作產生的經濟效益占據非常大的比重。誠然,在我國不斷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發展中國經濟方面“效率經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但在提升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方面“效率經濟”存在短板[8]。在快速提升區域經濟的過程中,中國承受著非常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同時當擁有過快的經濟增速時將會增加泡沫經濟出現的概率,嚴重時可能導致經濟危機。所以,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將會逐漸降低區域經濟增長速度,使其保持中速穩定增長的勢頭。與相關統計結果相結合來分析,近年來處于不斷降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狀態,在2007年擁有14.2%的增長速度,但是在2020年僅擁有6.9%的增長速度。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后,中國對優化和調整區域經濟結構的工作非常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應努力使用創新驅動逐漸替代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由此可知,在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都將處于經濟轉型發展期,將在中速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發展區域經濟。
3.1.2 與國外經濟合作發展趨勢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國外經濟的合作面較窄,而且大多以傳統手工業、農業及制造業為合作渠道。在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建設交通設施是基礎條件,在開展“一帶一路”倡議后,借助新型經濟起點培訓和建設交通設施等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國與外國的經濟合作渠道。其在開展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建設交通設施。在中國的技術領域中,除了掌握先進的建造技術和制造技術外,還擁有世界領先的大型工程、重型機械、高鐵建造技術,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后,中國將會形成集航海、公路、航空航天、鐵路等為一體的交通網絡體系,能夠為順利落實“一帶一路”提供有效保障;第二,金融合作優化。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后,與沿線區域國家開展了更為廣泛的金融領域合作,在金融合作不斷深化的同時能夠有效規避金融風險,從而促進互惠互利的局面形成。以新疆為例,其擁有交通要道3條,其一是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青海連接的喀什、和田、若羌下部交通要道;其二是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以及甘肅連接的霍爾果斯、阿拉山口、哈密、烏魯木齊的中部交通要道;其三是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甘肅連接的布爾津、富蘊阿勒泰、伊吾上部交通要道,通過有效連接這三條要道,能夠使沿線金融與貿易方面的合作得到進一步深化,最終促進全面合作的局面形成。
3.1.3 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
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最主要的目的是使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得到深化,從而對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起到促進和引導作用。自改革開放后,出于更快地發展經濟的目的,中國采取了由外到內、由南至北的經濟發展策略,同時完成了經濟開發區的設立,經過多年的發展,使經濟發展基礎滿足了寬路徑、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也就是在原有發展戰略的前提下,促進國內經濟一體化發展,借助西部大開發戰略能夠使廣西、寧夏、陜西、新疆等區域的開放程度得到提升,能夠為這些地區構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過程中經濟開發區發揮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其通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能夠對其他區域經濟發展起到帶動作用,并將出現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
3.2.1 強化交流溝通
在“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雖然能夠實現多方經濟共同發展,但也會有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碰撞。在“一帶一路”范圍內擁有很多的國家和地區,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信仰、文化、習俗等,在文明方面有大河文明、草原文明等;在信仰方面有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甚至在不同的國家還會有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等制度方面的差異。想要避免文化差異導致的信任危機,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過程中,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我們都需要加強交流和溝通工作,從而更好地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為順利實施“一帶一路”提供有效保障。
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完成良好輿論環境的構建,對輿論導向的正確性開展嚴格把控,在開展溝通交流工作的過程中應保證用詞足夠謹慎,與當地的文化類型、信仰等情況相結合,表現出對信仰、文化差異的充分尊重,能夠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理解偏差和誤會。例如在討論產能問題方面,應與區域文化語境相結合,嚴禁使用“是因為化解過剩產能才合作等”話語,而應使用“優勢富余產能”等詞語。只有在各個區域團結一心、尊重理解的前提下,才能使理想的經濟發展目標順利實現。所以,在開展溝通工作的過程中,必須以真誠、尊重為前提,從而使不同區域內的偏見得以消除,進而有效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3.2.2 完善聯保機制
在“一帶一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安全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直接影響最終效果,受到了區域內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重視,所以應對“一帶一路”聯合安保機制進行完善,確保其能夠為安全運行“一帶一路”提供有效保障。在建立健全聯合安保機制的過程中必須以內外結合、標本兼治為基礎。想要滿足治標的要求,應保證區域內的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能有效落實安保工作,為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效保證。想要滿足治本的要求,需充分發揮各國和國際組織的作用,對于可能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危害的“三股勢力”開展聯合行動予以打擊,優化“一帶一路”發展環境,從而在更安全的環境中使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得到優化。
3.2.3 建立新型關系
由于在我國在實行“一帶一路”倡議前,區域內部分國家組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區域經濟發展成果,導致這部分組織很可能存在抵觸“一帶一路”的情況,所以想要使這部分組織的疑慮得以消除,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過程中,我國應事先完成經濟共享預期收益和優勢的預估和闡述,讓這些組織了解到,在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受益方不僅是中國,而是所有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他們明白參與這一倡議能夠實現區域間的優勢互補和相互對接,能夠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新型的伙伴關系形成。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各個國家之間的共生關系,各個經濟體的利益交織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使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必須充分重視合作問題。實施“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擁有非常好的發展趨勢,相關人員應堅定不移地執行“一帶一路”倡議,使國內外的區域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除了需要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外,還應注重交流溝通、完善聯保機制及建立新型關系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