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
(安徽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安徽淮南 232000)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和國際運輸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港口將整個海洋經濟網絡緊密聯系在一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港口物流作為港口運輸的重要環節,具有特殊的綜合服務屬性,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而區域經濟發展也為港口物流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縱觀歷史不難發現,發達國家與地區都離不開優越海岸線與先進港口的依托作用。因此,研究兩者之間的協同發展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研究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的相關文獻較多,國內學者針對港口物流發展與區域經濟之間的協調關系從不同視角進行了學術探討。張蒙[1]通過VAR模型,對選取的港口物流、腹地經濟、港口城市經濟三大變量指標展開了實證,并結合格蘭杰因果對數據進行檢驗;王軍[2]利用耦合模型及協調度計算,分析并探究了天津、營口等九港腹地協調發展機理;郭子雪[3]基于格蘭杰因果檢驗和灰色關聯度模型,對京津冀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李志偉[4]借助線性回歸方法,計算出京津冀港口群指標與經濟指標的線性擬合結果;羅永華[5]使用灰色關聯度模型結合線性回歸數據,得出物流對港口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劉朋群[6]建立了VAR模型對各國重要港口群和區域經濟進行協調發展研究;劉佳佳[7]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廣州市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兩個系統協調度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發展建議。
分析以上文獻可以發現,港口與區域經濟研究成果豐碩。上述學者多數把研究視角集中于長三角、環渤海及珠三角港口群與當地區域經濟的協調,但作為中國發展綜合運輸的重要港口群,關于東南沿海港口群的研究相關文獻較少。
因此,本文選取東南沿海最大港口——廈門港作為研究對象,對廈門市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的關系展開深入探究。
本文中區域經濟數據來源于2012—2021年廈門市統計年鑒網站,港口吞吐量等相關數據從中國港口年鑒整理獲得(見表1)。

表1 廈門市港口物流和區域經濟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與權重
1.2.1 熵值法
本文基于客觀性原則,采用熵權法對廈門市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兩個系統的指標權重及有序度進行測算,由于篇幅有限,此處省略計算步驟,詳盡公式可參考蔣可意[8]學者,兩系統有序度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2—2021年廈門市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評價結果
1.2.2 建立耦合度與耦合協調模型
耦合度可以直觀反映出廈門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程度。采用U1表示廈門港口物流的綜合評價指標;U2表示廈門市區域經濟的綜合評價指標。C表示廈門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度,C值為[0,1],當C值不斷增加并趨近于1時,兩者的耦合水平高,兩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強,反之則低。D代表兩系統的耦合協調度,能夠更加清晰客觀地反映港口物流系統與區域經濟系統的總體協調程度與融合情況。具體步驟如下:
計算廈門市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兩者的耦合度:
計算廈門市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兩者的耦合協調度:
式(2)中:T為綜合協調指數,α和β為待定系數,二者取決于各自在系統中的重要度,由于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對廈門市的經濟發展都不可或缺,因此α和β皆是0.5。
1.2.3 建立灰色關聯分析模型
灰色關聯模型其思想是通過確定具有一定變化規律的母序列與各個評估對象的子序列之間的灰色關聯度,來分析各因素之間關系的強度、程度和等級。此模型的主要計算步驟如下:
將廈門市港口物流相關數據作為參照的參考序列,廈門市區域經濟相關數據作為比較序列,記參考序列為Zix;比較數列為ZYj。
求關聯系數:
式(3)中,ξi(j)代表某年份廈門市港口物流第i個指標與區域經濟第j個指標的關聯系數,ρ代表分辨系數,一般取值0.5。
計算灰色關聯度:
式(4)中,ijξ在[0,1]之間,且數值越大,關聯度越強。通常認為關聯度超過0.6,即二者具有顯著相關性。
分析表2可知,廈門港口物流與廈門市區域經濟的耦合度在2015年出現小范圍下滑,但在2012年以后總體均在0.9以上,表明廈門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過程具有一致性特征。此外,兩者系統的綜合協調指數從2012年的0.1725上升到2021年的0.8299,增長接近5倍;耦合協調度指數由0.0108快速攀升至0.9788,漲幅90倍左右。廈門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系統耦合水平在10年內表現出不斷升高趨勢。耦合協調劃分等級也由最初的極度失調,跨越5個等級最終轉型到優質協調階段,說明兩系統之間發展融合效果越來越好。此外,由圖1可知,耦合度發展曲線較平穩,耦合協調度發展曲線波動相比前者較大,這時就需要對耦合協調度展開進一步數據分析,曲線波動程度可以直觀反映出廈門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正朝著高水平的協調狀況發展。

圖1 2012—2021年廈門市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耦合發展趨向
廈門市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呈現為三階段上升態勢:2012—2013年屬于第一階段,此時兩系統協調等級處于極度失調向勉強協調過渡階段,兩者關聯程度較弱且存在相互制約的情況,由于早期廈門港口初期物流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不完善,與廈門市區域經濟指標差距較大,無法做到齊頭并進。2014—2018年屬于第二階段,耦合協調等級轉變為初級協調,這些歸功于對港口的高度重視與投資,2016年國內第一個全自動碼頭在廈門港建成,政府堅定不移地推動智慧型港口的建設,促進廈門港口物流開啟數字化、智能化新篇章,2018年“絲路海運”項目的啟動,帶動整個廈門港口供應鏈發展、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得到進一步融合,協調發展趨勢逐步加強。 2019—2021年屬于第三階段,耦合協調等級達到中級協調,最終跨越等級,實現兩系統協調發展,這一時期廈門港在持續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作用下,積極整合碼頭資源、優化港口布局,刷新了歷史成績。
本文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分別計算出2021—2021年廈門市區域經濟與港口物流三大評價指標的灰色關聯系數(見表3)。從整體角度解析,港口物流指標與區域經濟指標的關聯度在0.467~0.968,且多數指標之間關聯度集中于0.7~0.8,這說明兩者關聯特征顯著。進一步對區域經濟各指標與港口物流下屬類別所求關聯度進行排序,找出推動廈門市港口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表3 2012—2021年廈門市區域經濟與港口物流三大評價指標的灰色關聯度
分別從港口貨物吞吐量和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與區域經濟各指標關聯度出發,關聯系數值由大到小依次排序為:X1>X4>X3>X2>X7>X6>X5。港口兩大吞吐量與區域經濟各指標排序結果并未出現波動,且具有統一性,關聯度數值范圍分別為0.799~0.931、0.617~0.899。其中,廈門市地區生產總值在與港口貨物吞吐量和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的關聯度排序中都居第一位,皆高于0.85,相互關聯程度最為緊密。由此可見,地區生產總值作為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會直接影響港口物流的未來趨勢;同樣,廈門港口物流對廈門市經濟騰飛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恭喜。
從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與區域經濟各指標關聯度出發,關聯系數由大到小依次排序為:X2>X3>X7>X6>X5>X4>X1。在區域經濟指標和港口集裝箱貨物吞吐量關聯作用下,外貿進出口總額排名最前,關聯度高達0.968。進出口貿易的穩步增長將直接帶動集裝箱需求,進而促進整個港口物流發展;港口物流不斷發展壯大,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吸引了更多外資,帶領對外貿易走向繁榮,兩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關系。
此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與港口物流的三大指標排序中都排名前三。隨著區域經濟蓬勃發展,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并刺激消費,增加了商品需求量,極大促進了區域貨物的流通和港口物流的發展。港口作為天然運輸渠道,其物流水平高低也會輻射到區域經濟上來,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延伸點。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和外貿貨物吞吐量關聯度達到0.7以上,與港口貨物吞吐量關聯度高達0.8以上。說明在區域經濟建設中應把握工作重心,對有利于港口物流發展的相關設施加大投資力度。
三大產業占比與港口物流三大指標進行關聯分析,得出一致的排序結果,由大到小依次為:X7>X6>X5。雖然三大產業占比在港口物流排序中位置都靠后,但關聯度皆在0.6以上,由此可知區域產業結構對于推動港口物流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產業占比與港口物流關聯度落后于另外兩個產業的主要原因是,現代服務業已經在廈門市產業體系中處于先導地位,且有先進工業作為支撐,能夠為港口物流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深化產業結構在今后的區域經濟建設工作中仍是重點。
對廈門港口資源進行統一整合,首先要對各港區的功能與定位進行合理細分,在港口機制順暢的前提下,注重港口相關設施建設,按照港口規劃審核機制,及時調整碼頭長度和港口泊位數量,減少資源浪費。在科學合理的規劃下,加強港口的通航能力和停泊能力,航道和港口分別朝著深水化和大型化方向繼續建設;其次,廈門港需要進一步完善港區內的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系統,在“海鐵聯運”模式下,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出口物資運輸效率,還擴寬了港口輻射范圍和內陸腹地貨源,逐步形成東西互濟、共生共榮的新局面。
外貿水平與港口物流發展存在良性互動關系,為吸引更多外資企業聚集,廈門市繼續實施包容政策,營造便利化外貿經營環境,推動本地企業與外資企業相互合作,在先進技術、資金、理念的推動下,投資結構得以優化、產業鏈條加以完善,保持貿易額的穩步增長。自貿區的建立作為廈門對外貿易發展的突破口,始終以營造便利化、國際化、規范化營商環境為目標。在優質公共服務水平、便利化外貿政策、完善的信息平臺多方面的帶動下,廈門自貿區產業結構日益完善,已經形成了以國際貿易、物流配送為主,以全球物流、保稅倉儲等新興產業為輔的多功能產業體系。自貿區在提升外貿競爭力的過程中,發揮著實質性的重要作用。
在新型工業的大力推動下,突破傳統工業增加值較少、增長空間受限等瓶頸,實現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支持臨港工業技術升級,優化工業空間布局,促進了港口產業全面發展。此外,要以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為核心,構建現代產業鏈。一方面,廈門市要加快科技創新,推動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產業、海洋科技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構建以企業發展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另一方面,區域服務業未來發展仍聚焦重點領域,文旅行業、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供給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其中與港口發展息息相關的物流行業不斷涌現出新業態,智慧物流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提升港口競爭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