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孫魯青
摘要 研究和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專創協同育人的路徑,對于打通從創新到創業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緩解嚴峻的就業形勢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了大學生從創新活動到創業實踐面臨的現實困境,從美國高校創客空間的建設模式著手,以濱州學院為例,圍繞“專創融合育人理念,專創交叉課程體系,專創協同運行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專創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 創新創業;地方本科高校;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5.002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賦予了新時代創新創業教育新的內涵,同時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強力引擎,要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全面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專業教育+創新活動+創業實踐”的一體化、貫通式培養體系。即:以學生為中心,深化“項目式”和“研究性”的專業課課程改革,狠抓“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全國大學生學科競賽”兩大創新活動平臺,并將“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就業指導”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教師的全方位指導作為重要的教學保障,將創新創業實踐有機融入專業教育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
但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而言仍存在以下問題: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不夠,創新與創業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創新成果沒有得到有效轉化。比如,在育人理念方面存在“重證書、輕能力”的現象,在課程體系方面,存在“理論多、實踐少”的狀況,在運行機制方面存在“大賽熱、創業冷”的局面[3]。因此,將“專創協同”運用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以院系和專業層面為根本,推動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對于打通從創新到創業的“最后一公里”并實現高質量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1從創新到創業:地方本科院校專創教育的現實困境
1.1創新實踐遍地開花,而創業成效無法結果
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主要以各類學科競賽為載體,近年來受外部評估和學校政策的影響,高校積極參與到各類競賽的組織中,并設置第二課堂等實踐環節,不斷提高學分比重。在這種措施的激勵下,學生的參與度和獲獎率不斷提高,但同時也暴露出部分學生僅為參加比賽獲取證書,缺乏深層次思考,導致好的創新成果沒有得到持續改進,能將實驗室作品轉化為市場產品的成功創業案例鳳毛麟角。
1.2創新意識普遍提高,而創業能力明顯不足
當前各高校均開設了創新創業類課程,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機會不斷增多,但普遍存在“重創新、輕創業、難就業”的問題,教師的指導力度不夠,多為學生盲目開展而缺乏針對性;人才培養方案中創業類課程及相關內容占比非常少,僅局限在講解創業政策和方法的淺層次上,學生對于創業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缺乏了解,導致不敢創業并增加了創業風險,以高質量創業實現就業的數量較少。
1.3專創教育單打獨斗,而協同機制運行不暢
目前創新創業教育主要集中在學院或專業內部,專創融合的模式不夠明確,僅靠學生自身的專業知識無法有效支撐高質量的創新創業活動,導致項目團隊無法較好地與其他專業學生進行合作,不了解市場的產品動態和實際需求,無法得到具有創業經驗的校內外高水平師資的指導,高校無論在資金、場地、服務等方面均存在不到位的問題,多方協同育人的機制無法有效運行,以創新為驅動的創業就業效果無法保證。
2美國高校的創新創業培養模式
美國高校創客創業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即高校要充分整合學科專業資源,構建創新創業平臺,為學生創新學習和創業教育提供空間和服務,實現創新創業培養體系的“跨界、創新、分享、實踐”等特質功能,同時要銜接好課程體系,兼顧其專業能力發展與創新創業精神提升,以此系統開展專創融合教育,主要有以下幾種典型模式[4]。
一是開放實驗室,依托科研平臺和專業實驗室而構建免費、開放和共享空間,通過學科交叉和團隊合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創客空間。二是社區整合,美國高校在教育實施過程中非常注重與社區的“雙向聯動”。實現“高校向社區開放,社區資源向高校轉化”的互惠互利格局。三是創建圖書館,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自主學習區,并提供包括3D打印機、掃描儀以及激光切割機等多樣化的軟硬件與技術服務,支持學生完成課程作業,以及獨立或協同開發產品模型。四是校企合作,美國企業為高校提供技術與資源的同時,又融合高校的研究與開發能力推動自身發展,以達到合作共贏[5]。
3“四位一體”的專創協同育人模式分析——以濱州學院為例
濱州學院堅持新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四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創新創業培養模式綜合改革[6],即“以常規實踐教學為基礎,以三創中心為平臺,以大學生課外創新活動為依托,以產學研合作為載體”,構建起“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圖1)。目前,全校建有學科門類齊全、虛實結合、軟硬件完備的創新創業平臺,每個學院均建有高質量的學生社團和創新實驗室,并充分利用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從資金、師資、服務上有效保障了學生實踐、創新、研究、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在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支撐下,圍繞從創新到創業的實踐路徑,濱州學院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加強建設:一是推動創新成果到創業實踐的轉化。創新大學生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鼓勵學生持續改進和完善作品,引導學生提高設計標準,對接市場應用,推動創新到創業既開花又結果。二是完善創新與創業并重的課程體系。豐富和拓展第二課堂及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積極探索教學內容與手段改革。不斷提高創業類課程比重和實踐能力訓練,深化學科競賽引領下的創新創業融合。三是構建專創融合的多方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學校與企業、學院與學院、專業與專業之間的多方協同,在組織機構、制度文件、激勵措施、合作共贏等方面健全運行機制[7]。
在此模式的推動下,近三年濱州學院大學生參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比例達到70%以上,入圍2017―2021年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榜單(前100),位列第32名,人才培養升值空間位居國內高校前列。濱州學院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探索對于豐富新視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較大的借鑒意義。
4地方本科院校專創協同育人實踐的一般路徑和具體方法
4.1樹立專創融合的育人理念,深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要堅持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的育人理念,通過建章立制,強化創新創業指導力度,提高創新創業指導水平,保證大學生創新創業質量。健全“理論+實踐”“平臺+服務”“項目+大賽”為一體的新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結合不同學科專業特點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打造一批高水平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品牌,推動高校人才培養實現從理論學習到創新實踐、從創業實踐到未來發展的良性循環和落地生根[8]。
4.2構建專創交叉的課程體系,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單獨開設創新創業類通識選修課程,不斷豐富素質拓展和第二課堂的內涵,提高創新創業實踐環節的比重,吸收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項目式教學改革,構建專創交叉的課程體系,打造一批創新創業教育特色示范課程;同時面向大學生開展高質量、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培訓,重點扶持具有技術優勢的團隊和項目進行創新成果轉化,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4.3探索專創協同的運行機制,保障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落地
地方本科院校要不斷探索校企、校地、院系協同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深化產教融合,建立完善包括師資隊伍、支持條件在內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建設一批高水平的雙創實踐教學基地,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創新實驗室等平臺的作用,推動行業企業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加強合作對接,拓寬成果轉化渠道,為創新成果轉化和創業項目落地提供幫助。
4.4多措并舉協同育人,實現專創融合
專創協同育人強調學生從合作和創新中獲得成長和發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和手段實現:一是多元化教學:提供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課程和活動,如:工作坊、創客空間、創業講堂等,增加學生交流和協作機會。二是團隊協作項目:通過共同制訂目標、規劃任務和協作完成項目來培養協同合作的能力,鼓勵學生相互推動。三是利用技術手段:通過在線工具和平臺,擴大學生的合作范圍和互動方式,深化和拓寬學生的認知和社交圈。四是提供實踐經驗:將課程與實踐緊密結合,提供學以致用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協作能力。五是發揮學生特長:充分發掘學生的特長和潛力,鼓勵他們在團隊中發揮作用;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年齡、性別、文化等不同背景的學生之間的協同合作能力。
5結語
本文緊緊圍繞地方本科院?!皠撔聞摌I教育體系”建設,聚焦“專創協同育人”根本任務,吸收美國高校創客空間建設模式的經驗,以濱州學院為案例,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基于“育人理念、課程體系、運行機制”三個方面,探索出一條常規實踐教學、三創中心、大學生課外創新活動、產學研合作“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實踐路徑和建設模式,實現了由“創新”到“創業”的成果轉化和落地生根。
通過濱州學院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實踐探索,較好地解決了地方本科院校專創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促進了“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豐富了專創融合的育人理念和內涵,完善了多學科背景下專創交叉課程體系,創新了多元參與下的專創協同運行機制,為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基礎。
基金項目:2020年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M2020262);2020年濱州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專項)(BYXYDJ2003)。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報,2022(Z1):2-5.
[2]趙堅,趙志國.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實踐路徑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2,13(6):116-120.
[3]楊琴.學科競賽下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策略[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22(5):100-104.
[4]王佑鎂,陳贊安.從創新到創業:美國高校創客空間建設模式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6(8):1-6.
[5]朱艷鑫.從創新到創業的生態構建——基于海創匯的案例研究[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9(5):45-48.
[6]李華東,謝虎,蔣寧.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基于高校院系創新創業教育治理體系的角度[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2,13(6):46-50.
[7]何意.“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對策[J].科教導刊,2022(24):26-28.
[8]劉美段,輝琴.以真實項目為載體的高校專創融合實踐教學[J].教育觀察,2021,1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