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莉萍 楊玉梅 彭艷輝
【摘要】? 目的? ? 探討急診創傷患者輸血治療前后凝血指標變化與臨床意義。方法? ? 回顧性分析2021年1—12月因急診創傷于東莞市長安醫院行輸血治療的160例患者,根據輸血情況進行分組,對照組輸注懸浮紅細胞,觀察組依據失血量輸注不同血液制品。對比2組患者凝血指標變化與血小板計數(platelet,PLT)變化。結果? ? 輸血前、輸血72 h后,2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體(D-D)、PLT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8 h、24 h后,觀察組PT、TT、APTT長于對照組,FIB、PLT低于對照組,D-D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 對急診創傷患者施行大量輸血治療效果確切,但會對機體凝血功能與纖溶系統造成一定影響,臨床治療期間需加強凝血功能監測,以及時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
【關鍵詞】? 急診創傷; 輸血治療; 凝血功能; 血小板計數; 纖溶系統
中圖分類號:R457.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20-010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0.036
急診創傷患者病情較為危重,多為大量失血,特別是存在失血性休克者,若未及時施行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因失血過多而亡[1-2]。對于大量出血的患者,現階段臨床多采用輸血治療[3],不僅能夠維持患者血容量,調節微循環,還可提供帶攜氧能力的紅細胞,解決急性缺氧狀況,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扮演重要角色[4-5]。相關研究表明,大量輸血時,患者機體的血小板被稀釋,凝血因子減少,易出現凝血功能障礙,且還會誘發低體溫、酸中毒等情況,從而導致預后不良[6]。因此,評估急診創傷患者大量輸血前后的凝血功能等指標的改變,對指導臨床進行更加合理、個體化的輸血治療至關重要。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因急診創傷行輸血治療的160例患者,根據輸血情況進行分組,分析他們輸血治療前后凝血指標變化與臨床意義,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回顧性分析2021年1—12月因急診創傷于東莞市長安醫院行輸血治療的160例患者情況。納入標準:創傷性出血,且需輸血治療者;輸血前完成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試驗;病歷資料齊全。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疾病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存在全身性感染者;意識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者;存在惡性腫瘤者;存在傳染性疾病者;伴有血液系統病癥者;近1個月內服用過抗凝或促凝藥物者;合并繼發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者。根據輸血情況進行分組,對照組輸注懸浮紅細胞,觀察組依據失血量輸注不同血液制品。對照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8.76±3.59)歲;致傷原因,交通傷31例,墜落傷25例,機械傷25例;體質量指數(BMI)18~26 kg/m2,平均(24.15±0.67)kg/m2。觀察組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8.83±3.64)歲;致傷原因:交通傷32例,墜落傷27例,機械傷21例,BMI 18~27 kg/m2,平均(24.19±0.71)kg/m2。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 方法? ?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吸氧治療,密切監測各項生命體征,常規開放2~3條靜脈通路,給予乳酸鈉林格液維持血容量;對于存在活動性出血的患者或者血紅蛋白在70 g/L以下的患者,快速輸注紅細胞4~6 U。如若輸血量<1 500 mL,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與濃縮紅細胞,保障血紅蛋白≥80~100 g/L;若輸血量≥1 500 mL,輸注冷沉淀8 U與血小板2 U/10 kg,控制中心靜脈壓維持在12~15 cmH2O(1 cmH2O=0.098 kPa)。2組在輸血后按病因施以對癥治療,常規控制感染與原發病等。
1.3? ? 觀察指標? ? 比較2組患者的凝血指標變化與血小板計數(PLT)變化。(1)凝血指標變化:于輸血前,輸血后8 h、24 h、72 h采集2組患者的靜脈血2 mL,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希森美康公司,型號CS-5100)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2)PLT:采集患者輸血前,輸血后8 h、24 h、72 h的靜脈血2 mL,以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邁瑞醫療,型號:BC5180)檢測PLT。
1.4? ? 統計學方法? ? 選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凝血指標變化對比? ? 輸血前、輸血72 h后2組PT、TT、APTT、FIB、D-D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8 h、24 h后,觀察組PT、TT、APTT長于對照組,FIB低于對照組,D-D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 2組PLT變化對比? ? 輸血前、輸血72 h后2組PLT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8 h、24 h后,觀察組PLT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 討論
急診創傷發生后常引起大量失血,需在極短時間內補充血容量,以維持穩定血壓及生命體征,故大量輸血在臨床較為常見[7-8]。輸血為治療急診創傷的主要手段,能夠補充血容量,減少缺氧損傷,而且盡快輸血可改善急診創傷患者血液微循環,取得理想的救治效果[9-10]。然而大量輸注懸浮紅細胞后常忽視患者凝血功能與血小板情況,若未能及時補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常會導致PLT降低與凝血功能障礙,繼而發生低體溫、酸中毒等嚴重狀況,影響患者預后。因此,觀察急診創傷患者經大量輸血治療后凝血功能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對于臨床制定更合理、安全的輸血方案意義重大。
凝血指標PT、TT、APTT、FIB、D-D能夠有效反映機體凝血功能,在指導臨床輸血治療中意義重大。其中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能力的指標;TT、APTT、FIB與PLT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功能;D-D是繼發性纖溶的特異性產物,可提示血栓生成與高凝狀況;當機體凝血因子Ⅰ、Ⅱ、Ⅴ、Ⅹ缺乏時,將會導致PT、APTT延長。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后8 h、24 h,觀察組PT、TT、APTT長于對照組,FIB、PLT低于對照組,D-D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大量輸血治療后,患者機體凝血功能與纖溶功能發生紊亂,血小板急劇降低。其原因為急診創傷患者出血量較大,輸血前血小板、FIB等丟失可能會導致凝血功能相關指標發生變化。同時,在大量輸血后,組織間隙轉移至血管中,對血液進行稀釋,加之血小板本身固有的趨附性促使其凝聚于出血區域,使得血小板消耗性降低,進而影響凝血功能。大量輸注的血液中未含有凝血因子,使得血液被稀釋,導致FIB與PLT降低,從而進一步加劇機體凝血功能紊亂。另外,未經過加溫的血液快速輸注還會導致體溫降低,極易引發血小板減少、凝血因子稀釋等狀況,進而造成凝血功能異常,甚至會誘發血管內彌散性溶血等并發癥。持續低血壓和低灌注會導致組織嚴重缺氧和酸中毒,致使凝血系統被激活,過量的凝血因子與血小板被損耗,最終造成人體的凝血功能與纖溶系統失衡,不利于患者預后。在輸血72 h后,2組患者各項指標均恢復到治療前水平,分析原因是出血癥狀被完全控制。因此,對于大量輸血的急診創傷患者需不間斷監測凝血功能指標,如若發生血小板數量偏低情況,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當補充血小板,以降低或避免因血小板與凝血功能異常而誘發的出血,增強輸血治療功效,改善患者預后[11-12]。還需注意的是,本研究還存在納入樣本量較少等不足,可能會影響試驗結果的準確度。因此,后續臨床還需不斷完善試驗設計,繼續擴大樣本量的納入,以此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進一步探究急診創傷患者經大量輸血治療后的凝血功能轉變情況,為急診創傷患者臨床救治提供有效依據。
綜上所述,急診創傷患者經大量輸血治療,雖可有效恢復血容量,但會引起不同程度凝血功能、纖溶系統紊亂,臨床在大量輸血時需動態監測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適量補充血小板或血漿,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與纖溶系統功能,增強救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 DELANEY P G,EISNER Z J,THULLAH A H,et al.Evaluating a novel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auma care assessment tool (PETCAT) for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in sierra leone[J].World journal of surgery,2021,45(8):2370-2377.
[2]? ? BATTLE C,O'NEILL C,NEWEY M L,et al.A survey of current practice in UK 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blunt chest wall trauma not requiring admission to hospital[J].Injury,2021,52(9):2565-2570.
[3]? ? 馬巧玲,鄧文松,張曉云,等.不同比例懸浮紅細胞及新鮮冰凍血漿對創傷大輸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22):3311-3314.
[4]? ? 薛樂,閆曉琴,王秋艷.大量輸血患者凝血功能和纖溶系統指標變化及臨床意義[J].陜西醫學雜志,2020,49(10):1343-1346.
[5]? ? 姚超峰,李會廣.大量輸血方案對急性創傷患者凝血功能纖溶功能及血栓彈力圖監測結果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6):992-994.
[6]? ? 王瑩,李志靜,殷翔.大量輸血對老年嚴重創傷患者凝血功能和電解質平衡的影響[J].中國醫藥,2020,15(12):1887-1891.
[7]? ? REHN M,WEAVER A,BROHI K,et al.Effect of prehospital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on mortality and time of death in civilian trauma patients[J].Shock (Augusta,Ga),2019,51(3):284-288.
[8]? BOUZAT P,BOSSON J L,DAVID J S,et al.Four-factor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 to reduce allogenic blood product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major trauma,the PROCOAG trial: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superiority study[J].Trials,2021,22(1):634.
[9]? ? 張普山,葉漢深,李軍,等.血栓彈力圖檢測患者術后凝血功能及其指導術后成分輸血的意義[J].中國輸血雜志,2019,32(5):465-467.
[10]? ? 于桂芬,翁文浩,李漢華,等.不同成分輸血比例對嚴重創傷患者凝血指標止血率及近期預后的影響[J].河北醫學,2020,26(3):518-522.
[11]? ? 李曉榮,項漢城,詹曉燕,等.急性失血患者中早期輸注冷沉淀治療對凝血功能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0,20(22):4249-4252.
[12]? ? 代思源,谷蘭.TEG指導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輸血的應用評價[J].醫學臨床研究,2021,38(9):1361-1363,1367.
(收稿日期: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