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患者存在碳水化合物代謝異常、脂肪代謝紊亂、蛋白質分解加速、胃腸道功能障礙等方面的問題,容易導致營養不良,營養支持是重癥患者支持治療的手段之一。
營養支持指患者不能自主獲取食物或者營養攝入不足時,通過腸內或腸外途徑來補充人體所需營養,能夠有效保護臟器、減少并發癥、控制感染、促進患者機體康復。從鼻飼管或者鼻腸管進入患者的胃或腸內進行營養支持被稱為腸內營養支持。若是患者腸道功能不能進行營養的攝取,通過靜脈輸注到患者體內進行營養支持的方式被稱為腸外營養。
重癥患者經過創傷、感染以及大手術等嚴重打擊之后,機體消耗營養物質的速度比機體合成的速度更快。且多數不能正常進食,導致其所必需的營養攝入不足,對臨床預后造成影響。營養支持不單單是為了給重癥患者提供身體必需營養,有相關研究表明,營養支持能夠改善炎癥、免疫與內分泌的狀態,對患者臨床結局有著積極作用。
腸內營養:如果患者的胃腸道具有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并且可以耐受腸內營養,那么腸內營養是首選的營養支持方式。原因如下:①營養物質經腸道吸收,符合生理過程。②保護腸道正常功能。③安全、經濟。腸內營養的途徑包括口服和管飼。臨床上常見的營養液有:百普力、能全力以及營養科根據患者的營養需求專門配置的營養粉等。
腸外營養:適用于需要營養支持但又不宜接受腸內營養的患者。輸注途徑包括:經周圍靜脈腸外營養支持和經中心靜脈腸外營養支持。臨床常見的有:葡萄糖水、氨基酸、脂肪乳以及三升袋等。
需要營養支持的重癥患者首先應選擇腸內營養。評估其體重指數、疾病嚴重程度、入院前營養攝入情況、胃腸道功能以及合并癥,將目標值計算出來。若是患者胃腸道功能存在,在入院24~48 小時需盡早開始進行腸內營養,48~72 小時里達到營養目標。在進行腸內營養過程中,做好營養監測,評估患者耐受性,采用合適的腸內營養配方,做到從稀到濃過渡,借助營養泵來控制攝入速度,輸注的速度需要逐漸遞增。如果患者存在腸內營養禁忌或者沒辦法耐受,預計往后3 天都沒辦法做到正常營養,就需要在24~48 小時開始進行腸外營養,2~3 天就要達到目標值。醫生會根據患者狀況進行營養素配比以及液體調控配制營養液,第一周開始給患者補充低熱卡以及充分的蛋白質,在腸道能夠安全吸收營養之后,逐漸過渡到腸內營養支持。
(1)剛開始準備:米湯、牛奶、蔬菜汁、果汁等流質,如果有特殊要求,醫務人員會和家屬積極溝通。
(2)為了保證食物的新鮮和營養,每次送餐量不宜過多,正常進食量就可以了。沒有吃完的食物會放在患者專用冰箱保存,超過24 小時就要丟棄。
(3)送餐時間和我們平時吃飯的時間一致即可。
(4)重癥患者的病情可能隨時發生變化,飲食也會隨之改變,家屬需要理解與配合。
重癥患者都需要營養支持治療,有足夠的能量支撐,患者才能更好地恢復身體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