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第三中學 徐 丹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自然科學。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與時代性,是學生科學認知全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發展良好的科學精神與人文思想,提升創新實踐力的關鍵途徑。地理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地理教學也與人類生活緊密聯系。2022 年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根底上,逐步學會運用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等解決問題?!庇纱丝梢?,地理教學應當充分結合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開展實際探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逐步注重生活化方式,用生活來強化知識和技能,推動學生學習、運用地理能力的發展。
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他認為“一日生活皆課程”,只要與生活產生了關系,便產生了教育。所以生活化教學便是將教學置于生活背景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生活和學習,獲得良好的知識和技能。將其應用于高中地理課堂,就是指在地理教學中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挖掘知識,并學會將地理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教學活動。生活是學生成長的根基,更是知識的發源地,基于此,結合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求,在高中地理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具有關鍵必要性。
首先,生活化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地理知識與生活密切關聯,它能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國防軍事,還是項目測繪,都能體現地理的價值。對學生而言,地理知識理論性強,過于抽象,如果僅依靠傳統的講解方式教學,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將地理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識的內涵,增強地理的形象化和立體化,由此提升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其次,生活化教學有助于促進知識深度理解。生活具有深度與廣度價值,它是知識的綜合體,學生在生活體驗中能更直觀地理解知識,并且依據生活現象和生活事件,學生還能展開深度探究,拓展思維,繼而促進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現象,看透地理本質,提高學習效果。
最后,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地理是一門注重實踐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學會實際應用,這是地理教學的最終目標。而生活為地理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學生能依托生活開展多樣的實踐活動,逐步提升學生良好的地理實踐能力,促使學生更好地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地理能力的綜合發展。
高中地理課堂是培養學生良好科學態度以及地理審美情趣的課堂,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決定了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由此,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生活的價值,立足生活,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地理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強化地理認知,提升地理素養,以實現自身的健康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階段都是如此。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深度和學習效果的最重要的前提。莎士比亞曾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比绻麤]有興趣的支撐,學習就只是知識的灌輸,而無法實現能力的發展。尤其是高中地理課堂,多年的教育實踐證明,如果對地理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么學生就能實現自主學習和探索,并達成創新和突破。教師要真正了解學生的成長特點和需求,嘗試利用生活元素導入課程,盡量讓學生在課堂開始時便依據生活展開思考,這樣既能拉近地理與生活的距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一課為例,陽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萬物生長需要它,生產生活也需要它,它是組成人類生活環境的重要元素。而陽光源于太陽輻射,太陽用獨特的方式為地球提供光和熱。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而言過于宏觀,且較為抽象、理論化,學生很難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導入來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例如教師提出問題:“太陽時時刻刻為我們提供能量,生活中,家長經常曬被子,你們知道曬被子的目的嗎?還有的家庭會用太陽能熱水器,它又是怎樣借助太陽工作的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導入,學生自然就能將要學的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他們會思考日常的生活活動中太陽所帶來的影響,從太陽發光發熱的角度去理解它對地球產生的作用。由此,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地進一步探索太陽的作用,繼而了解到太陽活動對地球磁場、大氣層的影響,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利與弊,從而客觀角度看待太陽活動的結果,而不是單一地從光和熱的角度理解,達到了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理解知識,逐步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情境是教師常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可視化、可體驗的直觀場景,讓學生真正近距離接觸知識、了解知識,從而在體驗中探究知識的深度奧秘。地理知識雖然與生活緊密相關,但它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不同地域地理現象和特點有著本質的差異,在學習地理知識時,學生既需要了解綜合的地理概念,同時也需要融合不同地域思考問題。然而地理課堂時間和空間上都是有限的,學生很難直觀、綜合地了解這些知識和問題。因此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等,創設生活化情境,將真實的生活場景引入課堂,融合地理現象和區域特點,使學生能直觀觀察和體驗地理現象,豐富學生的地理認知,開闊他們的全局視野,懂得從事物的全面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
以必修第一冊《常見的地貌類型》一課為例,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最直觀的地理表象,人們能從地貌的差異中了解地理現象,獲取部分地理知識。我國領土遼闊,地貌豐富,不同的地貌孕育出不同動植物,也產生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由此可見,地貌特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巨大。那么不同的地貌到底有哪些特征,又會帶來什么不同的影響呢?關于這個“跨地域”的知識,學生不易從書本上直觀理解,所以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用多媒體或虛擬現實技術將不同的地貌特征展現出來,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地貌特點,體會地貌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例如以“徐霞客游記”中記載的“西南奇勝”之境為場景,展示云南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立體化引導學生體驗云南喀斯特地貌中的峰叢、峰林、孤峰景觀,使學生主動了解其特征。同時還可以以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風沙地貌為場景,展示風沙地貌形成的過程、植被的狀態,用動態的畫面詮釋當地人們的生活場景和生活習慣等。通過這樣生動的生活化情境演示,學生能跨越地域阻隔,更清晰、全面地了解地理地貌特征,認識不同的地域特點,從而豐富自己的地理認知。
地理是一門科學學科,尤其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讓學生能運用科學方法探究地理問題,并增強對環境的愛護意識,建立社會責任感,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社會發展。但只拘泥于課堂的講解往往較為淺顯,很難深入,顯然不能滿足當今的教學需求。地理原理是從生活中提煉而來,具有廣泛適用性,要想使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復雜的地理原理,就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在經歷中收獲經驗,身臨其境,更好地創新地理能力。由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日常非常熟悉或習慣的生活實例,巧妙地融入復雜的地理原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開展觀察、分析,用以解決地理原理的難點學習,從而不斷深化其內涵。
必修第一冊《水循環》一課教學時,水是生命之源,水在自然界中的不斷變化促成了生命的生生不息。水循環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原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過程復雜,有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等,綜合而言,就是地球上的水經過蒸發形成水汽上升,達到一定條件后又形成降水,隨后或蒸發或流于地表或滲入地下。為了使學生清晰地了解整個過程,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例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水循環”實驗,借助酒精燈、試管、玻璃片、紙巾、玻璃瓶等器材,展示將水加熱蒸發、遇冷液化,再流入“河道”或滲入“泥土”的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了水是如何循環的。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福州西湖水系凈化的工程原理,觀看實際凈化過程等。通過這種生活的實例探究,學生不僅提升了地理探究能力,同時也更深入地理解了相應的地理原理,體會到該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提升地理探索的積極性。
地理與全球發展息息相關,學生地理技能的高低關系著未來全球問題的有效解決。由此可見,地理學科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與社會的發展、人口的變化以及環境的變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教材內容相較于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稍顯滯后,不利于學生形成時代化視野和能力?;诖?,在教學地理課程時,教師就不能局限于傳統的一般性理論,而是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掌握地理技能,促進靈活應用。例如教師可以緊跟社會熱點,敏銳地捕捉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立足新穎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培養他們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促進學生的綜合思維。
以必修第二冊《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一課為例,農業發展關乎人們的生活,而農業的發展尤其受到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的影響,農作物不僅需要足夠的水和陽光,更需要合適的溫度與濕度,同時也與交通、市場需求等密切相關。但是隨著環境的日益變化,尤其是近年來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致使農作物大量減產,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诖?,教師可以捕捉與農業相關的社會熱點,在課堂上拋出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從而鍛煉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例如,“2022 年10 月12 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三課上,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向大家展示了‘太空作物’的生長情況,這些作物在太空是怎樣生長起來的呢?未來我們能否利用空間技術促成糧食、蔬菜增產,緩解環境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呢?”依據這樣的熱點問題,學生能立即展開熱烈的討論。對于他們而言,太空農業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話題,他們經過交流探討,并搜集相關的材料,深入思考、分析,由此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佐證材料。這樣的方式下,學生的思維就與時代緊密關聯,能有效地實現動態發展。
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在高中教學中必不可少。高中地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有限的課堂時間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實踐的需求,由此就需要借助課后作業進一步鞏固。但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地理作業以理論性的習題為主,這樣很難實現課堂拓展和鞏固的效果,尤其是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過于單一的課后作業會影響生活化教學的實現。由此,教師在日常作業環節,要積極開發以生活為主題的作業,通過生活化作業形式延續課堂問題的思考和技能的提升,讓學生在作業中更親近生活、理解生活,能有效自主探索、反思,從而產生新的問題、新的想法,最終發展良好的地理技能。
以必修第二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課為例,環境問題一直以來備受社會關注,在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環境變化給人類造成的影響已經十分明顯,人們應當深刻反思,探索有效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那么當前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哪些呢?課堂上,教師會帶領學生了解部分內容,然而這些都是理論性的理解,教師還應在課后通過作業的形式來鞏固課堂所學,深化課堂效果。例如可以設計生活化的作業:“以家鄉為例,設計一幅家鄉環境問題的地圖,標示出具體的環境問題,并附上相應的調查照片、問題總結以及保護建議等?!边@樣的實踐性作業不僅涵蓋了學生對環境問題內容的理解過程,還囊括了實地探尋環境問題的結果,由此,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能大幅提升,他們能從實際生活的角度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并嘗試動手實踐,繼而不斷推動他們的地理技能。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生活元素對地理教學有著良好的支持作用。如果教師能將地理教學與生活有效融合,就能促進高效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理解地理原理,并增強科學探究力,能有效地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高中階段,地理是一門富有實踐意義的核心學科,對學生的未來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合理地開展地理教學意味著培養學生更強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能促進他們未來的良好發展。因此教師要積極運用生活元素開展課程導入,以此激活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更全面、更透徹地理解地理現象。同時還要借助生活實例開展科學探究,讓學生真正嘗試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從而深化地理原理。此外,教師還要借助社會熱點,融入時代性,讓學生在分析社會熱點時更全面地認識地理的價值,發展地理綜合思維,最后,在日常作業中也要融入生活化元素,用極具生活價值的作業引導學生思考,夯實他們的地理技能。這樣運用生活化教學,將必然有效推動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性,從而實現學生科學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