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瑞
寫作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沒有良好的基礎知識積累是絕對寫不出佳作的。基礎知識的積累靠什么?毫無疑問是閱讀。而閱讀如果單單依靠教材,其成效微乎其微,畢竟一冊書就那么十幾篇文章。不可否認,入選教材的文章都是大師經典范文,但畢竟只是人類智慧的“滄海一粟”,因此,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同學們不妨將目光聚焦課外閱讀,拓寬自己的知識來源渠道。
一、課外閱讀與寫作“相長”
《學記》有言:“教學相長。”就是說教和學是能夠相互促進的,而站在本文的角度,閱讀和寫作也是可以相互促進的,課外閱讀能夠讓我們在學習中汲取營養,進一步促進寫作技能的提升,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外閱讀可以豐富寫作素材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也是如此。很多同學面對寫作一開始總是躊躇滿志,但到提筆之時,大腦就一片空白,豪言壯語變成了一言不發;有的同學可能在一個問題上重復啰嗦,原因就在于腦海中沒有積累到必要的寫作素材。這時,課外閱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它為我們提供了新穎的素材,讓作文呈現出更多創意,以吸引讀者眼球。比如說,在以 “如果可以穿越時光”為題的作文中,大部分同學千篇一律地談“如果可以穿越時光,那么回到過去一定要加倍努力、孝順父母、彌補過錯……”。不是說談這些不行,而是這樣的題材缺少新意,缺乏可讀性和觀賞性,顯得更為功利,難得高分。但是有位學生的作文是這樣寫的:“如果時光可以重來,那么就讓自己帶著一些先進的科技資料回去,讓祖國興旺發達,讓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樣的“點子”出自《穿越過去,振翅飛揚》這篇課外閱讀文章,瞬間讓大家眼前一亮。
(二)課外閱讀可以增強語言藝術
我們總說,好的作文一定要文采斐然,這無可厚非。但是何謂文采斐然呢?就是要有一定的語言藝術。其一,優秀的作文一定要有充沛的詞語。教材當然有基礎的字詞,但仍是 “滄海一粟”,中華漢字的詞匯量多如牛毛,這十幾篇文章怎能就概括全部呢?課外閱讀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另外一種詞語積累的途徑,日積月累地閱讀、理解、記誦詞匯,我們對事件的描繪自然了然于胸,作文也更易呈現美感。其二,優秀的作文一定有非凡的修辭。毫無疑問,修辭方法能夠讓語言表達得更準確、鮮活、生動有力。通過課外閱讀,我們可以了解更多語言優美的句子和片段,并從中受益。
(三)課外閱讀可以提升思想水平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只要多讀書,就能懂得其中的思想內涵”,而這些思想內涵能夠反哺我們的作文,讓其更顯哲理。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同學的作文其實都是沒有要義的,都是絮絮叨叨圍繞自己學習生活的瑣事大談特談,讓人讀后味同嚼蠟。比方說在半命題作文《嘗試×××》中,很多同學寫“嘗試做飯”“嘗試騎車出游”“嘗試登山”……單單寫“嘗試”這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至于當中包含的思想內涵絕口不提,無法體現作為具有獨立思想的個體特征。但是,有的同學能另辟蹊徑,在文章末尾談及自己“嘗試登山”后的感受:“古人談及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確實是存在的,這一次登山的嘗試也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星空,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生之路更要不斷去嘗試與時俱進的新事物。”同學們,請看,這篇文章結尾有哲理,有深度,讓人拍案叫絕。因為生活中有些東西是不能“嘗試”的,例如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作者特別提及“不斷去嘗試與時俱進的新事物”,當中的“與時俱進”就顯得具有非同凡響的格局。這種思想的提升其實就來源于課外閱讀。
二、課外閱讀與寫作“對接”
既然課外閱讀帶給我們如此豐富的寫作體驗,那么應該怎么做才能將課外閱讀的精華運用到寫作中,既要讓我們的作文充滿哲理的思考,又有雋永的語言表達呢?關鍵是要將課外閱讀和寫作無縫對接,才能讓我們真正通過閱讀來促進寫作。
(一)閱讀后寫讀后感
只要我們用心體味一篇文章,自然會對這篇文章有一定的感受,于是,寫讀后感成為很多同學提升自己寫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徑。讀后感,本質上就是將自己對課外閱讀文本的感受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寫讀后感能夠讓我們進一步認識所讀文章,從而提升寫作技能。其實寫讀后感的形式有很多種,這里介紹兩種在我們小學階段常用的方式。第一,概括內容加自我感悟。當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時,可以將其主要內容簡要地概括出來,如閱讀《老人與海》第七章,這章主要講述老人捕獲的大馬林魚的血腥味引來一條鯊魚,老人與鯊魚展開殊死搏斗的主要經過。我們不妨將具體經過概括出來,這樣不但準確把握了故事情節,還鍛煉了概括內容的技能。除了內容概括,我們還要加入自己對文本的感悟。例如,剛剛提到的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寫自己的感受:故事中的老人不屈服于命運,無論面對怎樣艱苦卓絕的環境,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與大自然奮勇抗爭。這樣既能創造感悟的思維,又能讓作文充滿哲理。第二,閱讀點評加簡要賞析。閱讀完文本,除了有自己的感悟之外,還要嘗試對文本內容進行點評:可以從文本故事的結構、人物形象的評價、語言特色的體現、表現手法的運用等各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不斷豐富我們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反哺到自己的寫作中。
(二)閱讀后仿寫作文
牛頓曾經說過:“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閱讀過很多大師的經典作品,他們都是借鑒前人的作品通過不斷的模仿和創新來逐步建立自己的風格。總說唐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但是誰又知道它也是在對樂府詩和古體詩創新和改造中日益豐富起來的?都說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但是誰又知道他也是從先人屈原那里覓得靈感?所以,歷史上的名家大師也都是在閱讀的基礎上去模仿和創新,提升自己的寫作品質。比方說在《我勤勞的爸爸》這篇文章中,有位同學就有一個模仿馮驥才《俗世奇人·甄一口》的片段:
原文:他把一瓶啤酒舉上頭頂,腦袋朝后一仰,就勢手腕一翻,瓶口立在嘴上,嘴巴沒動,脖子筆直,頃刻滿滿一瓶酒灌進肚里,再一翻腕,空酒瓶放在桌上。這種喝法,天下無二。
仿文:爸爸把一把鋤頭放在手掌上,用手向上提起,順勢往地下一掘,力氣看起來不大,但頃刻間整個鋤頭已經深深地嵌入泥土里,然后用手往前一推鋤頭柄子,讓它垂直,再順手一提,一塊完整的三角形泥土便“出土”了。這種掘法,天下無二。
我們看這一段仿寫,這位同學從結構上、人物描寫上在模仿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微調,將父親勤勞和別具一格的“掘土技術”刻畫出來,十分生動形象。當然,這種模仿方式我們從課內文章中也能尋覓到相近素材,但是課外閱讀為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空,覓得了更為豐富的素材,關鍵在于獲得了寫作提示,無形中提升了我們的寫作思維。
綜上所述,課外閱讀確實為我們的寫作帶來更多的啟示,希望大家認真品味。末了,給同學們一些課外閱讀的計劃建議:其一,要堅持課內、課外閱讀結合。比方說,當學完了一篇課內文章,可以閱讀與這篇文章內容、體裁相近的課外文章,甚至是與課內文章內容保持連貫的文章,如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其實是從老舍的《駱駝祥子》中節錄出來的,因此,由此文出發閱讀全書更有助于我們理解文章的思想,進而反哺自己的寫作。其二,要堅持筆耕不輟。所謂“滴水穿石”,只要堅持寫作,讓我們對寫作保持持久的熱情,就能使寫作技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