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鳳
★閱讀興趣提升和閱讀能力培養是同學們閱讀理解的學習重點。作品形式喜聞樂見,才能提升同學們的閱讀興趣;作品內容豐富多樣,才能保證大家閱讀能力的提升,閱讀興趣的培養、保持和提升對同學們來講非常重要。
其實不少同學都有這樣的感受:課內閱讀更適合知識和技巧的掌握,但是真正說起閱讀興趣的建立,星海泛濫的課外作品才是真正的“YYDS(永遠的神)”!課內篇目受數量限制,課外閱讀可以作為同學們閱讀的必要補充。在不斷收集有效信息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找到知識寶庫的正確之門,并用自己掌握的能力鑰匙開啟這扇門,走進更加多彩的世界。
就興趣而言,課外閱讀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能夠更好地滿足同學們跳脫的閱讀愛好。細想原因,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可以自己選擇!教科書里的篇目主要任務是以先生的身份,嚴謹而莊嚴地“給予”同學們需要的知識、能力,所以,面孔多少有點古板且透著嚴肅;而課外書就不同了,它們用鮮艷的色彩、跌宕的劇情、無邊的搞笑和創意,吸引著每一只味覺挑剔的“小書蟲”:有的像迪士尼動畫有趣感人;有的像漫威電影充滿想象和創意;有的干脆就是德云社的相聲讓人歡笑不斷。這樣的書本,讀的是文字,感受到的卻是多層次的喜悅和收獲;這樣的書本,才更容易讓小讀者心甘情愿接受,喜歡到愛不釋手,讀完之后還不忘由衷地贊美一句:“真是絕啊!”
同學們的閱讀文本要充滿對感官的吸引和對想象、創造的滿足,因此,我們可以把《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小巴掌童話》當作通往想象世界的大門,也可以把《十萬個為什么》《世界未解之謎》《酷蟲學校》當作通往科學和未知的智慧橋梁,當然還可以把《繁星》《春水》當作知識瀚海里的一顆顆明珠,也可以把《駱駝祥子》《祝福》《吶喊》當作窺探時代過往的一部部放映機……浩如煙海的書籍,只要是同學們喜歡的,不論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還是西方經典的詩歌、話劇,都可以成為閱讀涉獵的對象。廣泛地閱讀不僅可以了解各種文體的表達習慣,也有利于充分認知不同文學作品的特點。
隨著“大語文”時代的來臨,閱讀理解能力再一次成為議論的焦點。然而,一項學習能力的形成不僅需要老師悉心引領指導,更需要主動拓展能力的實戰場景,這樣才可以讓同學們的閱讀能力得以充分鍛煉,變得更加熟練、精湛。
閱讀理解能力的獲取不可能一蹴而就,課內作品的理解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小心嘗試,但是課外閱讀作品的理解,就完全要借助自己所學知識來進行分析。這就好比平時在靶場練習好了打靶,現在要到野外環境荷槍實彈實戰演練。如果知識不夠清晰、能力不夠扎實,很有可能在實戰中失敗出局。然而,也正是有了課外閱讀這個不斷試錯的演練場,同學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在實踐運用中得到有效提升。
小說這種文學樣式自從產生以來,就一直是讀者手不釋卷的文學作品寵兒。下面,我們以小說《橋》為例,看看課外閱讀是如何對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起到積極作用的。
初讀《橋》這篇短篇小說時,作品中那個插隊的年輕人極容易讓大家產生厭惡之情。因為災難到來時,他明明是個黨員,還率先破壞規則,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當老村長那句“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的話一出,給正義感爆棚的人們出了一口惡氣。小說娓娓道來的生動故事,可以讓同學們保持閱讀的探索興致。
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說的核心,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可以完全承載作者的寫作思想,寄托作者的褒貶愛憎。《橋》對人物形象刻畫極少,因為故事情節緊湊,人物形象塑造基本都是通過幾句短短的對話完成的。當大多數讀者都在為故事中犧牲的兩位黨員父子致敬并哀慟的時候,不少同學也在為這兩個男人身后默默奉獻和付出的上墳的女人感動著。一場山洪讓她失去了丈夫和兒子,這只是大難時刻她所承受的一部分。在山洪沒有到來之前,這個偉大的女人日常生活中一定付出得更多。因為她的丈夫和兒子都是黨員,黨員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當他們為村民排憂解難的時候,這個女人成了全家的大后方,承擔了生活的一切困難。
這樣一個個個性豐滿的人物形象雖然出于作者的創作,但是,我們需要正視的是,經典的小說人物形象,一定有現實生活的原型。他們的言語習慣、行為品質、思想主張等都來自作者對生活的觀察。這些形象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經過高度提煉的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又是被賦予了靈魂與思想的鮮活生命。
《橋》一文中,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簡單的幾個短句的組合,清晰而深刻地刻畫出一位在危難關頭臨危不亂、訓練有素,時刻把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銘刻在心的老黨員形象。
肖像、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好比是一個個有趣的貼片,最終匯集成完整的人物形象,只要在方法上我們向老師好好學習,就能夠掌握這些描寫手法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掌握規律之后,就可以大幅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小說的課外閱讀如密室探險,同樣需要環境的烘托。環境描寫可以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的變化對故事情節發展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橋》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小說第一句就狠狠攫住了讀者的眼球和心臟,讓大家步入一個緊張的環境之中,并被深深吸引。
“山洪咆哮著……勢不可當。”這樣的環境下,一座窄窄的橋成了大家唯一的生命通道,人人都會為了求生爭先恐后過橋。
人們過橋前,水已經沒腿深;當一個青年黨員插隊被老漢一把抓出來的時候,水已經齊腰深了;當所有村民都安全撤離,只剩這老漢和青年的時候,水已經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小說一次次用洪水的猙獰邪惡,挑戰著人性的至善,此時的環境描寫已經不僅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助推手,更是牽動讀者心跳和銜接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終于,當洪水把兩人淹沒的時候,激發了我們最強烈的內心震撼,在感嘆兩位黨員舍棄生命也要保全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偉大精神的同時,也更加清楚地知道:讓我們情緒跟隨故事涌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精彩的自然環境描寫。
文中還有一處通過人物語言來完成的社會環境描寫。就在老漢說“黨員排在后邊”時,人群中有一個人說了一句:“黨員也是人。”這句話通過一個人的口,表達了當時一部分黨員的情緒和觀點。這個人在小說中沒有給出具體身份,一方面,是因為洪水突襲,無法確認嘈雜人群中說這句話的人;另一方面,也從側面表現出,說出這句話的人,可能是“你”、是“我”、是“他”。這么兇險的環境下,誰不愿意活著呢?黨員也希望自己活著。可就是這樣一群人,甘愿把生的機會讓給人民群眾,這就足見黨員群體的先鋒代表性。
篩選信息的目的是獲取解惑的鑰匙,就像密室里的信息只有通過分析組合,才能開啟新的寶庫獲得最終答案。《橋》雖然篇幅很短,但是作者巧妙利用懸念在文中為我們隱藏了多個“機關”:老漢從人群中揪出插隊的青年黨員,大聲斥責后,讓他排到隊尾。可是,在最后的危急關頭,他卻要讓那個青年黨員先走;而那個青年黨員開始插隊想要求生,卻在老漢讓他先走時推讓起來,這部分讓我們感到詫異。帶著一點懷疑和不解,我們讀到文末,老太太給丈夫和兒子上墳的那一刻,所有的困惑才隨之解開。原來,這兩個人是父子。
文學素養是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鑒賞、創作等綜合素養,對于我們而言,文學素養的提升不僅依靠在語文課內獲取相關知識的能力,更應該通過高質量的有效課外閱讀,廣泛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