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霓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甘肅蘭州 730300)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也不斷擴大,學生的生源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1)參加高考的考生。(2)參加“三校生”考試的考生。(3)中職學校一部分優秀的學生通過推薦免試的方式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因此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的文化課基礎比較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參差不齊。根據對我院新生問卷調查的結果,66.27%的學生認為能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問題,29.9%的學生認為處理不好,而認知模糊的占2.83%[1]。這說明大部分新生經過高考的洗禮能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的關系,能保持一顆平常心,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投入新的學習環境。但是有少數學生還沒有走出高考的陰影,過不去心里這道坎,還有極少數學生不在乎怎樣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問題,認知極其模糊。通過調查發現,思想積極向上、對人生有明確目標的學生占主流,但是也不能忽略占29.9%的這部分群體,他們由于過不了心里這道坎,平時表現得自尊心、自信心略顯不足,容易產生自卑、壓抑、迷茫、焦慮等情緒,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有影響。因此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思想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職教育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延續,它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高職教育教學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培養具有從事某種職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學校以職業為導向安排教學,專業課會增加實訓課課時,以便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學生對學習專業知識會表現出明顯的熱情和積極主動性,但是對學習理論性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熱情就不高了。要想改變這種現象,除了改革創新思政課的教學模式之外,輔導員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引領作用也尤為重要。根據本院的問卷調查,學生認為輔導員對他們形成人生觀、價值觀有積極影響的占77.7%[2],這說明大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需要有較高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理論水平的教師引導學生實現積極健康成長,因此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思政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普遍存在重專業教育、輕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以XX 職業學院為例,該校是一所由多所中專學校整合而成的職業院校,延續了中專管理機制、師資力量、辦學經驗、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弱的情況,很難真正承擔起較高層次地教育、引導、培養人才的職責。其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學生關注政治理論和時事政治的程度低,缺乏學習思政課的興趣。本校問卷調查顯示平時關注時政熱點的學生占51.56%,非常關注時政熱點問題的學生只占38.27%[3],這說明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夠深入關注社會生活,不能將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他們尚未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和有效的判斷力,導致極少數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第二,不夠重視提高思政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他們進修培訓的機會少,雖然現在網上學習的機會較多,但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第三,教材的理論性強,高職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論課程教學為主要形式,教學僅限于課堂,實踐教學雖然也在做,但是參與的學生有限,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效果大打折扣。問卷調查發現,學生認為思政課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還有以下弊端:第一,大多數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依賴PPT,導致上課的局限性較大,不夠結合實事,因此無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本校問卷調查顯示,46.87%的學生偶爾閱讀文史哲著作,31.85%的學生經常閱讀,21.28%的學生經常主動閱讀并撰寫讀書筆記[4]。第二,依舊采用空洞的說教和填鴨式教學,缺少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不能讓學生切實體會政治理論教育的趣味性,沒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用所學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理解現實問題,不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踐行培養能力。這種教法缺陷未能把理論知識與校園文化、時事政治、社會生活以及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導致政治理論教學空洞、乏味,缺乏感染力,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和抵制情緒。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沉淀和辦學特色,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影響,大部分院校曾經一度忽略了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內容單調、引導力不強。校園文化平時只簡單以報刊架、宣傳欄、文化墻的形式表現,意識形態的中心不突出、宣傳不到位,導致學生對其形成膚淺、概念化的認知。第二,沒有自己的特色,各個學校校園文化的形式和內容雷同,沒有體現職業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以及校園環境的特征,沒有反映學校專業特色的文化沉淀,影響力有限,學生關注度低。第三,校園文化缺乏系統謀劃,沒有持續性和延續性。
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意識教育,其實就是重視就業教育。但是在學校的實際工作中,職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不密切,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就業的重要影響。學校就業教育的普遍做法是完成學生的就業理論知識教育,而大多只教授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心理矯正、就業形勢分析等相關內容,認為就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并沒有結合思想政治、意識形態、改革發展成就、學生的個人愿望等開展全面、融合性的教育,忽視了樹人、育人的功能。這集中表現為學生缺乏吃苦耐勞和奉獻的精神,過于看重物質,不利于他們首次就業,更不利于未來職場發展。
把立德樹人作為職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強職業院校黨委的政治領導,建立健全學校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剛性約束機制、責任追究機制、教育保障機制,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強化學院全面從嚴治黨工作,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檢視解決黨委領導核心作用發揮不充分、意識形態責任心不強、學生思想管理效果不良等突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供組織保證;只有這樣,才能促使黨的思想理論、意識形態在學校內蔚然成風、后勁十足、活力充沛。
抓好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關鍵在于教師。因此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還要提高個人的政治素養,督促自己成為一名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課教育工作者[5],牢牢掌握“三尺講臺”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主導權。思政課教師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必須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勤于實踐,廣泛涉獵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法律社會、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知識,開闊新視野,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的信任,成為學生喜愛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八個統一”,為新時代推進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八個統一”的目的就是要推動改革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在灌輸和啟發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6],讓他們通過觀察、思考形成正確選擇和判斷。而灌輸思政知識必須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必須準確真實,講真話、講實話;第二,必須講究藝術性,克服枯燥無味的說教,以教師自身的高素質增強灌輸的感染力;第三,必須聯系實際,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體、由課堂到社會;第四,必須有針對性,針對不同年齡、班級、思想實際的學生有的放矢地灌輸。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加強灌輸政治理論,這尤為重要。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根之所在,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的重要體現。只有擁有優質的校園文化,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7]。如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其校園文化將北京大學的“兼容并包”、清華大學的“厚德載物”、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都融入其中。這所只存在了8 年的“最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西南聯大雖然8 年里只畢業了3882 名學生,但是卻走出了2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72 位院士、8 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4 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9 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100 多位人文大師。由此可見,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是其辦學宗旨和樹人、育人氛圍的靈魂,是教師和學生思想觀念、精神風貌、道德行為等綜合素養的高度統一。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發展時期,校園文化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不但激勵著有志青年發奮讀書、報效祖國[8],而且關系著國家事業的發展。校園文化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任何課程都無法比擬的。因此,建設校園文化自然就成了評價一所學校的重要指標。“對學生影響最大、最長遠的不是某一門學科、某一種知識,而是學校的文化[9]。”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形成品性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影響,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性格和思想品德有巨大的影響。因此每一所學校不僅要注重建設校園文化,而且還要在深層次建設校園文化上做文章。職業院校與本科院校的教學理念不一樣,因此職業院校建設校園文化要注重塑造和傳承敬業精神、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等工匠精神。學校在教給學生技能技術的同時,還要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志向、錘煉他們的意志、塑造他們的理想,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校園文化特色。
職業院校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緊緊圍繞教育這個中心,做到四個結合。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課程思政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堅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學生思想進步,以課程思政推進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第二,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嚴格紀律相結合,強化學生學習法律法規,職業院校學生畢業之后會走向不同的工作崗位,培養學生對黨紀國法產生敬畏之心,強化約束學生的紀律,有利于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職業路途上不迷失方向;第三,把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堅持問題導向,思政課教師課后要注重調查研究,為困難學生排憂解難,堅持實施教師與學生互動活動,注重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時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第四,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普法教育相結合,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結合每年的憲法日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通過法制講座、知識競賽、主題班會等方式對廣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學法、懂法、尊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圍[10]。
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在解疑釋惑的過程中不斷啟迪學生的思想。做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增強理論的現實性、針對性,牢固樹立理想、信念和信心,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在當前的形勢下,講好思想政治課的條件非常有利:第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并發表講話,充分表明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相關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第二,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煥發出強大的理論指導力,為講好思想政治課提供了理論底氣;第三,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年、新中國成立73 年、改革開放40 多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學生通過自己家鄉甚至是自己家庭發生的變化,改變了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知,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認真學習理論的同時,結合專業特點積極參加“誦讀紅色經典詩詞”“紅色剪紙”“大學生講思政課”“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等活動,實現了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