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秀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第四中學,甘肅天祝 733211)
班主任是維護班級秩序、維護班級環境的主要人員。“雙減”背景下,教育方式、學習任務、學習內容等都發生了變化,因此班主任應轉變教育心理,積極面對“雙減”政策,做好班級管理工作。但是受教師專業能力、教育思想等因素的影響,班主任難以改變嚴苛的管理方式,無法轉變育人思維,往往采用關愛、引導、習慣培養等柔性的方式進行班級管理,導致班級學習氛圍差,學生缺乏主動學習能力,無法保證學習效果和滿足雙減教育需求。這些都是班主任應該正視的教育問題,需要班主任積極調整自身教育思維,更新教育方式,才能落實好“雙減”政策,完成新時代育人目標。
“雙減”的本質是通過“增質”實現“減負”。那么如何“增質”?和以往教育不同的是,教育增質依靠學校、依靠教師、依靠課堂實現,而不是課外班、課后大量的學習。讓學生在學校吃好“正餐”,能夠在學校解決好學習問題,讓學生在課后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雙減”教育的意義,也是雙減教育帶來的重要變化之一。雙減“減負”的意義不是降低教學質量,是在減輕學生課后學習負擔上的學習重構,包括教育內容、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等,使學生具有內驅動力,讓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能夠規劃自己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成為學習的主人,并能夠在學習中找到學習樂趣,實現自我成長。由此可見,雙減下的學習內容是多樣化的,培養目標包括知識、能力、情感價值等多方面目標,符合當前人才培養需求,這是“雙減”教育帶來的變化之二。“雙減”教育變化之三,是對教育者、家長、學校等所帶來的影響,對于不同的教育參與者,應轉變教育思維,積極面對雙減帶來的變化。尤其是教師,如果還秉承“盯梢”式教育,盯著學生學習,嚴格看管學生,這并不現實;教學方法上,如果還秉持記憶、講解為主的學習方式,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要轉變思想,具備良好的師德,不放棄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思想、思維教育,讓學生沉浸到學習中,化被動為主動,形成積極、持續的學習過程。
“雙減”背景下,學生會有大量的自由時間,如何平衡好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需要教師具備科學的教育思維。首先,教師需要具備“大愛”思維。教師應愛自己的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需求。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所遇到的困難也不同,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應給予學生幫助。教師在進行作業布置時應關注學生具體學習情況,不能一刀切,并運用多元化評價鼓勵學生,提升學生自信心,保證每一個學生都不掉隊。其次,教師應具備德育思維。班主任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具備良好的師德,不能鉆“雙減”政策的空子,只負責學生課上情況,不負責學生課后、校外情況,應關注學生發展,為學生提供多方面能力提升的機會,使學生具備綜合素養能力[1]。最后,具有先知先覺的思維。雙減政策不應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教師應認識到雙減政策的變化,尤其是作為班主任,應積極更新班級管理模式,避免使用規則、教師權威治理班集體,應采用人性化管理方式,做好各方面協調工作,保證作業強度和作業質量,和其他教師共同協作,完成育人任務。
“雙減”背景下,教師思維也應順應時代變化,轉變傳統機械、被動的教育思想,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并非易事。首先,教師難以改變“唯分數論”的教育思想。分數依然是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雙減”背景下,班主任的教育目標更加明確,期望通過班級管理、教學管理提高學生成績,所采用的方式多為強制性的教學方式,是按照分數所進行的教育管理,不符合學生未來發展要求。其次,培養目標單一化。“雙減”背景下重視教育提質,但是培養目標單一,主要以知識、能力為主要培養目標,忽視學生思想疏導、思維培養,學生內驅動力不足,因此很難激發學生內在動力,使學生主導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雙減”背景下,學生學習任務主要在學校完成,學校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但是班主任和家長溝通較少,未積極向家長傳遞雙減思想。另外,部分教師缺乏以愛育人的思想,僅僅是完成學校教學任務而已,很少關注學生具體表現、課后學習狀況等,不具備良好的師德,因此難以幫助學生在“雙減”背景下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2]。
“雙減”背景下,教學任務重,班主任將工作的重點放在教學、生活管理上,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班級學習環境。而對于學生成長而言,其良好的品行是成長的關鍵,但是班主任在對學生教育引導中,很少關注學生心理變化,對學生思想行為關注不足,很少分析學生思想行為產生的原因,對其進行引導教育,而是采用統一的班級規則約束學生行為。這種教育方式雖然立竿見影,但是難以直擊學生內心,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道德問題,并改正自身不良行為。
班主任和普通學科教師不同,不僅需要具備學科教育能力,還需要具備班級管理能力,才能勝任班主任工作。但是很多班主任只是具備學科教學能力,在班級管理方面能力不足。尤其是“雙減”背景下,班級管理缺乏靈活性,不關注學生內在感受,無法形成一個充滿活力、學生自主學習的班集體。另外,班主任缺乏心理輔導能力,學生的行為和心理有密切的關系,班主任只是根據學生行為管理學生,卻不研究學生內心,了解學生心理想法,做好心理疏通工作,因此對學生管理治標不治本,難以達到較好的教育引導效果。
“雙減”背景下對學生的評價應具有綜合性,應擺脫將分數作為唯一評價目標的不良現象。但是目前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仍然帶有有色眼鏡,甚至還會出現不平等對待現象[3]。另外,評價內容單一,忽視學生能力、品德、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評價,這些評價對學生未來發展很重要,但是班主任在評價中卻很少涉及。此外,評價缺乏引導性,尤其是在對后進生的評價中,教師缺乏鼓勵,也很少通過評價為后進生創造良好的學習體驗,導致后進生在學習上失去信心,無法堅持學習。
“雙減”背景下,班主任應積極更新教育思想,轉變自身思維,積極落實好“雙減”教育政策。首先,教師應樹立博愛教育思想。班主任應擺脫“管”學生的教育思維,應和學生做朋友,用愛和學生維系情感,感化學生,讓學生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意識到自身言行錯誤,從而認真學習,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熱愛學習的學生[4]。在教育工作中,教師面對著不同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基礎、學習愛好、學習能力、品格修養等有明顯的不同,教師只有樹立博愛教育思想,才能發現學生閃光點,看到每個學生的優秀之處,自然也會對每一個學生有包容之心,充滿愛,而不是帶著偏見去看待學生,對學生另眼相待,唯學習是從。其次,教師應樹立核心素養育人理念,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培養,還應重視學生品行修養,能夠看到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雙減”背景下,學生自我認知的培養非常重要,學生只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愛上學習,才能在學習上保持自律,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不會讓學習成為負擔。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以往參與班級管理的學生大多數為成績優異的學生,課代表也多為本科目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學習中等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即使其他方面再優秀,也無法參與班級管理,對此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按照學生能力分配班級角色,甚至可以采用輪流參與班級管理的方式來管理班級。總之,要突出管理的人性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班級管理,成為班級中重要的一員,讓每一名學生都融入集體中,做到不邊緣化任何一個學生。其次,重視家園共育。班級管理還需要家庭的幫助,尤其是一些自律性較差、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在學校可以給予其更多的關注,但是課后的生活仍然需要家長督促和引導,并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動向,和教師反饋,共同完成教育任務。
“雙減”背景下,班主任面臨著較大的教育壓力,只通過以往的班級管理,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屬于思想教育,能夠提升學生思想認知,規范學生日常行為,對實現教育提質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教師要構建德育主題班會。教師可以搜集一些貧困山區孩子上學的情景,通過觀看影片,學生意識到當前還有很多學生因為上學而發愁,從而珍惜現在生活。其次,重視心理引導教育。在學生產生不良心理行為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心理,分析學生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積極和學生談心,了解學生內心,通過心理疏導糾正學生不良行為。
“雙減”背景下,班主任需要調整自身知識結構,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班集體,發揮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首先,應尊重學生,正視每個學生的意見。班級治理中的規則制定,應由班干部帶領全班學生制定,而教師只是起輔助和引導作用,幫助學生進行班級管理。其次,向“賦權型”班級過度。權威型的班級管理過于嚴格,缺乏活力,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不容易激發,不宜培養多方面能力發展的學習,而“賦權型”的班集體將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發揮自身主動性管理班集體,不僅可以鍛煉學生人際交往、合作等多方面能力,而且還達到了較好的班級管理效果,因此班主任應將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班級中的一分子,熱愛班集體、維護班集體。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自身閃光點,這是不容置疑的,每個學生都有值得表揚的地方。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們應具有包容、平等之心,客觀看待每一位學生,能夠發現學生的優點,并通過優點彌補學生短板,引導學生改正自身不良行為。首先,教師應全面評價學生。成績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參照物,教師還應融入學習態度、品德修養、勞動行為等多方面評價,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其次,創新評價方式。書面評價應注重情感效應,選擇溫暖的文字和符號,讓學生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驕傲;口頭評價應正式化,鄭重地向全班學生說明,讓被表揚的學生感受到榮譽感。此外,評價主體應多元化,除了教師評價,還應包括學生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多元化的評價不僅更客觀,而且具有引導性,可以引導學生做一個表里如一的人,無論何時都保持真性情,保持優良的品德。
“雙減”背景下,班主任工作面臨著較大的挑戰,班主任應積極更新自身教育思想,了解雙減的本質,幫助學生在校內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管理并非易事,強制性的管理雖然見效快,但是管理效果不理想,無法形成長效管理。因此,班主任要采用柔性管理的方式,樹立博愛、以人為本的教育思維,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采用學生自治、家校共育的管理思維,并做好評價引導,從而形成科學的班級管理循環,為保證學生實現高效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