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寶
(甘肅省武威第十一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自我認知能力和抗壓受挫能力都有待強化。面對成長的變化和內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學生在心理發(fā)展中會產生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如果缺乏及時的干預和輔導,很容易預埋心理障礙和疾病等隱患。班主任作為學生成長歷程中的向導,必須承擔起心理輔導的責任,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表現(xiàn),明確實施心理輔導的原則,采取科學有效的輔導手段,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消除不利的心理因素,從而增強班主任工作質量,為學生開辟和諧的成長道路。
學生的自我意識處在覺醒時期,他們渴望自身的困惑、情感、個性思想等得到尊重、理解和包容。班主任如果停留在“師道為尊”的觀念,站在高于學生的位置實施心理輔導,會造成人為的心理壓抑,導致學生封閉自我、不愿意吐露心扉。因此,初中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必須堅持平等相待的原則,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像朋友一樣與學生真誠地交流,對于學生表述的心理困惑和不良情緒選擇接納和傾聽,適時地表達同理心和關懷,提供解決心理問題的建議,從而建立平等、自由、無拘束的師生關系,確保班主任心理輔導的效果[1]。
初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通常伴隨著消極的情感,比如厭學、焦慮、自卑敏感、人際交往障礙、逆反、淡漠等。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難以自我悅納和肯定,對個人發(fā)展的方向定位不明確,進而導致心理失衡的情況出現(xiàn)。為此,班主任在對學生實施心理輔導時,應當遵循正向激勵的原則,接受學生的不足和微瑕,不斷地挖掘學生身上的價值點和閃光點,用賞識的眼光和思維,給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揮才能和優(yōu)勢的機會,關注并肯定學生向上的表現(xiàn),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謀求個人發(fā)展,形成平衡的心理狀態(tài)。
家庭是學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教育主體,家庭環(huán)境是否融洽、結構是否完整、教育手段是否科學等,都直接決定著學生心理結構和人格的塑造效果。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班主任必須立足家校共育原則,搭建多樣化平臺向家長普及心育知識,宣導家長參與和配合心理輔導工作,針對學生不良的心理和行為表現(xiàn),會同家長剖析原因、追根溯源,從學校和家庭兩方面進行干預和輔導,從而在初中班主任心理輔導工作中注入家校合力。
以往初中班主任在實施心理輔導時,通常只針對個別有異常心理表現(xiàn)的學生,這種輔導模式缺乏系統(tǒng)性,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心理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學生普遍缺乏足夠的心理保健知識,在生活中遭遇困難或煩惱時很難自主應對和解決,進而引發(fā)心理矛盾或心理應激。新時期的心理輔導工作必須面向全體、重視個別,班主任應該通過開設心育主題班會課的方式,系統(tǒng)化地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常識,從而擴大心理輔導的覆蓋面,做好學生心理問題的事前預防工作。
在面向全體開設心育主題班會課時,班主任應該圍繞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困惑設計班會主題,同時采用案例教學、活動教學等手段,引導學生認知心理健康問題,探索改善心理環(huán)境的方法。如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面對各種煩惱的困擾,班主任就可以設計“放飛煩惱,擁抱快樂”主題的心育班會課。在課上,班主任采用心理案例,帶領學生了解煩惱使人產生的不良反應,包括緊張、恐懼、悲傷、憤怒等,組織學生開展交流、傾訴煩惱的活動,使學生在體驗活動中認識到煩惱所帶來的不良情緒會影響身心健康。接下來,教師再引導學生探究擁抱快樂的方法,鼓勵學生相互分享使自己感到快樂的事,對同伴的煩惱說一句安慰和鼓勵的話,提出可行的煩惱調解建議等。這樣通過開設心育主題班會課,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儲備就得到擴充,班主任也落實面向全體的心理輔導目標[2]。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隱蔽性強的特點,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經過長期的積壓和演變,逐漸發(fā)展成心理癥結。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要做到及時干預和對癥下藥。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早期,在行為表現(xiàn)中是有跡可循的,為此,班主任應該采用觀察與溝通相結合的手段,密切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和言談舉止,及時察覺可能潛在的負面心理因素,跟進開展相關的輔導工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班主任應該重點觀察學生的上課表現(xiàn)、活動表現(xiàn)以及與同學相處的情況等,透過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初步分析和判斷其是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進而用真誠、平等的態(tài)度與學生溝通,引導學生無負擔地傾訴。然后班主任再進一步剖析心理問題的成因,有的放矢地實施心理輔導。如班主任通過日常觀察,發(fā)現(xiàn)班內某生近日精神恍惚,常常一個人發(fā)呆,上課回答問題表現(xiàn)出過度緊張等情況。班主任捕獲到該生可能處于焦慮心理,因此需要利用課余時間與該生談心,用關懷的語氣詢問是否遇到煩惱。該生敞開心扉自述:“上次月考成績不理想,感到十分的失落和焦慮。”班主任明確該生的心理問題是由考試挫折所引發(fā)的,實施心理輔導時,先撫慰該生的焦慮情緒,告知學生不必把分數(shù)看得過重,只要放松心態(tài)、努力學習,下次一定能取得出色的成績。經過班主任的輔導,該生順利地卸下心理包袱,恢復往日的精神面貌[3]。
前文談及,消極情緒和自我價值感低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在對學生實施心理輔導時,應該聚焦自尊心的樹立,給予學生充分地尊重和鼓勵,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心理情感,從而產生解決心理矛盾的內生動力。
在心理輔導中加強尊重和鼓勵時,針對存在自卑敏感、厭學、逆反心理的學生,班主任應該在溝通過程中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不戴“有色眼鏡”看學生,不把學生作好壞、優(yōu)劣的劃分,嘗試與學生共情,探尋每個學生身上特有的優(yōu)勢和亮點,在言語、神情中流露贊賞,同時提供平臺促進學生施展才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塑造樂觀、進取、向上的心態(tài)。如班內某生有自卑敏感的心理表現(xiàn),班主任與其談心后了解到,該生的自我評價非常低,認為自己方方面面都不如其他同學,過于放大缺點、自信心嚴重下降。班主任輔導時先表達尊重:“對于你的心理感受老師是特別理解的,每個人都有缺點,但缺點和優(yōu)點是并行的,世界上沒有一無是處的人。”學生感受到尊重,固有的自我認知逐漸動搖,班主任抓住時機追加鼓勵:“據(jù)老師所知,你的身上有很多優(yōu)點,同學們向我反映你的勞動技術很出色,科任老師說你有禮貌、粉筆字寫得好……這些都是你的寶藏,只是你太粗心了,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你從來都不比任何人‘矮一頭’。”經過鼓勵式輔導,該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重新建立起來,后續(xù)班主任再從班級管理中給該生分配一些能夠勝任的工作,比如做勞動組長、負責板報藝術字的設計和書寫等,助力學生形成自我價值感,解決自卑敏感的心理問題[4]。
在向學生傳授自我調整心理的技巧時,班主任應該根據(jù)輔導對象的實際情況,傳授宣泄法、暗示法、注意力轉移法、換位思考法、傾訴法等技巧,幫助學生有意識地走出心理低潮。如某生向班主任傾訴心理壓力過大,常常感到壓抑和苦悶,班主任先肯定學生主動傾訴的做法,然后和學生一起分析心理壓力的來源,比如學業(yè)壓力過重、生活上遇到煩惱,或者青春期身心變化所造成的影響等,指導學生減少壓力因素的來源,比如壓力來自學業(yè),就建議學生適度地放緩學習節(jié)奏,待心態(tài)好轉后,再加緊投入學習,同時傳授宣泄法、暗示法、注意力轉移法,比如建議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在空曠處吶喊、大聲歌唱,把壓力和不良情緒釋放出去,每當苦悶的感覺襲來,自我暗示這是普遍現(xiàn)象,通過讀書、聽音樂、看電影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不過度沉溺于苦悶的情緒,從而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自我調整技巧,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5]。
營建融洽的交際環(huán)境,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來自他人的善意,解除戒備心、緩解壓力和焦慮感,充盈學生的精神世界。為此,初中班主任在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時,除了言語溝通之外,還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人際交往的機會,動用集體的力量去感化和感染學生,使學生體會交際和建立親密關系的快樂,從而矯正不良的心理傾向。
在基于心理輔導創(chuàng)造人際交往機會時,班主任應該重點關注性格孤僻、不善表達、喜歡獨來獨往的學生。如班內某學生總是形單影只,缺少關系親密的同伴,班主任覺察后及時地與該生交流,學生自述曾經被要好的伙伴欺騙過,無法充分地信任他人,總是認為別人是帶著惡意和自己交往,沒有朋友令自己感到孤獨和苦惱。班主任辨明學生的人際交往障礙后,可先進行寬言安慰,認可學生善良、真誠等內在品質,告知學生以往失敗的交際經歷,不會影響未來的人際關系建立,使其相信自己也能擁有真摯的友誼,同時鼓勵該生與周圍同學組建學習小組、特長小組,一起做作業(yè)、討論習題,發(fā)展讀書、繪畫、手工制作等興趣愛好。經過一段時間的人際交往,該生與同學間的共同話題變多了,性格也變得開朗活潑,從而驅散學生的心理陰影[6]。
學生之所以會形成心理偏差,家庭方面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比如家庭發(fā)生變故、父母關系、家庭氛圍不和諧,教育方式武斷、粗暴等都可能導致學生心理、情感和人格的缺失。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消除初中生的心理矛盾,需要校園和家庭兩方面的力量參與。班主任在實施心理輔導時,應該加緊建立家校共育機制,宣導家長更新觀念和教育方法,承擔起家庭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責任,從而全方位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環(huán)境,助推班主任的心理輔導工作提質增效。
在基于心理輔導建立家校共育機制時,班主任必須先疏通家校交流渠道,利用電話、微信、家長會等工具和契機,做好系統(tǒng)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比如在微信公眾號上定期推送相關文章,幫助家長了解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在對出現(xiàn)不良心理表現(xiàn)的學生實施心理輔導時,班主任也要會同家長協(xié)作“會診”,詳細地了解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在家表現(xiàn)、與父母的相處情況等,征得家長的信任和配合,共同研究心理輔導方案。如某生在校表現(xiàn)出逆反、棄學等問題,班主任與家長溝通和剖辨后,得知家長日常工作繁忙,長期與孩子分隔兩地,對孩子的生活缺乏關懷,導致該生通過犯錯、棄學等逆反行為獲得父母的關注。基于此,班主任要用情感引導的方式,給學生講解其父母的工作性質和辛苦程度,促使其體悟父母的厚愛和不易,同時建議家長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即便無暇分身,也可以每天打電話或視頻聊天,關心孩子的身體、生活和學習情況,讓其感受到父母之愛從未被時空距離所阻隔,得到有效的情感補償。這樣通過家校共育和協(xié)作,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就會逐漸恢復到健康水平。
總而言之,初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必須堅持平等相待、正向激勵、家校共育三個基本原則。班主任應該面向全體,開設心育主題班會課,系統(tǒng)化滲透心理健康常識,同時采用觀察與溝通相結合的方式,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輔導中加強尊重和鼓勵、傳授自我調整技巧、創(chuàng)造人際交往的機會,建立并推行家校共育機制,全面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心理情感,促使學生自主修復和扭正不良心態(tài),從而實現(xiàn)理想的心理輔導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