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梅
(甘肅省金塔縣第四中學,甘肅金塔 735300)
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給語文教學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那就是教師要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工作,不斷提升初中語文教學實效。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表達,能夠用口頭語言進行溝通和交往,能夠根據需要用書面語言文從字順、具體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要關注學生聽課是否專注,還要給學生提供在課堂交流、表達、鍛煉的機會。而多元復述教學法則為學生這方面的學習和鍛煉提供了機會。對此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復述教學在初中語文課文教學中應用較多,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對所學課文內容或者課上學習的內容進行整合、分析,并且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進行復述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應用復述教學法能夠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這不僅發揮了學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還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全符合新課改對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
根據課堂教學的需求,復述教學法主要包括簡要復述、詳細復述、創造性復述和綜合性復述這幾種形式,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較多的是簡要復述和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對學生來說相對簡單,其一般是參照教師講解或者課文呈現內容進行保持性或者機械性的復述,學生只要在課堂上專注地聽基本上就能夠完成這一任務;而詳細復述則需要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理解、分析、加工和創造,需要學生在吃透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夠完成。這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要求較高,對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而多元復述法則是融合了各復述法的優勢,根據教學需要引入多元方法,通過多種渠道或者不同的復述策略,使學生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這更加契合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規律,也體現了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語文學科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但是長期以來,因為受到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很多語文教師把著眼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關注的是學生的做題、得分能力,沒有重點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導致一些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還是以相對低效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為主。此外,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強,自己獨立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欠缺。而應用多元復述法開展教學活動能夠給學生提供展示、鍛煉自己的機會,特別是需要學生去主動地參與課堂,這樣就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發揮學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其基礎是要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結合語文學習的特點,我們知道寫作和口語表達就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主要途徑。而應用多元復述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就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口語表達的機會。這也就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課堂是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是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之一。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明確師生角色,特別是要凸顯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元復述法教學,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展示自我的機會,鼓勵學生結合自己課上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進行復述,或者針對課文進行深度挖掘。這樣,教師不僅能夠了解到學生在課上的聽課狀況以及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甚至可以順勢把教學內容由課內延展到課外。這有利于提升課堂效率,也實現了教學相長的良好目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語文教師在應用多元復述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為學生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打好基礎。復述教學法一般在記敘文教學中應用較多,因此教師要結合記敘文教學的特點在備課環節做好準備工作。首先,要幫助學生厘清記敘文的六要素,即把需要復述的課文內容從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所涉及的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清晰地呈現出來。其次,要理出復述的主線,這是學生進行復述的“脈絡”。根據所學文章的特點,其主線也是多樣的,如人物、時間、事件或者地點的變化等。例如,《背影》這一課的主線就是“父親的背影”。再次,要引導學生結合個人喜好來靈活選擇復述的敘事手法,如正敘也就是順序,還是選擇倒敘或者插敘,一定要邏輯明晰,這樣才更有條理性。最后,要盡量處理好細節。為了使學生的復述質量更高,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細節上的準備,如人稱的一致性,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與過渡等,引導學生認真對待,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元復述教學法需要學生做得更多,這對于已經習慣了教師講授法教學方式的學生來說難免會在參與課堂時產生畏難情緒。因此,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特別是要針對學生的口語能力進行全面的引導與提升。
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學生雖然站了起來,但是因為性格內向或者內心緊張出現了一言不發或者唯唯諾諾的情況。這實際上是學生的心理障礙。對此,教師一方面要注意給學生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放下內心的“包袱”;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多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挖掘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能行,進而積極自主地參與其中。
其次,要注意給學生創造情境。培養學生口語能力的途徑主要來自日常交際,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表達交流的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語言表達能力。
再次,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的現象是學生書面表達往往比口語交流更精準,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口語運用方式的關注。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進行口語表達時注意放慢語速,同時運用自己的思維進行語言的組織,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思維品質。
最后,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積累語言素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針對學生在口語表達中語言匱乏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內和課外閱讀中,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朗讀,這不僅會開闊學生的視野,也能夠使學生積累語言運用的策略,錘煉學生的語感,逐步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元化的復述教學,應該本著由易到難的步驟來逐步鍛煉學生,這更契合學生的能力與水平,也能夠減輕學生的畏難心理。對于初中生來說,簡要復述相對簡單,其關鍵是學生能否在聽課和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找到關鍵信息。這需要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及時做好筆記或者標注,并且通過整合優化最終用相對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七年級上冊《散步》這課內容時,這課內容是單元中的第二課。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親情”,這也是與初中生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文章。在第一節課初學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應用分析記敘文的六要素以“散步”為主線來提煉關鍵信息進行復述,其基本信息為:(1)時間:初春;(2)地點:南方的田野;(3)人物:“我”、母親、妻子、兒子;(4)原因:母親身體不好,應該多走路;(5)經過:散步過程中發生分歧,母親想走大路,兒子想走小路;(6)結果:互敬互讓,“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不僅要概括主要內容,同時也要注意其滲透的思想情感。學生在簡單復述時就呈現了這樣的梗概:作者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在散步的過程中作者的母親與兒子出現了分歧,作者解決了這一分歧并與妻子分別背起了母親和兒子一起走在小路上。這篇課文使學生既感受到了一家人濃濃的親情,也感受到了作者和妻子所肩負的責任。這樣,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也感受到了“散步”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也就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
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不要死板地“教教材”,而是要敢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因此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和拓展,進而開展詳細復述和綜合性復述,全方位培養學生,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例如,在對《散步》這篇文章進行第二課時教學時,教師可以在第一課時學習的基礎上補充相關內容,繼續探究“散步”背后的文化內涵,使學生通過品讀感受其景物美、語言美和人性美。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提煉文章主旨:母親年老—時日不多—善待生命;人到中年—承前啟后—肩負責任;妻慈子孝—言傳身教—傳承美德。這樣,學生就由表及里、逐層深入地完成了學習任務。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散步”,以“永恒的美德、不朽的生命”為主題開展群文閱讀。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背著幸福上樓》《帶眼的貝殼》《牽著蝸牛的手散步》這三篇文章,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詳細復述或者綜合性復述的嘗試。在此基礎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交流互動,使得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并認識到自己所擔負的責任。這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內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針對學生對復述存在的畏難心理,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需求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課前,教師可以開展“三分鐘演講”活動,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課上學習、課下復習或者課外閱讀所了解的文章,嘗試用精簡的語言進行創造性復述。這樣的活動因為有時間限制,學生會想方設法地壓縮內容、精練語言,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輪流展示對于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有很大幫助。
在課上,可以開展課本劇展演活動。教師利用初中生精力充沛且喜歡展示自己的特點,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而且也能夠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個別學生為了展示自己的創意,還額外地添加了服裝、肢體動作、表情等,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而且也減少了單純的復述使學生產生的枯燥感。
在課下,可以把復述教學法進行延伸。教師可以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多元復述能力的作業。例如,在學習完《散步》這課內容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生活中還有類似于散步這樣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只要用心觀察也能夠看到其蘊含的波瀾,可以給學生推薦寫作訓練題目《晚飯》來寫200 字左右的短文,這樣就把復述與寫作結合起來。這對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元復述教學法契合新課改的新要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在教學中靈活地應用復述教學來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教學活動,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力爭打造更加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