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仁
(甘肅省古浪縣第一中學,甘肅古浪 733100)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應具備的關鍵能力與良好品質,包括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文化自覺等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水平,促進其綜合發展。高中歷史教師應認識到核心素養培養教學的重要性,客觀反思目前培養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同時積極采取可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落實素養培養教學,促進高中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歷史教師負責在教學課堂上為學生呈現歷史知識,講解歷史重難點。教師能力的高低對課堂質量的優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成敗有著深刻影響[1]。目前,大部分教師都能夠認識到核心素養培養教學的必要性,并采取相關教學方法將素養融入課程教學當中。但是,仍有部分教師在滲透核心素養教學內容時存在教學問題,如生硬嵌套素養培養內容、準備的教學材料不能滿足素養培養需求等等,導致素養培養教學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歷史學科教學內容涵蓋較多的理論知識點,缺乏一定的趣味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感受歷史課程的趣味,逐漸產生了消極、倦怠的學習情緒,導致其不能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從而阻礙了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實施與落實。比如,在講解拓展類教學材料時,部分學生出現瞌睡、走神的學習問題,同時教師講的內容無法被學生充分吸收,導致學生無法對歷史知識有深刻的見解,也無法形成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由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等歷史素養構成。不同的歷史素養所需的教學資料、教學方法并不相同。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講解歷史知識,分析歷史問題,極大程度地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視野,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散。這種情況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效率自然低下。
核心素養從來不是單獨的、某一方面的能力[2]。因此,片面的教學評價模式并不符合核心素養培養教學的標準,反而會導致學生在某些方面突出發展,另外一些方面出現較多不足。但是,目前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時仍按照原有的評價機制評價學生,導致學生并不能客觀認識到自身核心素養發展的不足,影響其長遠發展。
1.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奠定素養培養基礎
革新傳統教學觀念、了解最新教學改革動態、學習并應用先進教學方法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教學工作的前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認識到自身能力方面的不足,并根據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了解、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為高效教學奠定基礎。一方面,教師應深刻掌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2 版)》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界定,如核心素養的內涵、教學基本原則、學業質量標準、教學實施要求、考試評價方案、教學與評價案例等等。通過深入研讀課程標準,明確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走向,教師能夠合理制定素養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使核心素養培養工作能夠有序落實。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了解當下的教學改革情況,將“三全育人”“立德樹人”等教學要求融入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當中,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提供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深入學習多元智能理論、深度學習理論等教學理論,基于相關理論開展素養培養工作,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綜合發展歷史核心素養。
2.組織專業教研活動,優化素養教學設計
教研活動是指教師為了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所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迎來了新的變革,傳統的教學設計、教學規劃不能滿足當下的歷史教學發展新要求,創新教學設計勢在必行。然而,部分高中歷史教師由于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不夠全面,欠缺創新教學設計的能力,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規劃時未能將核心素養培養教學內容有機滲透進課程規劃當中,導致課程規劃的質量不過關,繼而影響到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落實效果。對此,學校可以組織高中歷史任課教師定期參與教學研討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提出核心素養背景下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再由其他教師群策群力提出教學問題解決辦法,解決核心素養落實難、落實不徹底的教學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人數多,教師存在的問題并不相同,活動很容易陷入“各說各話”的境況。為了充分發揮教研活動服務教學工作,推進核心素養培養教學落實的教學功能,學校應提前制定教研活動的討論主題,如“如何解決史料實證素養落實難”等等,在明確教研活動主題的情況下,組織教師有序提問、有序討論,最終得到理想的教研結果,為促進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落實奠定基礎。
1.整合教材教學內容,夯實歷史知識基礎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教科書包括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3]。教科書中蘊藏著較為豐富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內容,教師采取必要手段挖掘、整理、分類具體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形成結構化的歷史學習知識體系,在增進學生歷史了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然而,部分教師在編排、整合教科書內容時出現思路混亂的問題,導致整合的教學知識點不全面,或存在疑點,難以讓學生在閱讀、瀏覽、分析教材的過程中形成深刻的認知。對此,教師可分兩步編排教材內容:第一,先整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較為明顯的核心素養培養內容,如具體的歷史知識點、教科書中呈現的歷史史料、給出的歷史事件評價語等等,使學生對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形成初步認識。第二,深入挖掘高中歷史教科書中較為隱秘的、有延伸教學意義的教學資源,并按照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對其進行分類、整理,使學生全面掌握教科書中的關鍵歷史知識點,為核心素養的生成、提升奠定知識基礎。
2.整合課外教學內容,拓寬歷史學習視野
課外教學資源對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著補充作用。在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時融入課外教學內容,可以進一步開闊高中學生歷史學習視野,使其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真實史料,了解更多的歷史觀點,思考更多的歷史現象,使學生在拓展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4]。要真正發揮課外教學內容的素養培養作用,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開展課外教學資源整合工作:一方面,教師要明確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主題,根據主題需求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搜索相應歷史資料、歷史評價素材;另一方面,教師應綜合考慮高中學生拓展學習的需求,根據其歷史核心素養發展基本水平、歷史學科發展潛能、歷史學習興趣針對性地選擇拓展教學資料,如故事性歷史資料、歷史數據、歷史紀錄片等等。如此,教師整合的課外教學內容既滿足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要求,又符合學生的發展標準,有利于學生在多學、多聽、多看的過程中形成深刻的歷史認知,提升核心素養水平。
1.應用情境教學法,激發素養形成興趣
將情境教學法用于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教學當中,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歷史學科學習態度,使其主動配合教師的素養培養工作,從而促進核心素養培養教學的有效落實。比如,在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在學習秦朝疆域圖、秦朝興衰歷程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教師可以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主要特征創設教學情境,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秦帝國之崛起》影視劇片段,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歷史感受,使其對秦朝的統一業績產生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其課堂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循序漸進地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興趣基礎上發展歷史學科關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情境激趣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高中歷史教學課程。教師應根據課程的實際教學需求選擇合適的興趣教學法,如游戲激趣、表演激趣、對話激趣等等,通過應用不同的激趣教學法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歷史學習氛圍,使其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狀態下逐漸形成良好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2.應用游戲教學法,調動素養發展積極性
游戲教學法是指利用游戲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將游戲教學法用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有利于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其在良好的氣氛下主動投入歷史學習,從而強化學生學習成效。核心素養要求高中歷史課程教學重點發展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若教師直接根據素養要求設計針對性的能力培養訓練,很容易增加高中學生歷史學習負擔,使其在高壓學習環境下產生負面的學習心理,出現逃避學習、應付學習的問題。為了避免以上現象對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造成負面影響,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法適時用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當中,借助游戲消除學生的負面學習情緒,使其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素養提升的教學活動當中。應用游戲教學法時,教師可先圍繞課程教學主題設計合適的歷史游戲,如“猜一猜”“歷史素描”等等。在明確游戲大致內容后,教師可將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培養內容融入游戲規則當中,讓學生在讀規則、遵守規則的過程中深化對歷史理論知識、歷史技能,歷史方法的認識,使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3.應用表演教學法,強化素養學習認知
核心素養要求高中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認識歷史本質,掌握歷史時間、空間關聯,辨析史料真偽,理性評價、判斷并解釋歷史的綜合能力。學生的認知發展具有由淺至深,由簡單到復雜的特征。若教師強行灌輸高中歷史知識、歷史技能,很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形成核心素養。教師應當認識到傳統教學方法的缺陷,并積極應用啟發教學法啟迪學生的歷史學習智慧,使其在深度認知的基礎上形成歷史學科綜合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將表演教學法用于課程教學當中,通過組織學生表演歷史真實事件強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外在表現、歷史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的認識,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產生時間、發生空間的認知,提升學生歷史解釋、歷史判斷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歷史事件過多,教師應選擇最具代表性的、能夠引發學生深刻認知的教學資料作為表演教學資源。表演教學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由學生根據自身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編寫表演劇本,設計表演方案,使學生在設計、體驗、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1.創設翻轉教學課堂,培養良好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學生觀察、分析特定時間、特定空間下歷史事物的一種思維能力[5]。培養高中學生良好的時空觀念,可以增進學生對史事的理解。然而,時空觀念的培養需要教師跳脫出原本的教學方案,為學生創設生本化的教學課堂,使學生在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思考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良好的時空觀念。與常規注入式教學課堂不同,翻轉課堂主張將學生作為課程教學主體,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需要落實生本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創設翻轉教學課堂,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使其在發散性學習、創新性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時空觀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使用微課布置導學任務,讓學生在課前提前預習教學內容,初步了解將要學習的史實。之后,教師再應用微課發布教學導入視頻、課堂探究視頻等教學短視頻,讓學生在觀看短視頻的過程中融入自身的歷史思考,使其在思考、關聯、建構的過程中將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空間聯系起來,正確理解歷史問題。由于翻轉教學的生本化特性明顯,教師要注意控制自身的教學行為,盡量減少對學生的學習干預,使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出良好的時空觀念。
2.創設問題教學課堂,樹立清晰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指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基于歷史客觀基礎、歷史發展規律形成的歷史觀念、歷史方法、歷史認識。培養高中學生正確的唯物史觀,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對歷史事件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唯物史觀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為學生滲透正確的歷史觀點,引導學生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判斷歷史事件。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教學課堂引領學生邏輯思考,使其學會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到歷史的本質。比如,在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全球航路的開辟”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新航路開辟這一歷史事件,形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圍繞唯物史觀的培養提出具體問題,如:當時歐洲人急于開辟新航路的原因是什么?新航路開辟的正面作用、負面作用分別是什么?教師可借助多樣化的教學問題創設問題教學課堂,使學生在問題驅動下辯證思考所學內容,逐漸形成清晰的唯物史觀。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歷史學習基礎良莠不齊,若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難度過于趨同,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理解難、部分學生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教學問題。對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合理分層,并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潛能提出分層問題,使其在分層引導下形成確切的唯物史觀。
3.創設活動討論課堂,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歷史解釋是指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依據史料解釋歷史事件的能力,包括理性分析能力、客觀評述能力、解釋能力等等。培養高中學生良好的歷史解釋素養,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歷史事件表象背后蘊藏的深層因果關系,使學生不斷靠近歷史事實。要培養高中學生良好的歷史解釋素養,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史料收集、整理、辨析、描述的學習機會,使其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不斷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因此,教師有必要建設互動討論型歷史教學課堂,使學生在闡述自身想法、聆聽他人意見、綜合討論的過程中全面認識歷史事件,改正主觀判斷的學習問題。比如,教師可以圍繞歷史課程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設計綜合討論活動,在明確討論議題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應的歷史資料,提煉歷史資料的關鍵內容,使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響,學會用專業的語言描述、解釋歷史事件。
1.健全教學評價機制,奠定有效培養基礎
核心素養培養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存在于高中歷史教學當中,究其原因在于學生不能客觀認識到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導致其陷入無效發展的狀態。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完善教學評價機制解決。首先,教師應明確傳統評價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如唯分數論、評價片面、評價單一、終結性評價等等。其次,教師應綜合分析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目標、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方向,提煉二者的共同點并圍繞共同點完善教學評價標準,使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在評價標準中得到完全凸顯。最后,教師應對評價模式進行優化,通過有機結合過程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模式為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全過程指導,使其在全程指導下明確自身素養發展的得失,促進其反思能力的提高。另外,恰當的評價語是增強教學評價效果的關鍵。在應用教學評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時,教師要注意措辭,同時注意控制自身語氣,使學生在教師的鼓勵、關懷下產生主動改正的意識,進一步增強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效果。
2.豐富教學評價主體,增強評價促學成效
從教學評價主體的角度看,教學評價可被分為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兩種。其中,內部評價指的是學生根據相關標準對自己的學習表現做出的評價;外部評價指的是除被評價學生之外的教師、學生根據相關標準對學生學習表現做出的評價。傳統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學注重教師點評,忽略了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導致學生在教學評價活動中的參與性不高,無法深切認識到自身核心素養發展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自然無法矯正問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與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對于此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豐富教學評價主體來解決。一方面,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自評教學活動,讓學生從客觀的角度出發評價自身在新知學習、習題解決、知識遷移應用等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情況,從而加深學生對自身實際學情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應把握教師點評與學生互評的平衡,由教師和其他學生對學生做出中肯的教學評價,進一步增進學生對自我發展情況的了解。如此,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群體獲得不同的教學評價結果,并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需求對教學評價內容進行深度分析,確定學習缺點、陋習改正的方向,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成效。
綜上所述,目前的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教學仍存在趣味性不足、教學方式單調、評價片面等問題,不利于高中學生生成、發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改革逐步推進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以發展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積極了解、學習、應用新教學理念、新教學思想、新教學方法,為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夯實基礎。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開展教學資源重組、教學課堂創新工作,建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學、思、用、評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