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李美丹
摘要 國有林業企業負有野生動物保護的公益責任,探討其如何保護野生動物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趪辛謽I企業的組織特點,探討國有林業企業可能通過傳達法律政策、建立激勵機制、營造守法氛圍、傳達職工意見這4個機制推動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和政策在基層的實施和完善。這些機制的運營成本不高,可推廣性強,有望持續發揮作用。
關鍵詞 國有林業企業;野生動物保護;作用機制
中圖分類號:F316.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7–0035-03
野生動物資源是我國生態環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野生動物的多樣性和種群穩定性,對于維持和改善自然生態具有重要的意義。破壞野生動物資源不僅會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消極影響,還會威脅人類社會的公共衛生安全。保護野生動物應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參與。
國有林業企業是兼具經營性和公益性的組織,其設立目的決定了其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可成為野生動物保護的主體。不同于以經營和獲利為主要目的的民營企業,國有林業企業不僅負責經營國有森林資源以獲取利益,還有負有管理和保護這些國有資源以服務公共利益的責任。為履行公益責任,國有林業企業應積極查明、管理和保護其所經營的國有林區內所有森林相關的公共資源,這也包括依附森林資源而存在的野生動物資源。
盡管已有的研究已經注意到國有林業企業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但探討國有林業企業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具體機制的文獻尚且不多。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的機制與其組織和所處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1]。國有林業企業具備較長的“辦社會”歷史和政企合一歷史,這使得其有較為垂直且專業的組織結構,相較于一般民營企業,國有林業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林業政策部門、職工個人及其家屬都有較為密切的聯系[2-3]。探討國有林業企業這一類的社會組織如何在野生動物保護層面發揮作用,一方面可以豐富社會組織參與野生動物保護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可以推動國有林業企業完善其野生動物保護實踐機制?;诖?,立足國有林業企業組織特點,圍繞4個方面探討國有林業企業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作用機制。
1 國有林業企業的概念與組織特點
1.1 概念
國有林業企業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和運營,以經營和管理國家所有的森林資源及其附屬產品為主要業務和目的的企業組織。中國的森林資源豐富,分布廣泛;依此成立的國有林業企業遍布南北,截至2018年,經營中的國有林業企業達2 524個[4]。
1.2 企業目標
國有林業企業的企業目標包括生態建設、產業發展、林業投資。生態建設目標包括經營和管理轄區內的自然資源,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并開展植樹造林、森林撫育、濕地保護、森林防火、日常巡護、森林病蟲害防治等活動。產業發展目標包括依托轄區內的自然資源開展生態旅游、商品林的管理和經營、林下產品開發等活動,創造林產經濟的產業化和規?;l展。林業投資目標包括投資和培育具有可開發潛力的林業項目和產品,優化林業產業布局。這3類目標既追求充分利用林業資源以獲取利潤,又追求保護林業資源以服務社會公共利益。
1.3 企業組織和框架
國有林業企業實現其目標,依靠的是以國有林場為基本單位,以國家和地方宏觀政策規劃為統領的組織架構和決策機制。以黑龍江龍江森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江森工)為例,其運行以集團公司為核心,公益類子公司、商業類子公司為支撐。其中,公益類子公司是龍江森工的主要生產和經營力量。集團下轄23個公益類子公司,公益類子公司下又各轄數十個國有林場。這些國有林場是龍江森工開展工作的最小,也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單位。
龍江森工的經營管理的規劃和方針是在上級主管部門給出的政策框架內制定的。其直屬上級主管部門是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局,出資人和實際控制人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這2個政府部門的政策和命令都對龍江森工的企業經營和管理計劃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除此之外,中央級別的林業主管部門即自然資源部及其下屬的林業和草原局的全國性政策也是龍江森工集團決策時需要遵守和重點參考的。除了需要遵從上級主管部門的政策性要求,還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經營和管理國有林業企業。涉及國有林業企業的經營管理方面的法律根據其調整的方面,主要可以分成以下3個類別:(1)關于國有企業經營方面的經濟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文件。(2)關于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3)關于珍稀自然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
2 國有林業企業的野生動物保護機制
具備以上組織特點的國有林業企業可能通過4種機制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1)通過向林場職工及其家屬轉達、解釋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的國家法律和政策,以使林場職工及其家屬能夠充分知悉法律政策要求并自覺遵守。(2)通過制定內部的規章制度以激勵林場職工及其家屬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活動。(3)通過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林場職工及其家屬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認識,營造良好守法社會氛圍。(4)向有關政府部門傳達將林場職工及其家屬關于野生動物保護的經驗和建議,推動野生動物保護制度的完善。
2.1 法律政策的傳達
國有林業企業通過向林場職工及其家屬傳達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和政策的方式促使個人自覺守法。法律和政策能夠被遵守的前提是其能夠被人知悉和理解;但由于法律和政策的用語具有專業性,在實踐中若個人不具備一定程度的教育背景,往往無法透徹地了解法律和政策為個人行為提供的指引并規范其行為。國有林區的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和政策在個人層面的遵守也存在類似困境。在國有林區,林場職工及其家屬直接與野生動物接觸,他們需要了解和掌握野生動物相關法律和政策以指引他們的行為。但大多數職工及其家屬缺乏及時獲取有關法律和政策的信息渠道和理解其所需的教育背景。尤其是隨著國家對自然資源的政策方針從以開發利用為主向資源保護轉變,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和政策也經歷了較為徹底的轉向。這給林場職工及其家屬了解和掌握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和政策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國有林業企業對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和政策的傳達和解讀可以破解上述困境。一方面,國有林業企業與地方政府聯系緊密且專業人員較為豐富,具有較為優越的條件以了解和掌握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和政策。國有林業企業由所在地的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管轄并控制,能夠直接從政府部門獲得關于法律和政策變動的第一手消息;企業內部也有專門法律和政策研究的部門,能夠對野生動物法律政策進行專業和正確的解讀。
另一方面,國有林業企業與林場職工和居民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可以有效傳達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的法律和政策。國有林業企業在森林腹地設立國有林場來為林場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保障。國有林場大多是新建的居民點,因其離自然形成的村莊有一定距離,林場職工及其家屬往往很難依靠依托自然行政村建立的基層群眾自治機構或基層政府,獲取有關生產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信息和社會服務。加之國有林場曾在國有林業企業的統一領導和調度下,長期承擔了林場職工及其家屬的社會服務和保障功能,這種現象被形象地稱為企業“辦社會”。也因此林場職工及其家屬與國有林場和國有林業企業的聯系較其他社會組織與其職工的聯系要更為緊密,林場職工及其家屬對國有林業企業的信任感和認同感也較強,更樂于接受企業在各方面傳達的信息[5]。基于此,由國有林業企業傳達法律和政策對林場職工和家屬的效果更佳、效率更高。
2.2 建立激勵機制
國有林業企業可以通過制定內部規則、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保護野生動物行為。根據法律規定,中國公民有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義務,對侵占或者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國家層面的野生動物相關法律和政策僅針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行為規定了懲處措施,并未對積極履行野生動物保護職責、救助或者采取其他手段主動保護野生動物安全的行為應如何獎勵或鼓勵做出詳盡的要求[6]。在這方面,國有林業企業可以利用其內部資源指引和鼓勵林場職工及其家屬積極作為來保護野生動物,以達到執行法律的目的。
首先,林場職工及其家屬有條件發現和排除會導致野生動物受到傷害的人為風險。例如,盜獵者會在森林中布下捕獸夾或捕獸圈這類陷阱以困住野生動物,或一些居民為消除鼠蟲害可能會在居所附近甚至是森林里施用滅鼠藥。通過林場職工日常的森林巡護排查或居民的自發行為可以覺察、制止或排除這些風險。其次,近年來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使得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擴大,并經常與林場職工及其家屬的生活范圍重疊,林場職工及其家屬有更多的機會遇到意外受傷的野生動物并救助它們[7]。最后,國有林業企業可以利用其企業規則鼓勵這些主動保護野生動物的行為。例如,國有林業企業可以為林業職工的森林巡護設定 “排除對野生動物的風險”的內容,并將積極履行此項任務列為考核指標之一。國有林業企業也可以設定獎勵制度,對林場職工及其家屬主動保護和救助遇險野生動物的行為進行物質和精神嘉獎。
2.3 營造守法氛圍
國有林業企業還可以通過對林場職工及其家屬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教育,提升其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識和認同,引導個人戒除濫捕野生動物的陋習,營造積極保護野生動物的社會氛圍,使人們主動遵守野生動物保護義務。
野生動物保護不僅要依靠法律和政策等剛性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還要通過宣傳和教育等柔性手段培養人們守法的意識。個人對法律和政策的遵守和配合,是法律和政策能夠發揮較為理想作用的重要條件;而個人守法需要有良好的社會氛圍和較高的個人守法意識作為前提[8-10]。實行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和政策遇到的較大阻力來自公眾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識不夠,以及食用野生動物的民間陋習。由于過去人們對生態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以及社會生產力和科學發展的程度較低,野生動物曾被長期看作對人類的威脅或食物的來源。如今人們談起野生動物還是會先談到其食用和藥用價值,一些人還將食用野生動物看作一種社會地位和財富實力的體現。由此而生的捕獵、食用和買賣野生動物風氣不利于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也有一些林場職工及其家屬持類似的錯誤觀點,部分人因與野生動物有過危險遭遇而認為應防備而不是保護野生動物。另外,野生動物也曾是林場職工及其家屬獲取食用肉的重要來源之一?!鞍舸蜥笞悠耙~,野雞飛到飯鍋里”,從這句民諺描述的生活場景可以看出,捕獵并食用這些野生動物曾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些意識和現象有其歷史合理性,然而,隨著對野生動物保護要求的提高和林區社會生活狀況的變化,這些舊的習慣和意識成為野生動物保護的阻礙。
扭轉林場職工及其家屬的錯誤認識、培育有利于保護野生動物的社會風氣有益于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和政策的實施。國有林業企業可以在國有林區有針對性地開展周期性的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和教育活動,以改變林場職工及其家屬的思想意識為重點,兼顧社會一般人群的思想意識特點,營造良好的野生動物保護社會氛圍[11-13]。
2.4 暢通表達渠道
一方面,國有林業企業可以通過向政府機構傳達林場職工及其家屬對野生動物保護機制和法律執行的建議和意見,幫助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制度。作為與野生動物接觸豐富經驗的人群,林場職工及其家屬可能應企業的要求積極參與保護野生動物的活動,其在遵守和執行野生動物法律和政策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這些經驗對野生動物保護的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參考信息。但林場職工及其家屬可能會因其個人教育背景和信息獲取渠道的局限性,難以將這些意見直接傳達給有關部門[14-16]。
另一方面,國有林業企業可以在暢通林業職工及其家屬與有關部門溝通的渠道方面發揮作用。在有關部門征求關于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的意見和建議時,國有企業可以組織林場職工及其家屬開展相關的征求意見活動,安排專人梳理和歸納職工及其家屬的意見和經驗,并形成法律或政策話語,遞交給政府部門,從而有效提升林場職工及其家屬的意見對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和政策制定的影響,最終起到幫助完善相關法律和政策的作用。
3 對現有機制的反思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通過上述4個機制將政府層面的法律和政策與個人層面的野生動物保護相關行為進行了關聯,可以起到上傳下達、創造激勵、營造氛圍和征求意見的作用。這些機制大多依托國有林業企業自身的組織資源及社會網絡而建立,運營成本不高,有望持續發揮作用。國有林業企業建立這些野生動物保護機制的經驗也可以被類似的社會組織所借鑒和推廣。以本研究描述的國有林業企業發揮作用的4個機制為基礎,后續研究還應關注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組織條件下,機制與機制之間發揮的作用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影響機制作用發揮的因素有哪些。
參考文獻
[1] 周雪光,趙偉.英文文獻中的中國組織現象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9,24(6):145-186,246.
[2] 王曙光.中國農墾體系的產業性質、功能結構與剝離“企業辦社會”改革[J].新疆農墾經濟,2018(8):143-154.
[3] 田毅鵬,金藍青.國企“單位關系主義”的生成、演變及改革[J].社會科學研究, 2022(4):106-114.
[4]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8年中國林業和草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
[5] 曹玉昆,郭紅巖,邱越,等.政企政事分開改革對國有林區的影響[J].林業經濟問題,2021,41(5):449-454.
[6] 薛陽.野生動物保護之規范目的與實現手段的檢討[J].甘肅政法大學學報, 2023(1):146-156.
[7] 王伯君,肖欣,湯佳,等.2017—2021年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趨勢分析[J].野生動物學報,2023,44(2):418-427.
[8] 科特威爾[英].法律社會學導論 [M].第2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
[9] 白洋,胡鋒.生態整體主義視域下野生動物保護的法理審視與制度完善[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1,36(4):9-16.
[10] 王世進,羅翔.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執法機制:問題、原因與對策[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1(2):67-74.
[11] 牛鵬,劉露.野生動物保護的檢察監督:現狀、問題與完善[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21,34(1):55-61.
[12] 楊安.南昌市野生動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 (14):143-144.
[13] 曹順仙,吳劍文.生態倫理視閾中野生動物保護優先的三個維度[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 20(2):14-24.
[14] 吳娟.海珠生態城市建設中野生動物保護效果評價[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 2016.
[15] 吉佳.野生動物保護系統數據采集與存儲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 2015.
[16] 蘇偉,黃小旭.基于環境公益訴訟視角的野生動物保護分析與完善[J].林業調查規劃,2023,48(1):64-69.
State-owned Forestry Enterprises in Wild Animal Protection Mechanisms
Yang Qian et al(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Law,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Abstract State owned forestry enterprises bear the public welfare responsibility of wildlife protection, and exploring how to protect wildlife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owned forestry enterprises,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of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wildlife protection related laws and polici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rough four mechanisms: conveying legal policies, establishing incentive mechanisms, creating a law-abiding atmosphere, and conveying employee opinions. These mechanisms have low operating costs, strong scalability, and are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play a role.
Key words State-owned forestry enterprise; Wild animal protection; Mechanis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