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紅霞,魏 紅
(太原科技經濟與管理學院,太原 030024)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全面覆蓋,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國家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要通過促進教學數據和管理數據的匯聚和共享,建立教育大數據分析模型,全面、精準地掌握學校和師生情況,探索基于大數據的用戶行為分析,為廣大師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1]。 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已成為當代社會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網絡教育教學平臺作為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載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在網絡教育教學平臺方面,朱冰潔等研究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及習慣,旨在培養多元化人才[2];段玲琍調研發現,教師和學生普遍認為網絡學習平臺與學習軟件只能作為教學輔助,在必須使用學習軟件時,軟件的便利性是師生接受度高的原因之一[3];彭卓基于互動分析視角,評價了網絡學習平臺的使用方法與效能[4];Fatima和Crawford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探索了學生使用網絡學習平臺過程中的自我激勵作用[5];王青基于UTAUT模型,探究了大學生對網絡學習平臺的使用意愿[6];萬苗苗以實證研究的方法,探究了社交網絡學習平臺用戶持續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7]。以上研究內容多集中在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實現教學融合、對網絡學習平臺的認知評價、用戶對網絡學習平臺的使用意愿等,從高校角度出發探究大學生對網絡學習平臺滿意度的研究較少。
本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視角,構建大學生對高校網絡學習平臺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模型,為今后持續推進高校現代化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問卷主要分為兩部分:被調查學生的基本信息及潛變量的測量題項,采用5級Likert表評分,分值越高表示贊同度越高。以T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調研對象進行問卷設計和發放。共回收30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95份,有效問卷率為98.3%。
期望是影響用戶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期望確認理論模型解釋了期望確認度正向影響用戶滿意度、滿意度正向影響持續使用意愿的路徑關系[8],該理論模型在網絡在線教育、社交網絡學習平臺等多個研究領域被廣泛應用。本研究中的期望確認指大學生使用高校網絡學習平臺前對該客戶端的期望與其感受到的實際效果間的一致程度。大學生使用網絡學習平臺前后期望滿意程度的差別越小,期望確認度越高。網絡學習平臺所提供的內容質量會對大學生提供幫助,從而提升其期望確認水平與對該網絡學習平臺的使用滿意度[9,10]。T高校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使用學習通這一網絡學習平臺,但當學生離校后普遍認為,學習通對他們自身而言沒有意義,很可能會卸載軟件不再使用,故本研究不涉及持續使用意愿這一因素。提出如下假設:
H1:網絡學習平臺提供的內容質量正向影響大學生的期望確認度。
H2:網絡學習平臺提供的內容質量正向影響大學生的使用滿意度。
H3:大學生對網絡學習平臺的期望確認度正向影響其使用滿意度。
H4:大學生對網絡學習平臺的期望確認度正向影響其感知有用性。
網絡學習平臺作為大數據時代的產物,在使用過程中需通過相應的終端技術產品實現學習、簽到、考試等內容。這些終端技術產品的使用繁瑣程度直接影響其使用者的滿意度。技術接受模型指出,用戶感知到產品的易用性與有用性,能決定其行為意向,感知易用性對感知有用性有直接影響[11]。Bhattacherjee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用戶在使用信息系統的過程中,感知有用性對滿意度與持續使用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12]。本研究中的感知有用性指大學生在使用學習通的過程中感受到其對自身的有用程度,感知易用性指大學生在使用學習通的過程中感受到使用的容易程度;據此提出如下假設:
H5:大學生對網絡學習平臺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其感知有用性。
H6:大學生對網絡學習平臺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其使用滿意度。
Venkatesh等整合了七種信息技術使用行為理論,提出了技術接受與利用整合理論(UTAUT),該理論模型已在移動端電子書、移動語言學習資料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證實[6,13];吳漢文基于期望確認模型及UTAUT模型,探究了影響用戶對MOOC學習的滿意度與持續使用意愿的因素[14];張軍翔等以技術接受與利用整合理論為切入點,在構建影響大學生在線學習行為理論模型時加入學習滿意度這一因素,探究大學生在線學習行為的相關影響因素,發現社會影響與便利條件對大學生的學習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15]??紤]到大學生使用網絡學習平臺的實際情況,本研究加入社會影響與便利條件這兩個因素,進一步探討影響大學生網絡學習平臺滿意度的因素。社會影響指大學生認為自己使用網絡學習平臺的重要程度,便利條件指大學生認為學校存在支持使用該網絡學習平臺的組織或基礎;據此提出如下假設:
H7:社會便利正向影響大學生使用網絡學習平臺的滿意度。
H8:便利條件正向影響大學生使用網絡學習平臺的滿意度。
基于以上理論假設,構建T高校大學生網絡學習平臺滿意度影響因素概念模型,網絡學習平臺以學習通為例。詳見圖1。

圖1 大學生對高校網絡學習平臺滿意度的概念模型Fig.1 Conceptual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college e-learning platform
采用Smart PLS 4.0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問卷的信度采用Cronbach’s α 系數法驗證,α系數值達到0.7以上時認為信度良好;問卷的效度采用因子載荷、組合信度(Composition Reliability)及AVE平均方差抽取量法驗證,因子載荷取值大于0.5、組合信度大于0.6、AVE平均方差抽取量大于0.5表示效度良好。區別效度用于檢驗模型內潛變量及其相關關系,要求對角線的AVE平方根值始終大于非對角線結構變量所對應的其他數值[16,17],經過檢驗,問卷信度效度良好,可以進行下一步分析,詳見表1、表2、表3。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Tab.1 Result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2 變量內部一致性信度檢驗結果Tab.2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of variables

表3 變量效度檢驗結果Tab.3 Results of variable validity
回歸模型的擬合度SRMR值要小于0.08,NFI值越接近1越好;研究模型中SRMR值為0.055,NFI值為0.828,適合度良好。采用Smart PLS 4.0軟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對提出的假設進行檢驗發現,8條假設中5條假設得到驗證,3條假設沒有得到原始數據的支持,詳見表4、圖2。

表4 假設檢驗結果Tab.4 Results of hypothesis test

圖2 模型結果Fig.2 Results of the model
由上述實驗結果可知,影響大學生對網絡學習平臺滿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期望確認度與感知有用性,二者對滿意度均有顯著正向影響。網絡學習平臺的內容質量通過影響大學生的期望確認度影響其滿意度,感知易用性通過影響感知有用性影響其滿意度。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學習平臺的過程中,感覺到該平臺不僅能達到完成作業、課堂簽到等目的,且平臺提供的學習內容有提升自身學習效率與效果的作用;大學生會認為使用網絡學習平臺物有所值,付出的時間成本、腦力成本等得到了有效回報,滿足了心理需求,使用滿意度就會得到提升。感知有用性對使用滿意度有正向顯著影響,產品的首要目的是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網絡學習平臺的實用性是維持高校大學生使用率的基礎;大學生在使用網學習絡平臺的過程中如果感受到使用容易、操作簡單靈活,其感知有用性也會增強。
內容質量、社會影響及便利條件對大學生使用網絡學習平臺的滿意度沒有顯著影響。高校授課節奏快,很多內容需要大學生課后自學,大學生認為使用網絡學習平臺可有效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提升學習效果,為自身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收益,與自身期望相符,才會使用該平臺,故內容質量對滿意度沒有直接顯著的影響。當前科技進步、網絡暢通,各種學習資源與學習平臺極易獲取,大學生有自身的獨特想法與內在要求,在使用網絡學習平臺的過程中更多關注平臺給自身帶來的收益,而非他人的推薦或獲取的難易程度,故社會影響與便利條件對其使用滿意度沒有直接顯著的影響。
基于以上分析,為提升高校大學生對網絡學習平臺的滿意度,網絡學習平臺的開發者可根據高校學生的課程學習特點,不斷豐富與之相對應的課程內容,通過增加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提升大學生對網絡學習平臺的期望值;網絡學習平臺作為一種技術平臺,應盡可能操作簡便,降低大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投入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