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紅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 德州 253000)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斷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提前規劃自己的就業目標,希望能夠在畢業后盡快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1]。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學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了解大學生的就業規劃現狀和影響因素已成為教育管理部門研究的熱點問題。
通過調查問卷方式設計就業規劃問卷,對大學生進行就業目標調查,收集他們的就業意愿、就業期望、就業策略、就業困惑等信息(以1~5個等級進行評估),從而分析大學生的就業規劃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大學生的個體情況賦予各指標相應的權重進行就業規劃得分評價。參考王庚等人的研究方法[2],對大學生的就業規劃與影響因素,包括家庭背景、實習經歷和職業規劃教育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影響就業規劃的因素。
本研究共發放30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75份,有效回收率為91.67%,調查對象中,男生151名(54.9%),女生124名(45.1%);調查對象所在專業涵蓋工科、文科、理科等多個領域。
就業意愿和就業期望是衡量大學生就業規劃現狀的重要內容,如表1所示,就業意愿和就業期望權重為0.3;就業策略和就業困惑對大學生的就業規劃也有一定的影響,影響權重為0.2,低于就業意愿和就業期望的權重。

表1 就業規劃變量權重比較Tab.1 Weight comparison of employment planning variables
從表1可以看出,就業意愿和就業期望的平均值>3分,即大部分同學對就業意愿和就業期望的重視程度較高,而就業策略和就業困惑的平均值<3分,即大部分同學對這兩方面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從圖1可以看出就業規劃近似正態分布,且平均值位于整個數據的中心位置。

圖1 就業規劃得分情況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employment planning score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的就業困惑得分越低,表明其困惑越多;得分越高,表明困惑越少[3],就業困惑的均值為2.99,說明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不強,缺乏對自己職業發展的規劃和思考;就業策略要求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為達到自身職業發展目標而制訂出具體的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包括參加各種競賽、實習等活動。但從就業規劃得分情況來看,大學畢業生普遍缺乏實踐經驗,與劉夢鑫的分析結果相同[4]。輕視對實踐經驗的積累,導致他們在就業市場上不具備競爭優勢。大學畢業生應該有積極、強烈的就業觀念,但就業意愿數據結果顯示,很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不正確,這與時偉的研究結果一致[5]。當前,一些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存在一定盲目性和浮躁性,認為只要能夠拿到學位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種觀念導致一些大學生缺乏對就業市場的認識,難以做出準確的職業規劃決策。
如表2所示,家庭背景變量的平均值為3.2,標準差為1.13,說明多數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屬于中等水平,分布較為集中;實習經歷變量的平均值為2.9,標準差為1.22,說明大部分大學生都沒有或很少有實習經歷;職業規劃教育變量的平均值為3.5,標準差為1.31,說明大多數大學生接受過一定程度的職業規劃教育。

表2 就業規劃的影響因素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mployment planning
根據表3結果顯示,家庭背景與就業規劃的相關系數為0.67,實習經歷與就業規劃的相關系數為0.56,職業規劃教育與就業規劃的相關系數為0.72。結果表明,家庭背景、實習經歷和職業規劃教育與就業規劃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關系,特別是職業規劃教育與就業規劃之間的相關性較大。

表3 Pearson相關性檢驗Tab.3 Pearson correlation test
表4結果顯示,以就業規劃為因變量,家庭背景、實習經歷和職業規劃教育為自變量,這三個自變量對就業規劃的影響十分顯著(F值為38.206,P<0.0001),調整后R方為0.493,說明這三個自變量可以解釋就業規劃變量49.4%的方差。
如表5所示,進一步分析每個自變量的影響程度發現職業規劃教育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β=0.55,P<0.001),實習經歷對就業規劃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β=0.19,P<0.05),而家庭背景對就業規劃的影響不顯著(β=0.08,P>0.05)。

表5 變量回歸結果Tab.5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variables
目前大學畢業生對就業規劃的重視程度不夠,其原因與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實習經歷和職業教育規劃有關。其中,實習經歷與就業規劃的相關性較弱,相關系數為0.56,家庭背景和職業規劃教育與就業規劃的相關性較強,相關系數分別為0.67和0.72。其中,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規劃的相關性最強,說明大學畢業生更重視職業規劃教育。在多元回歸模型中,實習經歷和職業規劃教育對于大學生的就業規劃有一定的影響,其中職業規劃教育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家庭背景對就業規劃的影響不顯著。因此,大學畢業生在制定自己的就業規劃時,在注重職業規劃教育的同時,不能忽略實習經歷的重要性。
針對問卷調查發現的問題,結合大學生的現實狀況,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對就業信息的傳遞。高校可從多種渠道獲取職業規劃信息和資源,包括職業發展路徑、行業趨勢、薪資待遇、職業技能等信息,使大學生通過甄別、選擇,做出明智的職業決策;高校要建立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平臺,發布市場最新的人才招聘信息和就業政策,幫助大學生及時獲取就業信息和資源。
2)鼓勵大學生進廠實習以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高校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實習和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競爭力,可以與企業、機構等建立實習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并為其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此外,高校應經常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實驗、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專業技能。
3)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培訓。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指導和培訓,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就業市場和行業發展趨勢,從而提高他們的職業競爭力。開設職業規劃指導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的特點、就業形勢和發展前景,以及如何進行職業規劃;提供職業指導服務,為學生提供就業咨詢、簡歷編寫、面試技巧等方面的幫助;建立校友網絡,讓校友和在校大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分享求職經驗和職業發展經驗,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職業發展路徑。
4)構建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高校應根據大學生的不同就業需求和特點,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和咨詢服務;組織各類就業技能和知識培訓,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積極宣傳政府的就業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使學生和用人單位詳細了解最新的就業政策;對已就業的畢業生進行隨訪,了解畢業生的工作情況和對現職業的滿意度,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