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亭亭,趙梓瑞,呂鑫鈺
(天津天獅學院,天津 301700)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是身體沒有疾病、精神及社會適應處于完好的狀態,強調健康不僅包括健康的體魄,也包括健康的心理及精神狀態。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是學生成材的基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其能否成材的基礎[1-2]。部分高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情況[3-5],家庭關系、考試、就業、考研、社交、學習、生活環境等是導致其焦慮的主要原因[6-9]。近年來,高校醫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現象比較常見,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了醫學生工作后的精神狀態,關注其心理健康狀況應成為高校的重點工作之一。
本研究以某校醫學院學生為調研對象,研究其焦慮現狀及其產生焦慮情緒的原因,為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及科學職業規劃提供數據與理論參考。
一般情況調查表。通過問卷星自編問卷,收集調研對象的性別、專業、年級等基本信息。
傳染病相關知識認知情況表。該量表包括傳染病的基本知識及防控措施。共10題,單選題選對得10分,選錯得0分,總分值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對傳染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越高(≤70分為低認知,>70分為高認知)。
焦慮自評量表(SAS)。主要評定依據為項目定義的評估測試者的癥狀出現頻度,分為4級,有15個正向評分,5個反向評分,20個得分相加得到粗分,乘以系數1.25后取整數部分為標準分。量表以50分為分界值,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醫學生職業規劃現狀調查表。自編問卷收集調研對象的職業規劃情況,包括考研、就業去向,專業認同度等信息。

通過問卷星發放問卷,回收問卷931份,剔除作答時間過短問卷,有效問卷共計926份,有效回收率為99.46%。計數資料采用頻率及占比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及標準差描述。
由傳染病相關知識認知情況表的調研結果可知,調研對象的平均得分為(74.3±17.12)分,表明醫學生對傳染病的認知水平較高。最高分為100分,有112人,最低分為10分,有3人,從總體成績看,及格率為86.73%。由圖1可知,≤70分的學生有462人,占49.9%,>70分的學生有464人,占50.1%。

圖1 醫學生傳染病認知水平Fig.1 Cognitive leve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medical students
本次調研中,有焦慮情緒的學生為90人,占9.72%,其中輕度焦慮學生68名,中度焦慮學生18名,重度焦慮學生4名。焦慮學生中,男生20名,女生70名,男生的焦慮比例為9.30%,女生的焦慮比例為9.85%,二者焦慮比相當,見圖2、表1。

表1 醫學生焦慮水平影響因素Tab.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n=926)

圖2 醫學生焦慮情況Fig.2 Anxiety of medical students
926名被調研對象的總體焦慮評分為(37.14±9.19)分,較中國人常模人群焦慮評分(33.80±5.90)高,這與女生基數較大及女生情緒波動較大有關。有焦慮情緒的學生在家庭關系、線上教學、專業認同感、就業信心等方面均不容樂觀。
性別、年級、專業、對傳染病的認知度等是可能影響醫學生焦慮水平的因素。由表1可知,從年級上看,大四醫學生的焦慮水平最高。從專業上看,醫學技術類專業學生的焦慮水平最高。從對傳染病的認知情況上看,高認知組焦慮水平低于低認知組。這三組數據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根據醫學生職業規劃現狀調查表的調研結果,69.8%的醫學生認為就業形勢會變好,想扎實學好理論知識,珍惜臨床實習機會,以增強臨床技能,這表明大部分醫學生就業信心足,能立足自身情況為以后的就業打下基礎。調研數據顯示,畢業后想從事與本專業相關職業的與選擇考研的醫學生排在前兩位。從往年就業數據看,大部分醫學生從事了與醫學相關的工作,這與醫學專業的專業性較高及近幾年就業形勢較好有關。大部分醫學生想進一步提升學歷,但從往年數據看,考研成功率較低,醫學生應提前做好充足準備。
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態度上,70.7%的醫學生表示愿意做好投身相關工作的準備,體現出醫學生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積極心態。有172名調研對象利用課余時間參加過志愿者工作,且在參加志愿工作后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
從性別上看,男生焦慮比例為9.3%,焦慮水平為(36.75±8.83)分;女生焦慮比例為9.84%,焦慮水平為(37.26±9.29)分。但二者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蔡文婷等人調研發現,醫學院校本科生具有較高的社交焦慮水平,且焦慮水平在性別方面具有差異,這主要與研究對象的專業、年級、人才培養模式等因素有關,且女生具有情緒波動大、對內外環境較敏感等特點,導致女生焦慮水平較男生焦慮水平高[10]。
從年級上看,大四醫學生的焦慮水平最高,這與其臨近畢業及就業壓力大、情感波動、考研備考等因素有關。陳建云等的研究表明,應屆畢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其在人際關系、抑郁、焦慮、軀體化等方面的差異均有顯著性,女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高于男生[11]。
從專業上看,醫學技術類專業學生的焦慮水平最高,這可能與線上教學、專業暫未分流等因素有關。焦慮水平較高的還有護理學專業醫學生,這可能與近年來對醫護人員的要求更加嚴格有關。康復治療類專業醫學生的焦慮程度較其他專業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從傳染病認知水平上看,認知水平越低焦慮水平越高,加強學生的醫學基礎知識儲備可有效減輕其焦慮情緒。有焦慮情緒的學生在家庭關系、線上教學、專業認同度、就業信心等方面較悲觀。
醫學生的心理健康關乎未來醫務工作者的精神面貌。為讓醫學生健康地成長,學校、社會、家庭要為其提供三位一體的就業與心理支持,制定適合醫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心理干預措施,將大學生思政教育作為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途徑之一,促進其全面健康地發展。可線上線下相結合,提供優質的就業培訓和心理指導服務,幫助學生度過情緒低谷期,順利完成學業并適應就業后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