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皓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丘陵占國土面積2/3以上,山地園林源遠流長。第一本園林藝術專著《園冶》中對山地高低錯落、起伏變化的地形特征進行了詳細描述,提出了“因地制宜”的造園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1]。現代山地園林的諸多研究也都強調保護原有地貌,尊重和發揮地形特色,涉及空間、視景、道路、建筑、植物、文化、生態、雨洪等多個方面[2~9],但大多側重山體景區的宏觀規劃布局,或是針對小尺度景點的具體設計手法,對具有一定規模、功能密集、空間緊湊的主題園建設研究較少。
山地花園屬于花卉主題園的一種,有明確的植物展示要求和主題游覽需求,在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前提下,需要更多地討論如何設計自然,利用復雜多變的地形進行生境重構和景觀設計。本文圍繞山地地形特點,運用低影響開發的理念,結合廣州花園鑼鼓坑片區工程實踐進行分析研究,梳理總結山地花園規劃設計的“理景”策略,并借此為山地主題園的開發建設提供設計參考。
山地園林一般指基址具備山地特征或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對功能布置、景觀布局及空間形態起到控制作用的園林。地形是山地造園最突出的特征和影響要素,其深刻影響著山地園林各組成要素,為山地造園帶來了有別于平地造園的特點與挑戰:1)垂直面景觀資源豐富,結合不同山位進行建設,生態及空間結構立體多層。2)高差變化大,匯流迅速,易造成水土流失,上游儲水困難,下游雨洪壓力大;徑流匯集形成多種特色水景,構筑起山水特色風貌基底。3)地形分割帶來豐富的小氣候環境及相對獨立的多個景觀空間。4)生態環境脆弱,宜建地少且分散,場地、建筑、設施等需結合地形布置。
“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一詞最早出現于1977年美國佛蒙特州的一個土地使用規劃報告中,提出用“自然的設計方法”,通過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場地開發前雨水自然積蓄、滲透、蒸發的水文平衡;其后倡導以區域自然水文系統為依托,在源頭采用小型、分散的措施來控制暴雨徑流及水體污染[10]。這一理念引入我國后,很快在海綿城市建設實踐中擴展為包括源頭削減、中端傳輸控制和末端調蓄回用的全過程雨水管控措施[11]。隨著應用和研究領域不斷拓展,LID逐漸回歸最初“自然的設計方法”,強調以對自然最低沖擊即最小影響的方式,引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12],在廣義上成為城市與自然相互促進、和諧相處的開發理念。
LID的技術手段具有以下特征:1)基于原有自然水文環境的宏觀分析與系統規劃。設計對象不止包括各類設施及人工環境,還包括場地地形、原有水系、土壤結構、植被群落以及下墊面布局等的整體優化,以形成更穩定、更安全的生態基底環境。2)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雨水管控。3)規模小、分散化的微工程技術。4)功能設施與景觀高度融合。這些技術特征恰好契合了山地造園的特點和雨水管控需求。但目前關于LID的大多數研究局限在雨水管控方面,對LID理念和技術在山地造園中的綜合應用還處在初期探索階段。
理景的重點在于“理”,即充分利用現有景觀資源和地形條件,梳理山水邏輯,整理景觀空間,“造內”與“就外”系統整合,構建合理的生態景觀體系。
現在一般認為,花園是集植物、地形與水系、建筑、小品等要素于一體,以可持續、多層次、種類豐富的植物景觀為主導,兼具觀賞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的主題園。相較于一般山地公園,山地花園的功能更復雜、空間更緊湊、游覽更集中,其理景對原有自然環境的改造力度也更大,且既要提供更豐富的游賞體驗和旅游服務,也要保持山地原有自然水文系統特性不變,減少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沖擊。因此,更需要系統討論如何運用LID理論及技術,在保護與充分利用山地地形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山地花園的規劃建設。
LID理論的出發點是維持原有穩定的自然存續狀態,設計結合自然,而不是人工取代自然。山地花園的總體布局應順應自然,保護和突顯原有山地風貌特征,結合山體形態、不同山位的地形特點和視景來合理安排各景點、活動空間及功能設施,避免大規模改造原有地形地勢。因而相地選址是山地花園規劃設計最重要的環節。選址契合功能及景觀要求,其空間塑造已借自然環境基本完成,剩下的只是去蕪存菁、趨利避害,使得最合適的空間形態在原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呈現出來。結合不同山位和形態,山地可分為山脊、山坡、山谷、山麓、臺地5種基本地形,它們具備不同的空間屬性及視景特性,聯系緊密,彼此融合,為景點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基底條件(表1)。布局時還應重點考慮坡度、坡位、坡形和坡向的影響:坡度制約功能布置;坡位和坡形決定景觀空間特性;坡向對于植物生長和視線組織等有著較大的作用。同時還應針對地質災害風險點進行系統梳理,確定相應的人工干預措施及結合景觀的處理策略。

表1 基本地形特性
首先是基于LID技術構建片區自然水文全過程的規劃模型,做好場地內雨水的時空管控,并考慮參與周邊雨洪調節的需求。受地形影響,山地雨水在重力作用下呈現顯著的徑流動態運動,土壤入滲滯后,地表匯流迅速,因此需從開端、中段到末端合理布置各類LID設施,全過程、全覆蓋、分散多元地管理地表徑流(圖1)。地面管理系統以提高滯留,促進滲透,分級調蓄,凈化回用為主,通過微地形改造和植物設計,盡量增加雨水在坡地的下滲、滯留;利用山谷地形合理組織地表徑流,形成溪澗、幽潭、濕地、湖面、瀑布等多種形態的水景組合,地表徑流管理與景觀營造相輔相成。雨水的地下管理系統主要是渠箱系統及各級消能池,保障超過調蓄能力的山洪及時、安全地外排。

圖1 開發前后地表徑流分析示意圖
一方面是實體空間的整合組織,包括具體景點強調內部景觀空間與外部山水環境的充分融合、一體設計,也包括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游線組織起“點—線—面—體”密切交織的立體景觀序列。另一方面是視景空間的整合組織。山地視線相對于平地有更多轉換。登高遠眺,視野開闊平遠,可將周邊景觀乃至城市遠景“借”入園中;曲徑通幽,則能讓游客的視域聚焦當前,沉浸在小環境營造的景觀氛圍中。利用地形帶來的視點、視角、視野多變性,充分考慮不同視距、視角下的景觀呈現,并在顯與隱中形成豐富的景觀節奏,實現小尺度花園景觀、中尺度山水景觀和大尺度城市景觀的疊加與整合。
廣州白云山是中心城區最重要的一處山岳型風景名勝區,全境約21 km2,以“山瞰城景、城觀山色”為顯著特點。2017年,為落實“老城市新活力”發展舉措、加強花城品牌建設,廣州市政府在白云山南麓規劃建設一座廣州花園,以自然山水環境為依托,展示本土及世界花卉精品,豐富城區生態休閑游憩體驗。鑼鼓坑片區是其核心區之一,定位為生態花谷,打造生境式主題花園集錦園。
項目三面環山,為層巒懷抱的南向縱深幽谷,地形保持完好,生態基底較完整。中心谷地開闊、縱深較長,谷底平地綿延約400 m,從海拔40 m左右逐級下跌至33 m,形成“杉林濕地—大山塘(鏡湖)—小山塘—自然溪流”的跌級匯水水系,承擔調蓄雨水和行洪功能,最終匯入麓湖。四周有5條主要匯水山谷,如五指伸入山體。項目基址山坡、溪谷、平地、水面兼具,周邊山體高程變化大,復雜多變的自然地形帶來多個相對獨立的小環境,規模多為1~3 hm2。項目設計范圍23 hm2,實際可建設面積約18.4 hm2(其中水體約2 hm2),需容納8個主題風格各異的花園景區和集散廣場、售票大廳、游客中心、溫室等服務設施(圖2)。

圖2 鑼鼓坑片區現狀分析示意圖
基于主題花卉的生長習性,結合地形條件合理選址,確定每個花園的展示方式和典型生境構成,并注意生境之間的空間過渡和轉換。中心谷地按兩級高差分為南北兩段。南段與云山南路相接,主要提供集散服務和進行對外形象展示,建為入口花園。北段是全區的景觀樞紐,濕地花園和鏡湖花園形成相對開闊的中心水景,主園路及主要服務設施環繞布置,形成公共游憩帶。周邊山體的5處山凹建為5個主題花園,花園以藏為主,圍繞水景中心向心布局,保留完整的山林背景。為增加空中視點,在西側山體60 m高程處設計架空棧道,既是特色游線,也是山水中最突出的景觀標識物,與白云山南門的白色傘形構筑物群遙相呼應,并可遠眺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天際線(表2)。

表2 主題花園
設計采用了多種手段增加雨水在坡地的下滲和滯留,包括微地形改造,設置生態截洪溝和植物滯留帶,采用高分子酯類材料改良土壤等。建設后項目的綜合徑流系數比原來還略有降低。利用山谷地形匯集地表徑流,北山及蒲谷分流雨水整合入中心水系,東、西山體各構建一條匯水水系,結合花園建設形成形態豐富的水景系統。
中心水系貫穿始終,從北端利用蒲谷分洪道出口落差形成的水簾洞天起,經蘭花溪澗、杉林濕地、鏡湖、疊瀑、水花園、竹溪至主入口廣場的噴泉水池,接外部水系,最終匯入麓湖,形成縱深約700 m、形態豐富多變、空間開合自如的水景中軸。東、西支線為季節性溪澗,雨季水量充沛、旱季干涸,呈現更自然野趣的景觀風貌(表3,圖3~4)。

圖3 鑼鼓坑片區水景結構示意圖

圖4 鑼鼓坑片區海綿系統布局示意圖

表3 水系景觀
從天然山谷到立體花園,設計核心是利用地形的空間特性,隨形就勢塑造花園生境及游賞空間。同時利用山地視點、視角及視野的多變性,實現花園景觀、山水景觀乃至城市景觀的疊加與融合。在此選取具有典型性的2個主題花園及木棉道進行分析總結。
4.4.1 強化原地形特征的雨林花園
該山谷狹長幽深,長約190 m,寬60 m,東西向落差約13 m。設計進一步強化幽谷景觀特征,將園路與水系平行布置,將谷地分為3條不同高程的景觀帶,縮減空間寬度,收束視線,利用深溝和高差變化形成一連串相對封閉的小空間,一步一景,曲徑通幽,拉長山谷的縱深感。雨林生境以遮天蔽日、層次豐富的群落景觀和高濕度環境為基本特征,設計選取了熱帶雨林的6種典型特征,即板根現象、絞殺現象、附生現象、老莖生花、葉尖滴水、獨木成林,在場景中進行高度概括地再現。采用“高大喬木—喬木—灌木—地被”等至少4層以上的復合群落營造蔭蔽的雨林溪谷基調,樹冠濃密,即使從上空橫跨的木棉道也只能看到成片林海。入口設置一段板根嵌道,下挖山坡形成兩側高 2~3 m擋土墻的嵌道,立面通過塑石、塑根和種植榕樹Ficus microcarpa的氣根交錯突出板根現象。原有匯水深溝被改造為流水森林和迷霧溪谷2處景點,流水森林水系呈網狀,溪流縱橫形成漫灘綠島,重點展示珍稀鄉土樹種如見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迷霧溪谷利用霧噴營造高濕度環境,還原葉尖滴水景觀,上層延用氣根樹種突出獨木成林現象,中層突出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景觀,下層展示耐陰耐濕、形態花色豐富的地被植物,如秋海棠科、苦苣苔科、爵床科植物等,營造嶺南特有的觀葉植物花境。游線或繞行于榕樹氣根間,或穿行于桫欏葉片下,或踏溪溯源,或臨空觀霧。人工雨強化了林中光線形態,不時可見彩虹奇觀(圖5~6)。

圖5 雨林花園特色生境布局示意圖

圖6 雨林花園
4.4.2 細化原地形空間的盛宴花園
該谷地較寬但縱深較淺,上部為坡度18%左右的坡地,下部為兩級較緩的臺地,臺地坡度約4%,向著中心谷地展開,整體呈現緩坡臺地的空間特征。設計重新劃分了谷地空間,形成中心開闊的草坪花坡和近人尺度的多級臺地式花園。中心草坪空間簡潔,可供游客進入,提供公共休憩空間,還可臨時布展,增加活動場地。臺地花園尺度宜人,既是游園登山步道,也是一連串精致小花園。香料小徑、茄果花境、多肉花境、花饌餐桌、蔬菜花坡、蛋糕花園等展示豐富多彩的可食用植物和新優蔬菜佳果。臺地與山體的高差通過藝術曲面擋墻解決,且形成隨主園路蜿蜒起伏的“餐桌”展臺,放置各種食器形態的種植器皿,呼應“盛宴主題”。無處不在的白色藝術曲面擋墻又以現代、抽象的山水藝術形象統一場地的景觀風格,配合白色鏤空的蕉葉廊,以及隨處點綴的趣味雕塑、綠雕、花藝等藝術小品,形成風格統一而不重復的觀賞體驗(圖7)。

圖7 盛宴花園空間設計效果圖
4.4.3 內外高低視景融合的木棉道
西山山腰高程約60 m處設置了架空棧道——木棉道,不僅為本片區提供空中視角,融合山、園、城三重觀景空間,還是連通鑼鼓坑與云臺花園、麓湖的空中連廊,并銜接云道,納入城市特色步道體系。本次實施長度約1 000 m,全程為無障礙設計,通過2處螺旋組合和1處九曲花階與中心谷主園路銜接。沿途設有木棉亭、木棉莢、紅花白棉亭等停留觀景節點。木棉亭是全園最大的觀景平臺,也是園區最突出的景觀標識物,既可俯瞰整個生態花谷,還可遠眺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建筑群(圖8)。

圖8 木棉道
本文以大型的山地花園設計實踐鑼鼓坑片區建設工程為例,主要討論了山地花園規劃建設中理景策略的應用:在宏觀層面,做好山水生態環境維育、各景點相地選址及視景軸線組織;在中觀層面,從園林布局、空間塑造、視線引導、游線設計等方面入手,強調立體布局,園景與山景疊加融合;在微觀層面,因勢利導、順應地形造園,多種空間塑造手法靈活應用、合理組合,創造更加豐富的游覽體驗。
在建設用地日益緊張的今天,山地也越來越多地承載著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功能需求。如何在保持原有山地生態格局的同時,容納更多的休閑服務功能和鮮明的主題景觀創作,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設計實踐探索。
注:圖7為設計資料,其他圖片由作者自繪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