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慧 馬 超(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學,合肥 230061)
在社會競爭大環境下,校園內的競爭也不斷加劇。加上進入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在人際比較和社會期待下,更容易感受到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巨大差異。“內卷”一詞在校園中流行,實際上是學生在高強度競爭下對無處釋放的壓力的排解。過高的壓力,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人際交往,還會導致學生產生抑郁、焦慮等情緒。因此,學校有必要開設壓力調節心理課程,幫助學生積極應對壓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當前,很多學校都開設了心理課,因為班級人數眾多,教師很難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加上部分學生性格內向害羞、不擅長表達等,活動較難深入地開展,心理課堂效率不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形式上不斷創新,探索教學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實踐證明,敘事繪畫療法融合了敘事療法與藝術治療,不僅能提高心理課程的趣味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還能有效打破學生的心理防御機制,讓學生真實、自由地在課堂上表達和探索自我。
敘事繪畫療法(Narrative Drawing Intervention,NDI)是將敘事療法和藝術治療有機融合的一套中國本土心理療法[1]。敘事繪畫療法的應用廣泛,可用于個體的心理創傷治療、情緒輔導、自我探索,家庭及婚姻輔導,以及針對不同年齡層及不同需要的治療小組。敘事繪畫療法的核心精神,就是通過繪畫與敘事,讓潛意識“意識化”,再把人和問題分開,讓困擾個體的問題得以外化,繼而發掘個體的內在力量和外部資源,促進問題解決,并強化個體的抗逆力。個體的自我療愈能力一旦被發掘,便可以成為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進而走出困境[2-3]。
敘事繪畫療法契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畫是一個人內心的投射,心理教師在舒適、輕松、安全的氛圍中運用敘事繪畫療法,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心理防御,幫助學生厘清當下的狀態和感受,將潛意識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呈現出來,在敘事中逐漸解構并重構個人的經歷,從而更深入、安全地去進行自我覺察和探索。
下面以“你好,‘鴨梨君’”一課為例,詳細闡述敘事繪畫療法在心理課堂上的應用策略。
在課堂開始,教師通過視頻導入,引出“內卷”下的壓力,引起學生的共鳴,推出本節課的主人公——學生們熟悉的“鴨梨君”。接著,教師通過掌聲測量,讓學生認識到“鴨梨君”常伴我們每個人身邊,如考試太頻繁、作業太多、學習計劃總是完成不了、同學之間的比較等。在暖身活動后,課堂環節進入到敘事繪畫階段,教師在PPT 上呈現指導語,引導學生借助繪畫的方式畫出“我與‘鴨梨君’的故事”,把“鴨梨君”具體化,以旁觀者的視角看待“我”和“鴨梨君”的關系。
教師指導語:你的“鴨梨君”長什么樣?面對“鴨梨君”,你的反應是什么樣的?請用一幅畫畫出“我與‘鴨梨君’的故事”,可以是現實的、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在日常生活中,當學生被壓力包圍時,感覺自己不能很好地應付當前的任務時,會產生挫敗感,把問題和自己關聯起來,將問題內化,自我評價低,認為自己就是問題,自己很沒用、很糟糕[2-3]。
敘事療法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我們不等同于問題,我們是解決問題的人。”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問題和自我之間建立合適的關系。在這節課上,教師運用敘事療法中“外化”的技術去提問,引導學生拉開自己與壓力的距離,并在小組內討論分享,之后每組選出一位代表上臺分享。
問題1:請問你的作品叫什么名字?它描述了一個什么樣的場景?
問題2:“鴨梨君”一般在什么時候出現?
問題3:“鴨梨君”對你的影響有哪些?
問題4:你希望和“鴨梨君”的關系是怎樣的?
小組敘事分享結束后,教師邀請每組代表在全班分享。下面是部分學生的分享片段。

圖1 學生作品:《我裂開了》
生:我給我的作品取名為“我裂開了”。我的“鴨梨君”長得和圖中的DNA 解旋酶一樣,我就是這個DNA 雙鏈。“鴨梨君”讓我感覺很難受,我裂開了,不知所措。(全班學生笑)
師:簡簡單單的幾筆很形象地表達了壓力給你帶來的不舒服的感覺。那你的“鴨梨君”一般會在什么時候出現?對你的影響有哪些?
生:它一般在我考試很希望能考好的時候,還有發現同學成績進步,我很努力卻退步了的時候出現。“鴨梨君”讓我感到壓力很大、很煩,讓我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師:在進行社會比較時,“鴨梨君”很容易出現。那它出現以后,你感到不舒服,會做些什么?
生:很多時候,因為“鴨梨君”的不斷督促,我會在這種緊張的感覺中去行動。有的時候事情過了以后,發現自己做得比原本想象的要更好。如果沒有“鴨梨君”的督促,我也許不會去做更多的嘗試。
師:“鴨梨君”的適度催促,幫助你成為了一個更好的自己。如果用0~10 分去衡量你與“鴨梨君”的關系和距離,你希望是多少分?
生:6~7 分吧,“鴨梨君”不能太大、太近,要保持適度的大小和合適的距離。
師:如果可以,你想對作品中的自己和“鴨梨君”分別說些什么?
生:我想對自己說:壓力有時候會讓我很難受,但是也能讓我變得更好;如果壓力太大,就休息一下,別對自己太苛刻,它的本意不是如此。對“鴨梨君”,我想說:謝謝你的陪伴和督促,幫我變得更好,但是你也不要太大了,不然我很難受。
師:嗯,讓“鴨梨君”不要太大,誰是可以掌控它的人呢?
生:我自己。
師:嗯,壓力是陪伴者,它的本意是讓我們變得更好,所以接納它、善待它,我們才是自己生活的掌控者。謝謝你的真誠分享,讓我們對“鴨梨君”有了新的認識。
教師通過問題外化的對話,引導學生拉開自己與壓力的距離,看到自己不是問題,學習用外化的視角去看待壓力,審視自己與壓力的關系及壓力對自己的影響。
敘事療法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每個人的成長都不容易,要面對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們能堅持走到今天,一定是有一些資源和力量在支撐我們[4]。這些資源和力量就藏在我們的問題故事背后。所以,教師充滿好奇的提問和回應過程,是引導學生挖掘問題背后的力量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成為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和自己人生故事主編的過程。
在作品的續寫與修改環節,學生用新的視角去看待原先困擾自己的問題,用新的故事為問題提供解決方法,將重寫的故事延伸到未來,讓個體實現從低能量到高能量的轉變,實現從無力感到掌控感的提升。
例如,上文在“鴨梨君”的重壓下“裂開了”的學生,在作品的后面,為故事的發展添加了新的可能。圖2 中,裂開了的DNA 雙鏈經過復制,變成了兩條DNA 鏈條,意味著在“鴨梨君”的作用下,“我”進步了、成長了。該生還給DNA 解旋酶畫上了可愛的笑臉。在教師的引導提問“這些轉變你是怎么辦到的”下,學生對該過程的能量來源做了注釋:父母的支持、老師的鼓勵、自己的努力、好朋友的一路同行……由此在重寫故事的過程中,學生把問題背后的資源和力量挖掘了出來。

圖2 學生作品:《我裂開了》續寫
在運用敘事繪畫療法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通過繪畫將學生的潛意識“意識化”,接著,在帶著好奇的問話與回應里,通過外化、解構、重寫等技巧,幫助學生用期待的故事去替換被壓制的問題故事,重構積極故事,喚起學生主動改變的內在力量。
教師要營造安全、開放的心理課氛圍,在課程開始前,明確心理課堂的要求,制定課堂規則,使學生做到積極參與、真誠分享、認真聆聽。要提前把敘事繪畫療法的規則講解清楚,同時給學生充分的準備和分享時間。
對于不愿意分享的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感受,通過鼓勵、肯定做積極的引導,引導學生自由創作、積極分享;強調不對作品的美丑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就是最好的作品。適當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做一定的自我暴露,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創作過程中的感悟。總而言之,教師要帶著學生進入“場”,師生在安全、開放的“場”中進行互動。
課堂上,教師要貼著學生的感受,對學生的個人故事要抱有好奇的態度,繼而運用心理咨詢中的尊重、傾聽、共情、積極關注等技巧,對學生故事背后的力量做正面強化。教師要巧妙運用敘事療法中的外化、解構、重寫等技巧,引導學生把問題和人分開,喚起學生生命中積極的力量,以增加其改變的內在能量。教師也可以根據主題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從中引導學生尋找新的意義與方向,讓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成長過程和社會支持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