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翠 朱偉偉
基于園所當下園本研訓中存在的問題,我園在深入解讀“融創式”研訓內涵的基礎上,提出“融創式”研訓“三融”策略(融合成長需求、融匯成長動能、融通成長通道),打破壁壘,聚焦問題,搭建支架,進而以融促生,以合創生,形成一個共享經驗、挖掘潛能的學習共同體和實踐探究場,最大限度地喚醒與激發每位教師的成長動能,使園本研訓活動呈現出和諧相處、雙向聯動、融會貫通的態勢,進而實現教師群體生命的蓬勃向上與聯動共生。
園所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園本研訓工作的開展,隨著骨干教師的不斷流失,新教師的不斷加入,教師群體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園所園本研訓工作存在著不少問題。
研訓是提升教師教學智慧的主要途徑。然而,在日常研訓活動中,骨干教師無疑是“中心人物”,在討論中往往是“骨干教師說、年輕教師聽”,導致整個研訓活動中年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年輕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得不到充分的討論和分析,年輕教師的工作熱情難以被激發,使園本研訓流于形式。
每學期,幼兒園研訓負責人制定研訓計劃與相應的研訓主題,但是內容不夠聚焦,主題不夠鮮明。
雖然每次研訓前,主持人會提前告知研訓主題與內容,但因為事先未確立完整的研訓方案,研訓的目的不夠明確,導致研訓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不夠明確,常常浮于表面。因此,教師參與研訓的積極性不高。
研訓時習慣在一個固定場所,以圍坐的形式針對某一個話題開展直奔主題式的集中研訓。這些形式的開展往往只是考慮研訓活動的組織,容易忽視較為開放的空間創設與研訓的趣味性,因此,往往會因為內容過多、形式較為單一、趣味性缺乏等原因,讓研訓氛圍有些嚴肅。
“融創式”研訓,強調以教師發展為核心,即根據教師的實際需求,打破年齡、級部與班級壁壘,挖掘每一位教師的優勢,形成不同的研訓小組,煥發每一位教師的生命力。
1.因人而異,“三式”小組的架構
根據教師在觀念、個性、經驗背景及發展需求等方面的特點,我園通過自主申報、教師推薦等形式,自下而上構建三種不同形式的研究群體,即鄰近式、平行式和引領式。全體教師形成了6 個研訓小組,即課程實踐、新教師、讀書沙龍、園所大教研、環境創設、級部研訓小組,形成由園長、業務園長、教研組長、年級組長、教師共同參與的梯隊架構,以月與周相結合的形式定期開展活動,依需推動所有教師的發展。其中,課程實踐研訓小組、環境創設研訓小組為平行式,這個群體中有著相同專業經驗、文化背景的教師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特別適合平等對話的群體。園所大教研與新教師研訓小組為引領,以業務園長、教研組長為核心人物,采用問題清單、案例闡述等方法開展,由于組織者在教育理念、經驗與教育策略等方面較為成熟,能起到較突出的引領作用。讀書沙龍小組與級部研訓小組具有鄰近式特點,在這個群體中,由于教師個體間的專業經驗存在著差異,而這些差異是相鄰的、接近的、易模仿的,學習的坡度比較小,容易產生共鳴。
2.因其固然,“放射性”梯隊的建構
根據教師的工作表現與年限,調整梯隊人員,形成以園長為首,業務園長、骨干教師為主,全體教師在內的“放射性”梯隊結對網絡,從而給骨干壓擔子,給年輕教師提供更多學習平臺,扎實推進“骨干拔尖、入門補洼、保教融合”的培養思路落實。
3.因地制宜,“四有”角色的設定
“融合式”研訓重視每位教師的思考。因此,我園打破以往只有主持人與參與者兩種角色設定的研訓壁壘,增加了“觀察者、主發言者、輔發言者、助力者”四種角色,讓每位教師在研訓過程中都能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從而積極投入教研活動。這些研訓小組、梯隊的架構與角色的設定,打破了骨干教師“一言堂”、年輕教師被動參與的壁壘,充分調動了年輕教師的參與熱情,讓每位教師都能成為研訓活動中的主發言者。
“融創式”研訓,聚焦教師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即以教師為研究主體,融匯各類問題,激發教師的生長力。
1.因研所需,“三真”問題的搜集
一是通過問題征集了解教師在一日生活中所存在的真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匯總、篩選與分類,針對分類的問題各研訓小組擬定學期研訓計劃,讓每個問題都能得到解決。二是重視隨機教研,在持續推進中解決教師的“真”問題。每日走進各班通過觀察、聆聽等形式了解教師的“真”困惑,通過現場交流指導或是抓拍日常生活中各班好的做法,以點帶面,解決教師的問題。三是重視研訓過程中生成的“真”問題,用問題激起教師的再思考。在“如何做好觀察分析”這一主題研訓中,教師結合視頻分析幼兒跳躍水平。主持人及時追問:“基于什么證據證明幼兒跳躍水平?”教師紛紛從幼兒動作的嫻熟性、表情及本年齡段幼兒跳躍達到的高度等方面進行表述。
2.因應之策,參與式研訓方案的制定
我園把握園本研訓的主題方向,學期初明確常規教研與主題教研的內容,在聚焦教師問題的基礎上,從研訓主題、研訓目標、研訓流程方面擬定每一次研訓方案。鼓勵每位參與者根據方案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閱讀與收集相應的資料,激發教師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推動研訓的深入開展。在“如何做好家園溝通”這一主題研訓中,教師根據研訓方案,閱讀家園溝通方面的文章,做好相關的摘抄與感悟實錄,研訓時,每人進行3 分鐘左右的泛閱讀內容分享。
1.因勢利導,“三環三有”研訓流程的架構
在實踐探索操作的過程中,我園形成了“三環三有”融合式研訓操作流程。一是確立有價值的主題,有方案。結合市區及園所學期工作計劃及教師的問題,明確研訓的主題。從資料的收集、故事的分享、PPT 的設計、小組商討的話題等方面細化研訓方案,確定活動組織的重點環節、問題呈現與問題深入的形式。二是創設有參與的過程,有體驗。過程組織,做好“四個一”,即一個分享、一個感悟、一組問題、一段對話。三是形成有價值的反思,有成效。每一次研訓活動后,組織者都會及時進行反思與分析,例如,研訓活動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對教研有促進作用,教師的參與率達到多少,參與的教師是否有所收獲,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等。
2.因時制宜,“線上線下”研訓形式的融合
一是線上構建聚焦課程、資源、觀察、評價與卷入式閱讀為縱軸線,以節氣、節日、各類計劃等課程資源調取為橫軸線的學習場域。教師根據自身需求從資源平臺中調取相應的資源,通過自選與預約等形式進行研訓。二是線下構建以園所、級部、班級為縱軸線,以課程實踐、環境創設研訓等項目小組為橫軸線的研訓場域,打破以往只在室內做研訓的形式,將集中研訓的場地延展到室外、延展到幼兒的活動場地、延展到戶外的小花園、延展到社區附近的一里地等,并依據研訓主題進行游戲化設計。
3.因機而變,“多元研訓”形式轉換的探索
一是研訓主題的多元化選擇。園所在關注主題研訓內容的同時,依據園所教師發展的現狀及區域研訓的現狀,靈活調整常規的研訓內容。例如,通過問卷星的形式調查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得票率最高的則為教研的主題,并由該教師主持教研;園所還會定期進行主題課程實施匯報、進行資源挖掘內容交流,等等;從而讓教研變得靈活。二是研訓場所的靈活調整。我園打破以往只在室內做研訓的形式,將集中研訓的場地延伸到室外、延展到幼兒的活動場地、延展到戶外的小花園、延展到社區附近的一里地,讓教師的身心得到舒展,讓研訓的氛圍變得輕松。三是研訓形式的多元相融。每一次研訓活動,組織者都會依據研訓主題所呈現的問題進行不同形式的設計。例如,組織者通過“拼貼樹葉”的形式讓教師感受大自然蘊含的教育價值及觀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通過“視頻加實錄加解說”的形式讓教師深入解讀兒童行為背后隱含的教育價值,等等。
“融創式”研訓突顯了教師在園本研訓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研訓過程更加開放,更接地氣,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那種自上而下,一言堂的研訓現象,教師的交流能力、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引領能力、課程實施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內驅力”逐漸增強,責任意識也逐漸提升,展現了教師團隊發展的“新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