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和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精髓,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體現了音樂教育“民族性”的重要地位。民族樂器作為我國歷史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對小學民族樂器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與分析,提出小學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策略,試圖引進音樂項目化教學模式以改善小學民族樂器教學的現狀,旨在為小學民族樂器教學提供新的思路,為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貢獻力量。
【關鍵詞】小學;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094—03
小學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是指將音樂項目化教學模式引入到民族樂器教學中,充分發揮項目化教學的優勢,使學生在民族樂器項目中進行持續而深入的探索,全面了解民族樂器的相關知識,提高演奏技能,理解民族文化內涵。此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激發學生音樂興趣、加強合作意識、提高溝通能力、激發創造力等目標。
一、小學民族樂器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對民族樂器教學不夠重視
有調查研究指出,目前我國引入民族樂器教學實踐的小學不是很多,很大一部分學校不重視民族樂器教學。
首先,從認知角度分析,長期以來很多人對民族樂器有著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學生家長免不了也是這樣的想法,民族樂器并不是第一選擇。而學校也或多或少會受到這些影響。因此,在教學設施方面,許多學校沒有引進足夠的民族樂器作為教學用具,關于民族樂器的教學仍停留在看圖片、看視頻、聽音頻階段。教學設備不足,不利于民族樂器教學的長遠發展。
其次,從民族樂器本身分析,許多民族樂器或是不易攜帶、或是價格昂貴、或是難以演奏,各種因素導致學校望而卻步。
(二)單一教學模式難以提高學生對民族樂器的學習興趣
由于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國內大部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式單一,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老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的方式學唱簡單歌曲,音樂課堂氛圍也比較拘謹。講授式的教學方法,重視“教”,忽視學生的“學”,忽視學生的興趣和學生的主體性,長此以往易逐漸削弱學生的音樂興趣。盡管有些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師生互動等方式試圖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但盲目地播放視頻、音頻,師生間形式化的互動并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實際教學效果,民族樂器教學仍停留在表面。另外,由于音樂教師對民族樂器的重視程度普遍偏低,或是對民族樂器的認知不全面、有偏差,導致在課堂上沒有向學生傳達和強調民族樂器的價值,學生對民族樂器的地位和學習民族樂器的意義沒有正確的認識,更缺少“親身體驗”“學習演奏”這種實際操作的機會和體驗,這些都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民族樂器的熱情和興致。
二、小學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策略
(一)基于現實生活情境設計驅動性問題,激發學生興趣
音樂驅動性問題的設計遵循著真實性原則,真實性體現在設計的問題或是現實生活中正存在的且待解決的問題,或是模仿現實情境的虛擬問題。教師通過拋出一個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音樂現象或問題以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驅動項目的進行。引導學生探索民族樂器獨具特色的魅力和音樂文化,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興趣。學生在項目活動中逐步了解民族樂器的種類、發聲原理、音色特點,賞析常見民族樂器代表名曲,體驗樂器演奏等。通過深入地學習,整體掌握民族樂器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學生親身體會如何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二)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以學生為主體”是音樂項目化教學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強調以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認知過程為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指導者。教學的重點由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為學生創設合作交流的空間,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全程參與討論,在確定項目主題、招募組員、團隊內分配任務、成果展示等各個環節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見,鼓勵并指導學生將心中所想轉變為現實,帶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的很多想法是需要教師肯定的,也是值得教師支持和信任的,因為學生生來就有無限的潛能和不竭的創造力,需要教師在“賞識”中不斷去挖掘。因此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的能力,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成為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和根本。
(三)重視團隊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團隊協作是指每個人都有思想和行動上的參與,每個團隊成員都付出努力,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以完成共同的目標。小學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中,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特長選擇并擔任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完成相應的任務。如“如何向外國友人展示中國民族樂器的獨特魅力”這一項目,負責策劃一場班級民族樂器音樂會的團隊中,具有組織能力和良好溝通能力的學生擔任“導演”的角色負責整場音樂會的排練、擅長演講的同學負責音樂會主持環節、有民族樂器特長的學生負責音樂會的表演環節等。每個人都有明確的任務為共同的大目標而努力。當團隊在合作過程中遇到分歧或意見不一致時,是對學生決策能力和溝通能力的一種考驗,有利于培養學生傾聽他人的好習慣,學生們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在討論和辯論中產生新的火花,促進發散性思維發展。
(四)注重公開成果展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最終是要形成公開的項目成果的,成果包括個人成果和團隊成果,以保證既關注個體又關注團體的學習成果和質量。有學者將項目化學習成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制作表現類成果,如表演、手工制作等需要學生“做出來”的產品;另一類是強調“說和寫”的解釋說明類成果,如口頭報告、書面說明、海報、演講等。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的最終成果展示讓學生的民族樂器學習變得可見。從教學評價的角度來看,項目成果的展示還為學生的音樂學習質量評價提供部分依據和作證。分享展示個人和團隊的項目成果,具有儀式感,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任務挑戰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學生之間對成果進行交流和評價,既可以欣賞和學習他人的優點,同時又能反思自己在此項目中的不足,為下一次的項目活動積累經驗,促進知識的遷移。
(五)全程覆蓋評價,促進學生反思和進步
全程覆蓋評價是指既評價項目實踐的過程,又評價項目的成果,對學生學習實踐的整個過程進行評價,以引發更深層次的學習和理解。它評價考查的范圍更廣,評分者和評價分數不唯一,是具有多樣性的。教師通過制定合適的評價量規作為評價工具,突出關鍵的評價維度,使學生了解好的表現和好的成果應該具有什么特點,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比如讓學生按照民族樂器項目的實際進行情況,客觀地給自己或者同伴在各個維度上打分,其中“我和我的組員一起探討并制定出了策劃方案;我能運用多種方式從不同渠道查找信息;我選擇圖片時仔細考慮了色彩搭配;我選擇民族樂器音頻、視頻和表演曲目時仔細考慮了樂器的特點、音樂的風格和難易程度”等等,學生在對照打分中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評估能力,同時又進一步促使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合作與創造。
三、小學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的實踐要求
雖然將小學民族樂器進行項目化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對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培養學生掌握21世紀人才必備的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項目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民族樂器教學領域中的實踐寥寥無幾,將其落實到實際教學中還面臨著許多挑戰。
(一)對音樂教師素養要求很高
小學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對音樂教師素養要求很高。教師不僅要掌握民族樂器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演奏技能,還要擁有項目化教學相關知識,掌握項目設計的能力。很多教師在接受教育時僅接觸過一兩種樂器進行較為系統的學習,其中還可能包含了西洋樂器,甚至都是西洋樂器。盡管有些教師掌握幾種民族樂器,但是與我國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樂器相比,仍是冰山一角。所謂隔行如隔山,教師在進行民族樂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因遇到不熟悉的民族樂器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音樂項目化教學能力方面,由于項目設計比傳統的教學設計更綜合,教師在設計項目時,需要明確教學中涉及的核心知識和本質問題是什么、怎樣將本質問題轉化成驅動性問題、學生實踐中包含了哪類高階認知策略、學習成果如何公開,如何讓設計覆蓋全程的評價等等。新的教學模式意味著轉換教學觀念,更新教育知識,轉變教學方法。許多教師沒有深入了解項目化教學模式。因此,系統學習音樂項目化教學的專業知識,再借助科研手段動腦子、想辦法,踏踏實實地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去,這也是實踐小學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的挑戰。
(二)需要校領導和一線教師的理解和支持
校長對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起著決定性作用,校長的認知水平、思想觀念和管理方式等都直接關系到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程度。一般一個完整的項目不是一節課就能完成的,通常需要幾周或是更長的時間,目的是讓學生在持續的學習中不斷探索、改進、逐步完成項目。而現實是,學校的音樂課課時是有限的,每所學校都有著自己的課程安排。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不影響不耽誤學校教學進度的前提下實踐小學民族樂器項目呢?答案是讓校長和一線教師充分理解和接受項目化教學的益處,才可能讓有興趣的教師去嘗試、實踐,在小步嘗試中不斷摸索,積累經驗,然后融入到小學民族樂器教學當中,逐步運用到整個音樂學科,進而運用至其他學科或跨學科。在項目化教學典型案例和示范學校較少,項目化教學經驗又有限的情況下,讓小學校長充分理解項目化教學的益處,并愿意在本學校中進行嘗試,進而支持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的探索,這是進行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實踐面臨的挑戰。
“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毙W民族樂器的教學對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加強文化自信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我國有關音樂項目化教學的研究正處于初步實踐探索階段,決定了在小學進行民族樂器項目化教學實踐的道路將是漫長而又艱辛的。不過有句俗話說的好:“越是困難的事,做起來越有價值”。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培養他們21世紀人才必備的能力,更為了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學者、學校和教師還需共同努力,學者深入研究;學校引進民族樂器教學資源,提高對民族樂器教學的重視;教師創新教學手段,從小步嘗試開始,“從淺開始,由淺入深”,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進步,共同為提升小學民族樂器的教學成效而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文新.初中音樂項目化學習的課程實踐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0.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吳麗娟.以項目化學習推動小學生音樂素養落地[J].教學與管理,2021(23).
[4]郭蘭蘭,謝晨露.項目化學習如何賦能中小學音樂教學變革[J].藝術教育,2021(4).
[5]王婷婷.民族器樂教學在當代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冢汉D蠋煼洞髮W,2018.
[6]楊澤凡.民族樂器進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研究——以古箏為例[J].智力,2020(33).
作者簡介:薛夢緣(1997—),女,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在讀,渤海大學,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