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禹

誰都逃脫不了萬物生長的規律和宿命,衰老,是我們雖然忌諱但也必須直面的問題。到了晚年,也難免會習慣性的依賴他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保障。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老齡化狀況不斷加重,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60 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64 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7%。社會老齡化不斷加重,我們就必須要面對一個社會問題,那就是養老。
早在十年前,社科院專家估計,我國獨生子女的總量已經達到1.45 億。家庭結構的單一,意味著功能的脆弱,這些獨生子女要背負經濟供給、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三座大山。
更凸顯困難的是,中國現有5000 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他們所涉及的家庭照護者有上億人,而這個群體正在持續擴大。
“養兒防老”的觀念不適用了。單純依靠家庭的力量,已經很難解決老年人養老的問題。
說到老年養老護理,大家多半想到的是專業的護理人員對老年人進行照顧,或是在養老院進行養老。
但養老行業專業人才缺失也是現實,所以養老輔具作為滿足老年人護理需求、提升生活品質的工具逐漸受到關注,走入大眾視野。
如果我們現在走進養老機構就會發現,養老輔具從最初的“輪椅”“拐杖”,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如“助行車”“電動床”“爬樓機”“移位機”,養老輔具市場規模也達到了“萬億”級別,極大地推動了國內“銀發經濟”的發展前景。
不斷增長的老年群體,給康復輔具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保健康復委員會總干事歐陽青提到:“老年人輔具需求的比例為30%~50%。”
在歐美發達國家,老年人使用輔具很普遍,醫生經常會開出“拐杖”的處方。在美國,不少老年人購物、社交時,會開著電動代步車或電動輪椅;日本甚至把老年人洗澡椅納入醫保報銷范疇。
由此可見,養老輔具非常有前景。而養老輔具的優點也很突出。在現代居家養老護理服務工作中,對于重度失能老年人來說,主要的工作就是“進、出、洗”,這是老年人護理的基本技能,居家適老輔具在居家老年人護理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延緩衰老,提高自主生活能力,適老輔具可提高老人日常生活的穩定性與安全性,達到保護身體,維護安全,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
老年人由于器官的退行性改變使聽力、視力、語言、智力、吞咽、活動等方面的能力逐漸減弱,以致出現功能障礙,逐漸演變到輕度能、重度失能。為此,需要及早為老年人提供相應的居家適老輔具來補償或代償功能障礙,延緩失能程度。
老年人使用輔具,可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從而減少了因為意外傷害進出醫院的次數和醫療支出的費用。
居家適老輔具,就是能夠改善和方便生活的輔具;像拐杖、輪椅、助行車、擴視器、助聽器等,還有生活自助具,如:穿襪器、系扣器、臥床用的喝水杯、助力筷子、吸盤碗、洗澡椅等這些都可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
老年人的生活因為適老輔具的使用而更加多姿多彩,他們不再因為身體功能的限制造成機能的減退。
當老年人有獨立完成生活起居能力的時候,照顧者才有較高的意愿與之同住。這對于老年人的生活安全及心理需求,可以有較大的滿足。
由于使用輔具可以達成生活獨立自主,照顧人員的負擔會相應減輕很多。
也就是在這個大環境下,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與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合作,共同進行了養老輔助器具及適老化產品的質量評價和消費監督項目。該項目主要評估了移位機、電動輪椅、爬樓機、助行車、移動馬桶、洗澡椅等養老輔具產品。
但結果顯示,我國的養老輔具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潛力雖然巨大,但產品種類相對有限,同質化競爭嚴重,相關標準、技術和硬性檢測規定也不完善,導致相關產品質量不佳、價格過高、功能不實用等問題屢見不鮮。養老輔具產品在實現真正的“適老化”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比如說有些產品功能不實用,可替代性強。為了提高價格,一些養老輔具會添加一些老年人用不到的花哨功能,如影音娛樂、藍牙功能,這些功能按鈕還會出現在主操控區,復雜的界面設計不僅影響產品的正常操作,還可能導致使用上的安全隱患。有些產品設計簡單,甚至沒有附帶相應的使用說明書,消費者只能通過購物網站的商品詳情頁來了解產品使用方法,而有些產品的使用說明中并未注明或強調使用禁忌和適用人群的身體情況,如果消費者操作錯誤,很容易造成二次損傷。
對此,中消協表示,養老輔具和相關適老產品的設計應注重安全、性能優良、操作方便和經濟實惠。產業內需要進一步樹立品牌優勢,打造精品化的產品系列,推動養老輔具和適老化產品的精細化創新;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制造材料、工藝水平和裝備水平;解決過去產品形式單一、科技含量低、品質差、效果差等問題。在滿足老年人認知和操作能力的基礎上,增加產品的中性化和時代感元素。
在“老齡化”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也更加多維、多向、多樣,消費者在選購相關的養老輔具產品時,應該要觸及老年人的真正所需,多多與老年人溝通交流,在講求產品高效、實用的同時,秉承人文情懷為其打造更為舒適、方便、充滿關懷的生活環境,從而高品質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與此同時,業內還需要進一步推進養老輔具、適老化產品的精細化創新,在制造材料、工藝水平、裝備水平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解決以往產品形式單一、科技含量低、品質低、效果差等問題。應使產品符合老年人認知和操作能力的同時,增加產品的中性化和時代感元素,助力老年人以更開放的心態融入日常生活。
我國現有的養老模式主要還是以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為主。從養老輔具的來看,當下的養老“格局”已經不再局限于照顧,而是要激發出老年人本身的活力。
時代發展至今,大眾生活方式上每天都在發生變化,養老同樣如此。在新潮養老觀念的影響下,很多老年人都開創了不少新潮的養老方式。

在國外,夫妻倆一起開露營車、房車旅游,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養老方式。在國內,也有不少老年人加入開房車旅游的隊伍。他們有的是租車,有的是把小面包車改裝成“房車”。
不管是哪種車,都阻擋不了他們旅游的快樂。
一邊旅行一邊露營,將以前想去的地方全部去個遍。去看高大巍峨的雪山,去看靈動秀美的湖泊,去體驗少數民族的異域風情,去看看曾經上山下鄉的地方,一路上,車就是家。
累了躺在柔軟的床上看看電視,欣賞外面的碧海藍天,餓了給自己做一頓簡便可口的晚餐,還可以來一個淋浴沖去一整天的疲勞,頗有樂趣。
旅居養老如果覺得開車旅游費用高,不安全?那就試試旅居養老吧!和老伴、好友們挑一座風景美、氣候宜人的城市停下來,不用趕時間,看看風景、嘗嘗美食,半個月或者一個月的時間,還能結交到許多的好朋友。當代空巢留守老年人與日俱增,多年甚至十幾年兩個老人對影向坐,面面相覷。如果許多老年人結伴一起坐車、一塊住宿、一同爬山、同桌吃飯,那一定是一翻笑語連連、其樂融融的景象。
孩子們在外地求學或者忙于工作,偌大的房子只剩下孤零零的兩個老年人寂寞相依,不如和志趣相投的老友們,開啟抱團同居生活。
早晨一起鍛煉、吃飯;上午一起看書、聊天;中午一起吃飯、看電視;下午一起打麻將、喝茶;晚上一起吃飯,夜里各回各家睡覺。
老了,能跟有共同記憶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時間,不做任何事情,本身就很快樂,很有意義。

退休后,避開擁擠,遠離喧囂,從城市搬到農村,呼吸新鮮的空氣。種一塊地、養一只狗、住一所屋,這里池塘清澈、花香滿院。這也是一種新潮的養老模式——回歸田園生活。
可以房前種花,屋后種菜,可以養雞鴨鵝貓狗,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什么都是新鮮的,換一種生活方式,享受勞作的樂趣,老年生活也就變得多姿多彩了。誰說老了就要在家好好待著,逃離城市,回歸田園,改裝房子,那些年輕人熱衷的樂趣,老年人也可以通通玩個遍。
對于熱愛工作的人而言,年齡只是一個數字。雖然到了退休的歲數,但頭腦依然清晰,雙手靈活,那就返聘去工作,繼續發揮自己的余熱。
人老了,并不是沒有價值,只要你愿意,仍然可以活躍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為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不能去旅游,不能去鄉下,在城市里過一種慢生活,也能有滋有味,精彩無限。
以前總是忙著工作,沒有時間陪老伴。如今剛好有時間,可以和老伴去公園散步,去菜市場挑菜,去商場逛街;變著花樣給家人做一日三餐,研究營養食譜;在家上上網,看看劇,在微信上和老朋友聊天侃大山,學習一些養生知識,給自己做身體管理。
大部分朋友可能經濟條件不是那么優越,還需要幫兒女照顧孫子。這也沒關系,既然不能做一個有錢的老年人,那就做一個有趣的老年人吧!
研究表明:培養一種興趣愛好,能促進大腦運轉,延緩智力衰退,增強人際交往,提升幸福感。
和老友相約喝茶下棋,看書作詩,修身養性;和閨蜜約著一起去學習舞蹈、瑜伽,既能鍛煉身體,還能豐富生活。人各有各的愛好,只要是自己喜歡,且無傷大雅,就好好去研究發展。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日子越過越有味,人也越活越年輕。
人口日趨老齡化,正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特征。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緊迫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要完善制度、改進工作,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生老病死是不能逃離的圈,要做到不以年老為借口,在有限的時間里,好好的活出自己、活出精彩,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