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仁(北京市和平里醫院針灸科)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需要常年用藥,不僅給國家和患者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對肝腎功能也造成了影響,中醫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防治過程中,中醫藥一直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歷代醫家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有效的保健方法,對高血壓有很好的防治療效。
當前,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高血壓就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高血壓病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激發性高血壓,臨床上多見的原發性的高血壓是以動脈壓升高,尤其是舒張壓持續升高為特點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中醫雖無高血壓病一詞,但對于高血壓病的認識和治療卻散見于諸多文獻中。中醫認為,血壓高就是血脈出了問題。而,氣和脈是同源而異名——血壓的形成,始于宗氣“以貫血脈”,終于脈道“壅遏營氣”。中醫上所說的宗氣,是營氣和衛氣合在一起的稱謂,“出于肺,積于氣海,行于氣脈之中”,因為是人體后天之氣運動輸布的開始,所以叫做宗氣。脈又是什么呢?《靈樞》里說:“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因此,不管什么因素導致氣壅遏,其最終的結果都會讓血壓升高。
在中醫上,高血壓屬于眩暈和肝陽的范疇。我國中醫名典《內經》中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上虛則眩”的記載。又如金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頭眩》篇中指出:“無痰不作”;明·張景岳在《景岳全書·眩運》中強調:“無虛不作眩”“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明·虞摶則提出了“血瘀致眩”的論點。
中醫還認為肝陽上亢,會導致血壓升高。簡單來說,就是肝陰不足,導致體內陽氣上逆,肝陽趁機上行襲擊頭部,就可能會導致血壓高。
可見形成本病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但其根本為氣血陰陽失調。
中醫在高血壓的預防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應用價值。主要包括中藥調理、飲食調理、情緒調理和運動鍛煉等。
有些中藥有預防高血壓的功效。中草藥中所含的成分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能起到促進血脂代謝,抗氧化等作用。相比于西藥,中藥的副作用相對較小,可以長期服用和維持治療。
常見的中藥包括黃芪、夏枯草、黃連、葛根等。其中,黃芪中含有伽馬氨基丁酸以及黃芪甲苷,具有雙向調節血壓的作用;夏枯草對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縮有對抗作用,可以舒張血管產生顯著持久的降壓作用;黃連里面含有小檗堿,能夠擴張周圍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對于,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有良好的效果;葛根能夠顯著降低血酸素B2的濃度,對于高血壓的療效也是非常好的。
飲食不節,或者暴飲暴食,或者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飽則氣滿,甘令中滿。《素問》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還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意思是說,五味之食物入胃,本來是用來養人,給人體提供營養的,但如果貪食不加節制,或長期偏食,也會導致血壓升高,只是其中的一個結果而已。
高血壓肝腎陰虛,心血不足,可損及陽。因此高血壓所涉及的臟腑主要為肝、腎、脾、心,食用歸經為上述四個臟器的食物,對于降壓更有效果。同時,由于食物其性味的不同,表現的升降沉浮、歸經和功效也不同。中醫的食療強調“辨體施膳”,根據人體體質的不同,采用“熱則寒之,寒則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食療原則調理高血壓。
中醫認為情緒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情緒調節也是中醫預防高血壓的重要方面。從精神上調養,要淡泊靜養,思緒平靜,心氣和暢,情志愉悅,力戒躁狂激動和“七情”過當。
勞逸失度,或長期加班熬夜,勞力勞神,或久坐不動、安逸少動,都是高血壓的病因。《素問》中說:“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內經》里有“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的說法,說的都是勞逸要有度,過勞會升高血壓;過于安逸不動,也會升高血壓。不管是氣耗還是氣結,最終東湖導致氣機壅滯不行,進而使血壓升高。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氣血循環,增強體質和免疫力,有助于預防和控制高血壓。
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氣功等都是中國傳統的養生運動,屬于中、小強度的有氧運動,且是全身肌肉均參加的有規律的運動。其動作緩慢柔和,姿勢放松,用意念指導動作,思想集中,動中求靜,精神愉悅,有助于降低血壓。
此外,中醫還注重“因人施治”“因病施治”的治療方法。中醫強調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在預防高血壓時,中醫醫生通過“望聞問切”明確患者的體質特點和病情,綜合運用多種治療手段,如針灸、推拿等,以及配合合理的飲食和生活方式調整,以達到綜合調理身體的效果。
中醫鼓勵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定期鍛煉、適度休息、保持情緒穩定、合理飲食等,以保持身體的整體健康狀態。通過中醫的中藥調理、飲食調理、情緒調節、生活起居和運動鍛煉等綜合手段,可以有效預防高血壓的發生和控制高血壓的發展,但是需要大家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