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銳(樂山市中醫醫院)

經過相關專家的分析和統計,心血管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且其流行趨勢非常嚴重,這一點已引起了醫學界的高度關注。隨著心血管病患者的增多,應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法,深入、準確地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年齡因素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的動態平衡會出現改變,器官功能會慢慢衰退。在進行心血管疾病防治時,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身體特征、行動能力、生活方式等因素,明晰每個因素對心血管病造成的影響,為心血管病的預防提供助力和幫助。
生命活動合理的運動可以讓人體的功能保持在一個比較好的狀態,缺乏鍛煉會導致人的氣血循環變慢,或者是精氣神降低,身體處于一種相對脆弱的狀態,容易生病。并且人的精神活動狀況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
時令因素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狀態會隨著空氣濕度、溫度等的變化而變化,人體的健康狀況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冬天過冷,如果不能及時保暖,就會導致身體的動態平衡被打破,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在寒冷季節,心血管疾病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在冬季節和秋季要注意做好預防措施。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較高。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來說,應控制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在7%以下,并且要避免出現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劇烈變化。因此,推薦對肥胖、高血脂、吸煙等高危因素進行積極的控制。
高血壓高血壓是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風險因子。因此,低鈉飲食、充足的鉀攝入、鍛煉是非藥物治療的主要措施,還應積極減肥、戒煙、限酒。
增強公眾意識社會各相關單位應與醫院共同參與防治心血管病的宣傳,舉辦健康教育講座,向大眾介紹有關該病的防治知識和急救方法,讓大眾從保護自己做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促進應用風險評價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對心血管病患者的年齡、飲食、心理活動等進行預測,以提高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減少高危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發率。
飲食的適當調整在飲食上,要注重營養均衡,避免其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防止暴飲暴食,同時要糾正其在飲食上的錯誤觀念,避免挑食,以免引起水、電解質失衡的情況。
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首先要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在平時堅持,鍛煉、逐步、量力、持之以恒,早上運動不要太劇烈,要逐步喚醒身體和大腦,讓身體的各個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慢慢升高,注意勞逸結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精神狀態會對心血管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能大喜大悲,也不能有太多的情緒波動,防止因心臟痙攣引起心肌缺血。總之,對于心血管病患者,要做好心理調節,克服焦慮、壓抑等不良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