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勇 季磊君( 上海市虹口區精神衛生中心;2 虹口區涼城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睡眠占據了人類約1/3 的時間,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重要保障,睡眠質或量上出現的輕微改變都有可能嚴重影響健康。目前睡眠紊亂在普通人群中十分常見,睡眠障礙是一大類精神疾患,起病于兒童青少年期的睡眠障礙有夜驚、夢魘、睡行癥、發作性睡病等。這些疾病在幼年時期發生多是良性的,大多數不需要藥物治療,故人們常常不認為它們是疾病,也往往不會去醫院就診。而對于睡行癥,也就是俗稱的“夢游”,人們同樣有這樣的認知。事實上,“夢游”真的不是疾病嗎?真的都不需要治療嗎?答案是否定的。
人們俗稱的夢游,目前醫學上稱之為“睡行癥”,也稱“夢游癥”,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已被明確認定為一種疾病。
睡行癥的主要表現是患者從深睡中突然起床,部分患者僅表現為迷迷糊糊地坐起來,做一些刻板、無目的動作,如做手勢、捏弄被子、穿衣服等,有些患者表現為下床行走,甚至開門走到室外,同時還做一些比較復雜的活動,甚至能避開前方的障礙物,能開關門、吃東西、倒水、打掃衛生等,但比較少見。睡行癥發作時患者常表情茫然,雙目向前凝視,其他人試圖加以干涉或同其交談,則相對無反應,并且難以被喚醒,發作常歷時數分鐘到幾十分鐘,事后能自行上床入睡,或被人領回床上后再度入睡,清醒后或次日通常對發作經過無法回憶,一般對日間生活及社會功能無明顯的影響。
睡眠被定義為覺醒水平的暫時下降,是可逆性生理現象,睡眠是大腦本身為了使精神疲勞獲得復原而進行的主動休息。正常人的睡眠分為兩個階段:快速眼動(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NREM 睡眠分為四期:Ⅰ、Ⅱ期(淺睡眠,中睡眠)、Ⅲ、Ⅳ期(深睡眠,也稱慢波睡眠),它們的睡眠深度依次加深。
整夜睡眠,由最初的NREM 睡眠開始,約持續70~100 分鐘后進入REM 睡眠。其后在每90~120 分鐘的NREM 睡眠后出現一次REM 睡眠,持續約10~30 分鐘。NREM 睡眠與REM 睡眠兩者交替出現,這樣的睡眠周期一般每夜約重復3~5 個周期。REM 睡眠占全夜睡眠的20%,隨著接近天亮次日覺醒時刻而有逐漸延長傾向。
睡行癥起始于夜間睡眠前1/3 階段中的深睡眠期,而且多在入睡后的2~3 個小時內出現。它是一種覺醒異常,常常發生在NREM 睡眠中的慢波睡眠期(Ⅲ、Ⅳ期),現在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NREM異態睡眠。
研究人員發現,兒童發生夢游的情況比成人更常見,多與其大腦功能尚未發育健全有關。大約14.0%的兒童有過至少一次睡行癥發作,發病高峰年齡為10 歲,成人患病率為2.5%~4.0%。睡行癥的患病率沒有性別差異,但睡眠相關有害行為常出現在男性患者中。目前認為睡行癥與遺傳、神經發育、心理社會等因素有關。有研究顯示80%的患者中父母一方或雙方有睡行癥史。有研究顯示睡行癥是由于神經發育不成熟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能逐漸自愈。而家庭氛圍不和諧、學習壓力大、情緒緊張、焦慮等是誘發睡行癥的危險因素。此外,相關危險因素還包括使用某些藥物(如碳酸鋰、奧氮平、安非他酮、唑吡坦和抗膽堿類藥物等)、白天過度勞累、連續幾日睡眠不足、發熱、睡眠相關呼吸事件、應激及創傷等。
對于睡行癥發作次數不多者,一般不需要治療,僅在發作時注意防范意外事故的發生,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發作可減少或痊愈,大多數在15 歲前后自行消失。而發作頻繁的兒童及成年人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注意完善多導睡眠腦電圖、甲狀腺激素監測、腦電圖、頭顱影像學及心理測試等檢查。特別是成人患者更需要進一步完善檢查以明確病因,以便正確規范處置。睡行癥的診斷需要根據反復發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等癥狀表現,也要排出相關器質性疾病(如癲癇等)的可能,方可確定診斷。
一般患者在夢游過程中的大多數行為是無害的,但也有少數患者會發生危險行為,以往也發生過患者在夢游過程中傷人傷己的情況。故而如果發現有夢游行為,考慮有睡行癥,就需要對患者和家屬及時進行疾病知識健康宣教,盡量減少誘發因素,特別是進行睡眠衛生教育,避免睡眠剝奪。需加強防護,注意清除環境中的危險品,避免發生意外傷害。比如關好門窗、把鑰匙放在患者拿不到的地方等。幫助患者在睡眠之前將注意力集中到輕松愉快與舒適的意境中來可減少睡行癥的發生頻率。發作頻繁者或存在睡眠相關傷害行為的患者可考慮藥物治療。
此外,對于在夜間發現出現睡行癥發作表現的患者,應該注意在發作過程中不要試圖叫醒患者,確需喚醒患者時需要做好防范,避免患者喚醒過程后因產生恐懼情緒,出現攻擊行為。發作期間應注意引導患者回到床上睡覺,第二天也不要告訴患者,更不要嘲笑或責備患者,避免加重患者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