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張金利(江陰市中醫院)

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老年人出現一系列的生理及代謝改變,因此對家庭腸內營養的需求越來越多。
首先,要對患者及其家庭做好前期的人文關懷,了解患者及家屬的意愿,是否愿意進行家庭腸內營養,同時也要看患者的家庭內是否具備實施腸內營養的條件。如果患者和家屬有意向在家接受營養治療,就需要積極和醫生進行溝通,確定家庭中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可以進行家庭腸內營養。
其次,一般情況下患者需要先在醫院內進行3~7 天的腸內營養支持,讓身體可以適應全量的腸內營養,在進行營養液灌輸時,患者家屬需要在醫院進行培訓學習,對過程中不了解的問題及時提問,醫生會根據問題進行專業培訓和講解,包括如何對管道進行護理,如何調配營養制劑等常見的問題,同時醫生也會教會患者和家屬如何記錄患者的基本情況。
腸內營養支持的主要途徑包括了鼻胃管、鼻腸管、經鼻腸胃造口管以及手術腸胃造口管。護理工作的重點在于保證管道始終保持在正確的位置上,同時也要保障管道的通暢。一般情況下,每過4~6 小時,都需要使用生理鹽水或者溫開水對管道進行一次沖洗,如果使用了含有纖維素的黏稠營養液,則更需要做好管道的沖洗工作。對于導管的固定,需要將其固定在患者的皮膚或者衣服上。對于使用造口管的患者來說,做好傷口周圍的護理工作也非常重要,要對管口充分進行消毒,保持清潔,每天使用碘伏擦拭傷口分泌物。
對于意識障礙和吞咽障礙的患者,管飼可以分次進行;對于腸道功能有著嚴重障礙的患者來說,輸注的速度也需要嚴格進行控制。如果家庭有條件,最好選擇腸內營養泵循環滴注,這樣能有效避免患者出現不耐受以及腹痛腹脹的情況。在管飼的過程中要避免營養液受到污染,也要控制好營養液的溫度,避免過冷或者過熱,一般溫度控制在37℃左右即可。
在給藥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使用喂養管,因為一些藥物需要通過消化道進入到胃部消化,如果需要使用管道,則需要調整藥物的劑量或者更換藥物類型。一些藥物還可能會與營養液產生相互作用,使得營養液出現沉淀。因此如果需要通過管道給藥,一定要和醫生做好溝通,醫生同意再進行給藥,給藥之前也需要沖洗管道,避免出現堵管。
在營養支持實施的前3 天或者胰島素劑量有變化的時候應該每天監測血糖,直至指標穩定。定期監測血清電解質、白蛋白、肝腎功能等實驗室指標以及體重變化,合并有腎功能異常的患者需要觀察是否出現腹水等影響體重變化的情況,由醫生判斷營養是否足夠。
以上就是家庭腸內營養需要注意的事項,患者及家屬可以根據自己家庭的情況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