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杰 陳偉成 謝嘉寧 蘇志錕 范冰豐 肖鵬
摘? 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高質量培養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課題。該文分析地方高校學術碩士研究生教育現實困境?;贏GIL理論和不唯論文視域,從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導師遴選、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等維度,提出地方高校構建學術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方法。最后介紹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光學工程學術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成功案例,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借鑒。
關鍵詞: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光學工程;AGIL理論;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6-0035-04
Abstract: High-quality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non-only pap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ual dilemmas of the academic master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It further propose a method to build the cultivating models of the academic master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tutor selection,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system, etc.based on the AGIL theory and the view of "non-only papers". Finall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training case of the academic master majored in optical engineering in Fo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other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ptical engineering; AGIL theory; cultivation mode
21世紀以來,隨著新材料、云網絡、大數據和超計算等技術突破性發展,全球迎來了以類腦科學、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各發達國家相繼做出戰略布局,如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日本工業制造自動化,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略。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推進制造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研究表明,碩士研究生教育對提高國家創新能力有顯著的正向作用[1]。因此,我國研究生教育要加快改革教育模式,高質量培養高層次人才。地方高校學術碩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生力軍,其培養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礎與關鍵。因此,地方高校要與時俱進,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加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近年來,我國地方高校對學術研究生教育進行了一些有益改革與探索[2-5],但培養模式仍失配于科技發展,科教融合若即若離,導師作用發揮不夠,培養質量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等部門頒發了《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聯合科技部又印發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要求各高校要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建立不唯論文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本文在不唯論文背景下,基于美國帕森斯AGIL(Adaption,Goal attainment,Integration,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適應、目標達成、整合、潛在模式維持)理論[6],從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導師遴選、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等維度,創新學術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并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光學工程專業改革實踐三年中,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借鑒。
一? 地方高校學術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 重科研輕教學評價機制制約了科教深入融合
科教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世界一流大學核心理念,正如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所說:“科研與教學的結合是大學至高無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則”[7]。然而,由于科研項目、論文、專利和獎項等指標易量化、易評比,而人才培養的課堂質量、教法優劣、畢業生質量等指標難以量化和比較等原因,我國在人才招聘、職稱評審、崗位晉升等評價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現象。教師為了晉職、上崗,愿意在課題申報、專利申請、論文撰寫和科學研究等科研顯性工作中投入更多時間精力,而在課程開發、教學資源建設、備課輔導等教學隱性工作中投入較少,導致教學和科研難以有效融合,不利于研究生協同培養。
(二)? 學科壁壘妨礙了交叉課程體系構建
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孕育的新經濟和新產業具有跨界融合和學科交叉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學科的發展也正邁入一個新的階段,通過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所衍生的新方向、新增長點對傳統學科的正向推進作用正逐步顯現??萍籍a品的學科歸屬越來越難以界定,如探月工程、載人航天、超級計算、高速列車和無人駕駛等高新裝備融合了新材料、信息技術和光機電等多種學科。這對學術研究生的多樣性和知識的復合性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研究生具有解決復雜問題和應對未來的能力。然而,我國學術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往往囿于單一學科,知識面較窄,教學內容也往往局限于教材,面臨“畢業即過時”的尷尬。這種學科壁壘限制了交叉課程體系構建,不利于培養研究生解決復雜問題和應對未來的能力。
(三)? 單導師制束縛了教育資源的交叉融合
我國傳統的研究生培養主要是單導師制。導師是研究生的學術引路人、價值的塑造師,導師的學術作風和學術能力影響科研創新高度。我國地方高校教師大多是在傳統單學科體系中培養出來的,學科交叉的學術視野、知識儲備和研究方法有限,對學生而言傳統的一對一“師徒式”培養模式制約了教育資源的交叉融合和研究生交叉思維培養。因此,改變教學范式,建立不同專業背景的導師團隊,將有利于突破學科和專業邊界,實現教學資源共享,集思廣益,促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活力,提高培養質量。
(四)? “唯論文”窄化了成果呈現形式
隨著學科交叉融合,高校的科研類別和價值取向呈現多元耦合,科研成果呈現形式也應多元化。例如,基礎研究追求前沿突破與創新,成果主要為學術論文與專著;應用研究是將理論轉化為工程技術,成果除了學術論文,還有專利技術和工程方案;人文社科研究是闡釋社會現象與規律,成果呈現除了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外,還有咨詢報告等等。目前,我國地方高校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大多采用“課程+論文”形式,為了簡便,常常將論文發表數量和期刊影響因子作為學位授予的重要依據,甚至將發表SCI論文作為授予優秀畢業生的閾值條件,缺乏專利等成果評價或學位論文專家盲審評價等培養目標達成的過程性評價。這種“唯論文”傾向窄化了成果評價方式,不利于激發研究生的學術內驅力和創造性。
二? 不唯論文和AGIL理論視域下地方高校學術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 強化科研育人,構建科教融合培養方案
科教融合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核心理念,其本質是以學生為中心,將科研的知識創新與教學的知識傳承相結合,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因此,基于AGIL理論的適應功能,面向學術前沿和產業需求,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科教融合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從研究生培養的頂層設計強化科研育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的固瘴。在培養方案制訂中,將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依托學科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開設若干研究性課程群,設置3~5個課程模塊,以多倍于應修課程的配量設置課程,以實現研究性教學和探索式學習,滿足差異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需要。
(二)? 強化創新思維,構建學科交叉課程體系
在當今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新學科和新技術不斷涌現,新知識呈指數式增長,學科交叉不僅是當今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力,也是提升人才創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蘊藏無限可能。光學工程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涉及數學、物理、電子信息和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因此,基于AGIL理論的整合功能,有機整合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構建跨學科的課程體系。同時,將前沿問題和新技術引入教學,用科技新成果迭代課程內容,實現高校與科技發展的同頻共振。在課程教學中,采用教師導學、學生研學、問題導向、工程案例和線上線下等多維互動教學方法,培養研究生的交叉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 強化導師職責,構建導師遴選制度
研究生教育要突出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而導師的學術水平、科研能力和研究平臺是影響研究生教育的三個重要因素。因此,基于AGIL理論的適用功能,健全導師相關制度。一是落實導師“評聘分開”制度。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較小,教師較充裕,有條件實行導師資格與招生資格分離,即提前評定教師的導師資格,而在實際招生時再根據教師近3~5年的科研項目、研究經費、科研成果和教學水平等因素評定招生資格。只有具有較高的科研實力、“助研”能力且被研究生選中的導師,才有資格招生。二是落實導師“動態調整”制度。根據研究生培養周期,每3~4年重新遴選導師資格,每1~2年遴選導師招生資格,且不斷完善遴選條件。對于指導研究生質量不高的導師,可暫停其招生資格,做到“優勝劣汰”。三是強化導師崗位責任。2020年,教育部在《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明確指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要壓實導師責任,包括對研究生的學術前沿、科研方法、學術道德、思想品格和就業觀念等教育責任。將把政治表現、師德師風、學術水平和育人實效等納入導師評價考核體系,建立師德失范責任認定和追責機制。
(四)? 突出創新能力,構建“責任導師+學術導師+Seminar”教學模式
Seminar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有效教學方式。它起源于德國,后被歐美和我國高校引用[8]。我國研究生教育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基于AGIL理論的潛在模型維持功能,將Seminar有效地融合到研究生教育中,構建“責任導師+學術導師+Seminar”教學模式。招生導師擔任研究生的責任導師,而專業相近的3~6名導師組成研究生的學術團隊導師,每周或每半月召開一次Seminar研討會。開放共享的Seminar研討會構成學習和研究的共同體,由不同學術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學術導師團隊為研究生小組提供更寬廣的學術視野和更多樣的研究方法,促進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培養研究生的思考、辯論、表達、協作和創新等綜合能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五)? 以培養目標達成為導向,構建多維質量評價體系
研究生培養要嚴把“過程關”和“出口關”,抓實課程學習、實踐實習、論文開題、論文中考、論文評閱、論文答辯和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合理制定學位授予成果條件。因此,基于AGIL理論的目標達成功能,圍繞思想品德合格度、課程學習符合度、論文研究創新度和知識產出社會貢獻度,建立“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的多維評價體系,并持續改進。理論課采用“課堂講授+課堂研討+線下自學”等教學方法,實行文獻研讀、課程論文等多形式考核。學位論文強調創新性和應用性,實行開題報告、中期檢查和論文100%查重、校外雙盲評審制度等形成性評價。學位授予閾值條件不“唯論文”,將專利等知識產權成果和學科競賽成果與論文發表等同。樹立學位授予質量底線思維,強化研究生全過程培養質量監管,完善懲戒機制,對于學位論文抽檢不合格的研究生,延遲畢業或取消學位。
三? 地方高校光學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保┪挥诨浉郯拇鬄硡^腹地、全國光電產業基地的佛山市,2021年躋身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前1 000強,2022年工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我校光學工程學科是廣東省“沖補強”重點學科,擁有廣東省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2018年以來,面對佛山區域光電產業創新發展需求,我校光學工程學術碩士點基于AGIL理論,開展了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佛山區域產業需求,構建了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總學分25,其中必修課(學位課)10學分,選修課(非學位課)10學分,必修環節5學分(科技論文寫作、信息檢索與知識產權、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文獻綜述與開題報告及學術活動各1學分)。為了滿足差異化和多元化的培養需要,培養方案下設光電材料與半導體照明、光電子信息與技術、光學檢測與成像研究三個方向,選修課按三個研究方向設置三個課程模塊,共設16門課程(36學分),以3倍多的課程配量保證研究生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興趣進行選修研修。鼓勵學生早進課題、早進科研團隊、早進實驗室,參與各種科研活動,師生在共同探索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同時,構建了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例如將半導體物理與材料學交叉融合開設寬禁帶光電材料與器件課程,將光學與電子學交叉融合開設光學相干層析成像課程,將激光技術與生物醫學交叉融合開設激光散斑成像技術課程,以培養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堅持導師“評聘分開”制度和“動態調整”制度,并強化導師崗位責任。頒發了《光學工程碩士研究生導師招生資格遴選辦法》,根據前三年科研及學科服務情況,計算導師績效并排序,確定導師當年招生優先權。為兼顧公平,每位導師先招1名研究生,如有研究生剩余,再進行第二次分配。構建了“責任導師+學術導師+Seminar”教學模式:由專業相近的3~5名教師組成學術導師團隊,每半月召開一次Seminar研討會,學生用PPT匯報文獻閱讀、科研進展及下階段研究計劃。團隊導師從不同視角進行點評,共同指導研究生改進學習方法,凝練論文選題,優化研究方案,拓寬研究思路,從而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效率,有力避免學位論文選題偏離光學工程領域。
構建了多維質量評價體系。課程考核采用綜合能力評價方式,理論課采用“考試+X”考核方式,實踐類課程采用“實驗/調查報告+X”考核方式,X為課程論文、科研報告、實驗設計制作或文獻綜述等,同時制定了《光學工程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標準》,降低了學位授予閾值條件:學位課成績加權平均不低于75分;以第一作者發表或錄用1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或獲1件授權的發明專利,不“唯論文”,將專利等知識產權成果與論文等同;學位論文采用“校內評價+校外盲審”評價機制,校內導師對研究生的獲取知識能力、學術品德、學術素養、學術鑒別能力、科研潛力、實踐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校內評價通過后,再送校外同行專家雙盲評審。
通過以上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我校光學工程專業2022屆學術碩士畢業生共9名,人均取得論文、專利、科技競賽獲獎等成果2類以上,遠超學校學位授權條件,最多的研究生獲得4項成果。在這些成果中,發表SCI論文12篇(中科院二區1篇、三區10篇、四區1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件,獲實用新型專利2件,申請并實審的發明專利2件,獲全國第六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銅獎2人次;廣東省教育廳對9篇學位論文雙盲評審,評分A (85分以上)占53.3%,其余評分均為B(70~84分);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5名校外博導專家組成學位論文答辯組,答辯成績90分以上2人,其余均80分以上;有2名畢業生分別被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和深圳大學免試錄取為博士研究生,其余均在2022年6月15日前100%簽約就業,深受企事業單位歡迎。我校2020級光學工程專業13名研二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收錄的期刊上已發表高水平論文5篇(中科院大類一區1篇,二區4篇),獲省級科技獎勵3人次。
四? 結束語
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礎與關鍵。在新科技革命和“不唯論文”背景下,地方高校學術碩士研究生培養應面向國家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學設置學位授予質量標準。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學術碩士研究生教育現實困境的基礎上,圍繞思想品德合格度、課程學習符合度、論文研究創新度和知識產出社會貢獻度,基于AGIL理論,從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導師遴選、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等維度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光學工程專業改革實踐三年,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其他地方高校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鋒亮,王瑜琪.研究生教育規模對國家創新能力的影響——與本??平逃幠5谋容^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1(3):75-817.
[2] 謝全勝.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徑選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7(3):22-26.
[3] 劉小兵,李葉兵,羅世韡,等.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 34(5):442-446.
[4] 那振宇,吳迪,符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與激勵機制建設[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30-31.
[5] 張龍,穆丹陽,路璐.學科專業一體化視域下的省屬高校研究生教育發展探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3):4-5.
[6] 李志峰,劉智慧,張俊超.我國“雙一流”建設系統的功能適應性與優化策略——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解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20,33(5):136-141.
[7] 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3.
[8] 緱倩倩,王國華.Seminar教學法在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中的應用探討[J].高教學刊,2022(12):62-65.
基金項目: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不唯論文和AGIL理論視域下地方高校光學工程碩士生培養模式探索”(2020JGXM104)
第一作者簡介:陳國杰(1965-),男,漢族,湖南祁東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光電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