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 崔穆峰 菅博書 袁燕
摘? 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民族院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受經濟、地域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淡薄等因素的限制并未取得明顯效果。該文采用文獻調研法和問卷調查法,從彈性學分制現狀、配套設施與管理情況、創新創業環境、創新創業教育情況及評價體系等五個方面研究民族院校在彈性學分制下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找到民族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為其他民族院校學分制改革和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彈性學分制;民族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學分制改革
中國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 2096-000X(2023)26-0047-04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students,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not achieved obvious results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economy, region and the weak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stud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flexible credit system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lexible credit system,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other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flexible credit system;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form in the credit system
彈性學分制是針對中國高校人才培養現狀提出的一種改革思路,是在現行本科學年制的基礎上,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及經濟承受能力自主安排學業,可自由選擇跨系、跨科或跨專業學習,還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選擇提前或推遲畢業,攻讀一個或兩個學位[1]。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申請提前畢業,而學習能力弱一些的或者有特殊原因的學生可以申請延期畢業[2]。其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貫徹“全面培養”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出各級各類非常出色的創新創業人才[3]。與其他高校相比,民族院校在辦學定位與水平、課程與學分制的設置、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與功能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主要擔負著為民族地區培養出形形色色創新創業人才的重任,其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因而非常有必要調查了解當前彈性學分制下民族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現狀、問題及原因,這對制定民族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及建議具有現實意義[4-5]。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民族地區高校在彈性學分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彈性學分制現狀、配套設施與管理情況、創新創業環境、創新創業教育情況及評價體系等五個方面研究了云南民族大學在彈性學分制下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找到民族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探索彈性學分制下民族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為其他民族院校學分制改革和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也為教育行政部門設計或調整相關政策提供一定的決策參考。
一? 民族院校學分制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的是網絡問卷和訪談的形式,調查對象是云南民族大學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這些學生經歷過學校的多次選課,有些還經歷過重修,對學分制改革比較了解,能真實地反映問卷中涉及的內容。問卷或訪談內容主要包括彈性學分制現狀、配套設施與管理情況、創新創業環境、創新創業教育情況及評價體系等五個方面,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一)? 民族院校彈性學分制管理現狀
1? 對彈性學分制的了解情況
根據云南民族大學學生對彈性學分制的了解情況來看,雖然有97.2%的學生知道“學分制”,但卻只有28.6%的同學理解“彈性學分制”,85.8%的學生不認同“彈性、自由學習”的學分制管理模式。這表明絕大部分學生雖然很了解學分制,但對于“彈性”的理解還不夠,還是按照以往學年學分制的模式,被動接受學校或學院的安排。
2? 課程設置及選課情況
據調查,85.3%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理論性太強,而且必修課的學分有點多,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選修其他課程;86.4%的學生覺得選修課數量太少,特別是實踐技能類課程,不能滿足自己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從選課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的主見,都是跟風,主要是根據專業知識結構來選課,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說明學生在選課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專業的指導。
3? 師資情況
關于創新創業師資情況,只有18.7%的學生認為本專業課老師具有創新意識, 88.2%的學生認為很多老師缺少創業經驗,說明大部分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意識相對不足、創業經歷或經驗比較欠缺,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師資培養與投入。
關于本科生導師制,有97.6%的同學認為實行導師制是有必要的,有63.7%的學生希望導師能夠幫自己規劃和指導今后的學生和生活。可見,大部分學生對安排導師制是很贊同的,期待導師能對自己的學業、思想和今后的人生給予規劃和指導,避免大學期間的迷茫和走彎路。
(二)? 民族院校彈性學分制配套設施與管理情況調查
1? 學校教學物質資源情況
有75.8%的學生認為在選課時網絡太卡,很多自己喜歡的老師的課很難選上。還有78.4%的學生認為熱門課程選課的人數太多,聽課質量不好。又有64.0%的學生認為學校的教學物質資源很老舊,如計算機、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等更新慢,不能滿足學習的需要。說明學校的課程和教師資源不是很充足,教學基礎設施還應不斷完善,以滿足彈性學分制下學生的學習需求。
2? 學分與學籍管理情況
據調查和訪談發現,87.3%的學生認為創業都是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不會因自己創業而申請“緩考”或“免聽”,表示學校內的學業必須完成,當創業與學業沖突時,都是放棄創業;97.5%的同學不知道因自己創業沒時間學習可以申請暫時休學,只要在規定的年限內學校會保留學籍;98.3%的同學表示沒有因自己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如學校組織的各種社團、各級各類競賽)而去換學分。由此可見,加強彈性學分制與創新創業的管理和宣傳非常重要。
(三)? 民族院校創新創業環境調查
云南民族大學鼓勵各個學院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和交流,各個專業可以結合本專業教學特點和特色申請開放實驗室,或與企業建立實習實訓教育基地,這方面主要體現在理科學院,有85.6%的理科學生表示學院擁有開放實驗室并有較好的實習實訓場所,文科學生則只有20.8%,說明還應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環境和意識,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四)? 民族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情況調查
根據云南民族大學調查和訪談發現,93.1%的同學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對其就業能力的提升是有幫助的,只有少數同學認為沒有幫助。但91.2%的學生對自己創業沒有自信,表示所需的資金和創業能力不足,僅3.6%的學生表示已經或正在規劃創業。
雖然除了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外,創新創業還受創業機會、資金及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是創新創業教育的直接結果,可見,高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迫在眉睫,必須提高認識,轉變思想,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和學校等各方面的資源,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 民族院校創新創業評價體系情況調查
因大部分民族院校不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相對比較落后,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不高[6]。根據云南民族大學調查和訪談結果分析,只有26.9%的同學對自主創新創業感興趣,9.8%的學生愿意嘗試自主創業,98.2%的同學不知道創新創業如何來計算學分。說明學校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學的創新創業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進行創業,以緩解就業壓力。
二? 民族院校學分制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 對彈性學分制認識不夠全面,不重視創新創業教育
彈性學分制最大的特點是學習時間的伸縮性,是一種“彈性”的教學管理模式,仍是在選課制的基礎上, 實現學制的彈性化和目標化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長和特點,培養學習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實現素質與能力的全面發展。而創新創業教育則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可以使學生結合自身特長選擇自主創業[7]。
目前大部分民族院校實行的學分制仍停留在學年制的基礎上, 可以說仍屬于學年學分制,并沒有徹底改革成彈性學分制,還停留在學校強制安排、學生被動接受的階段,從而導致還是以專業教育為主、通識教育為輔,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非常少。因為對彈性學分制缺乏深刻認識,大部分民族院校沒有實現學分制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很難以落實“自由、彈性和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8]。
(二)? 教學資源不足,缺乏專業創新創業導師
彈性學分制主要體現在“彈性”上,學生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但現有的學年學分制開設的課程還是根據以前的培養方案,仍是以學期為單位,不同專業間跨度很大,專業性也很強,導致學生可選修的課程很少,只能以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為主,體現創新創業能力的選修課少之又少,教學資源明顯不足[9]。
(三)? 創新創業課程學分的認定困難
雖然很多民族院校都開設了很多相關的創新創業教育指導課程,如創新創業公選課、選修課、第三課堂等,但學分的互換和認定卻很模糊,可能因為開展的創新創業種類多,導致學分認定起來比較繁雜,并沒有形成明確的規范性文件,從而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故不能進行合理、客觀的評價。
三? 民族院校學分制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對策及建議
(一)? 建立彈性學分制課程模式
在實施彈性學分制的過程中,選修課的設置是非常關鍵的,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及個性化發展。因此必修課的設置可以在教育部規定的必開課基礎上,增加一些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課程,如實踐課、文化素養課等,而選修課的設置則要數量足、質量高,涉及面要廣,以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10]。
(二)?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行導師制
1? 加強現有師資隊伍建設
選派一些學習意愿比較強的創新創業老師去那些創新創業辦得比較好的地方進行培訓,此外,還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創新創業專家來校開展系列講座,以拓寬教師的視野和培養創新創業意識。鼓勵教師到相關企事業單位訪學、提升學歷或掛職,并積極參與到各項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在實戰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2? 積極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員
從國內外知名院校、企業或科研院所選聘一些實踐能力較強的專業教師或兼職導師,以提高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
3? 推行導師制
推行一對一的導師制,有助于對學生因材施教和挖掘學生的潛力,避免學生在學習、選課或實踐中的盲目性,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鉆研、開拓創新,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三)? 將彈性學分制引入課外活動,設定創新創業學分
1? 將彈性學分制引入社團活動
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參加學校或企業組織的、正規的各種社團活動,通過有計劃的社團活動來開展理論教學和加強實踐技能培訓,給學生提供一個集學習與實踐為一體的舞臺,延伸和深化學校的第二課堂,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平臺[11]。
2? 將彈性學分制引入各類競賽
鼓勵和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比賽,積極指導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從而提高自身的理論和實踐能力。此外,根據競賽成績,學生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和學分,可以使學科競賽轉變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 建立彈性的學分管理制度,鼓勵學生創新創業
在課程教學方面,可以實行“緩考”或“免聽”政策,還可以根據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理論應用和實際操作能力情況給予加分或互換成學分,以激勵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在學制方面可以實行彈性學制,根據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具體情況,適當地縮短或延長學習年限,由四年制變為三年制或六年制等,只要學生在規定的年限內能修滿相應的學分,就可以獲得畢業資格,給創新創業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保障[12]。
(五)? 完善學籍管理制度,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制度保障
1? 完善休學管理制度,允許學生休學進行創新創業
實行寬松的休學制度,在適當的年限內保留學籍,鼓勵學生邊學習邊創業,自主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進程,允許學生休學進行創新創業。
2? 完善學分轉換制度,提供有利的創新創業制度條件
在兼顧公平和激勵的原則下,對學分的積累、互換與認定制定出一個客觀、合理、統一的折算方法,允許和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有利的制度條件。
(六)? 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提高認識,轉變思想,充分調動學校、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共同構建實習實訓基地,給學生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另外,還可以通過協作企業或政府指派優秀技術人員到校內進行專題講座和實踐指導,制訂和完善實習條例并加強管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
(七)? 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推動創新創業教育
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學的創新創業評價體系對于高校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可以通過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和撰寫商業企劃書,通過企劃書來評價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可以通過爭取企業相關基金或與企業合作,采用社會調查、專家評價、師生反饋和雇主反饋等途徑,建立合理的、統一的創新創業培養評價體系,以推動民族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四? 結束語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統籌兼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育人工程,更是一項推進民族團結、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諧與繁榮的戰略工程。在少數民族地區,因語言、文字、歷史、文化和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部分民族院校在開展彈性學分制和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未取得明顯效果,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明顯比其他高校的學生淡薄,再加上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都比較落后,工商業不發達,非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13]。
民族院校擔負著為民族地區培養各級各類創新創業人才的重任,其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要充分調動企業、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培養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努力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通過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來鼓勵和引導民族院校的大學生學會獨立鉆研、開拓創新并勇于創業,培養出一批批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本文根據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和特色,立足于民族院校學生的民族性、復雜性和難控性的特點,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文獻法分析了目前我國民族地區高校在彈性學分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和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再采用問卷法、訪談法和案例法從彈性學分制現狀、配套設施與管理情況、創新創業環境、創新創業教育情況及評價體系等五個方面,對云南民族大學在彈性學分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進行總結與分析,找出民族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及對策,探索民族院校在彈性學分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模式和管理機制,建立符合民族院校特點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教育體系,從而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促進學校與人才的共同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民族團結統一。
參考文獻:
[1] 蔡愛萍,姜詠芳,周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2):140-142.
[2] 張云霞,蔣求名,郭艷.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高教學刊,2022(1):136-139.
[3] 劉曉婕,李香,王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山西青年,2020(7):71-73.
[4] 王玉棟.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現狀調查——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J].現代教育化,2019,6(59):28-30.
[5] 韓瑞平,付建軍,陳立永.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與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5):154-155.
[6] 陳立永,楊逸隆,韓瑞平.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調查與研究分析[J].亞太教育,2016(36):238-239.
[7] 馬建梅,邱榮海.學分制體系下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策略[J].黑河學院學報,2016,7(5):67-68.
[8] 張彤.新時期高校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學大眾,2020(3):243-243.
[9] 張愛琴,盧佳怡.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13-118.
[10] 戢小萍.江西師范大學學分制改革的調查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2.
[11] 萍徐.新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探究[J].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2020,3(2):164-166.
[12] 王冷.大數據下學分制改革對吉林省高職院校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J].現代教育論壇,2020,3(10):11-13.
[13] 李曉暉.學分制改革視角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5):167-16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的II型核糖體失活蛋白——蒜頭果蛋白的晶體結構與功能研究”(32360226);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蒜頭果蛋白A、B鏈的基因克隆”(202210691027);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彈性學分制下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21055);云南省研究生優質課程建設項目“《高級生物化學》”(61);云南省科技廳項目“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支持計劃”(202004BK090953);云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生物信息學分析蒜頭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關系”(1412);云南民族大學審核評估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路徑研究——以民族高校為例”(2022JYJX-06);云南民族大學教學改革研究委托項目“課程思政視閾下《無機及分析化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22JYJXGGWT-36);云南民族大學優質課程培育項目“《生物制藥工藝學》”(58);云南民族大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團隊”(07)
第一作者簡介:吳明(1971-),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理論經濟學。
*通信作者:袁燕(1975-),女,漢族,江西新余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有機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