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娟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初中英語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為了凸顯單元知識的整體性,輔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致力于創建新穎的教學模式。為了兼顧學情與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入單元整體教學。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策略,單元整體教學更能扣緊課程標準以及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實現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的協同提升。
【關鍵詞】單元整體;課堂教學;初中英語
單元整體教學講求結構性與體系性,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會輸出大量的、細碎的專業知識,還要運用多種策略,輔助學生完成知識點的內化。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將以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式分析、整合、歸納教材中的知識點,并適當補充課外資源。在英語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容易陷入機械化的模式中。單元整體教學,更加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教師從核心主旨、學生參與推動、知識有效聯系、作業設計等四個方面著手,凸顯知識間的聯系。學生通過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逐漸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強化課前準備,整合教學資源
(一)優化備課環節,整合單元知識
備課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前提,不僅決定了英語課的質量,還會影響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經常圍繞“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學生的學情”等方面預設教學內容,擬定教學目標,模擬授課流程。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因此,在備課環節,教師旨在從單元整體出發,對單元內出現的知識內容進行有邏輯的劃分與整合。因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所以,面對不同的自然興趣點、實際學情,教師應盡可能多地搜集教學資源,依托他們的臨場反應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 This is me!為例,本單元主要圍繞self?鄄introduction, basic greetings等內容展開。因此,在前期的備課部分,教師根據閱讀、語法、口語交際、寫作等方面鋪設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比如,語法講解階段,教師除了要輸入be動詞的用法,還要將其與主題情境聯系起來。“如何用I am…這一句式介紹自己?”結合上述問題,學生一邊回想be動詞的使用方法,一邊依托自己的生活經驗填入適當的詞匯,組成一段完整的闡述。
英語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考慮到初中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注重前期備課,通過單元與單元,單元內的模塊以及單元內容與互聯網內容的結合,讓不同學情的學生,都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二)聯系單元情境,選定教學策略
除了歸納教學情境,教師往往還要劃定教學重點,擬定核心內容。為了更加貼合學情,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心理訴求。初中學生的情緒波動比較大,而且學生間的自然興趣點、具體學情、學習風格、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如何及時、平等地與學生展開溝通,如何構建起一個自由且民主的學習氛圍,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要選取一個合適的教學策略,摸索出一套符合全班同學的教學模式。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1 Dream homes為例,在前期的備課階段,教師首先根據教材內容歸納本單元的主題情境:暢享家居生活。由于初中生已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所以,在閱讀講解階段,教師可以從生活情境出發,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具體的教學內容。在后續的詞匯、句式、語法講解中,教師可以擬定多元的學習任務。通過生活情境與任務式教學的結合,學生們將在具體的生活情境,實現知識點的理解與串聯。此外,考慮到課堂講解的氛圍,教師引入了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通過動畫式的展示手段,學生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明白詞匯的內涵和使用場景。
任何一個教學策略的選擇,都不能脫離課程標準以及核心知識點。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依托自己的教學經驗,劃定重要的句型以及詞匯。雖然初中生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這并不代表教師可以完全使用語言描述,取代直觀的、視頻化的展現方式。考慮到具體學情,教師有序選取合理的教學策略,盡可能地優化師生互動,促進學生理解、吸收。
二、構建學習氛圍,加強生生互動
(一)劃定學習小組,擬定學習任務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力求摸索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劃定學習小組,擬定學習任務。在教學中,學生們經常按照座位以及學生的自主意愿展開小組討論以及實踐活動。然而,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由于初中生存在個體差異,所以,不合理的小組分配,只會讓學困生喪失學習的信心,讓學優生缺乏討論的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打破以往的劃分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劃定6~8個學習小組,各小組的綜合實力都比較平均。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1 Friends為例,在講解Reading部分時,教師除了講解重要的詞匯、句式,還設計了一個學習任務。根據任務要求,學生需要討論朋友的必備品質,并介紹一個自己的好朋友。考慮到整體的授課節奏,教師首先劃分學習小組,鼓勵他們共同探討: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friend? 經過中期的巡視,教師發現,部分學習小組采取學困生羅列要素,中等生遣詞造句,學優生總結、補充的討論模式。當學生逐步掌握有關好朋友的品質時,教師繼續提問:Who is your best friend? What are his strengths? 依據前期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實際情況,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
學習小組劃分,多元且具有教育意義的學習任務,能夠促進學生積極考慮所學的知識點。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們能夠將知識內化為溝通交流的勇氣,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觀點,規范自己的行為。此外,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溝通與交流,教師可以結合單元情境以及目標,設計多元的學習任務,為學生創造運用英語的機會,加強生生互動。
(二)依托實踐活動,培養核心素養
除卻項目化學習這一新穎的教學模式,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活動,也成為教師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緊扣單元主題擬定具體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任務或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信息搜集、實地調查。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經常依托機械性的背誦、抄寫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然而,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單純的背誦并不能實現知識點的靈活應用。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圍繞學情以及單元內容,擬定相應的實踐活動。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4 A good read為例,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詞匯、句式、語法,還要懂得用英語闡述、介紹自己喜歡的經典讀物。考慮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教師擬定了一個具體的實踐活動:A good book。根據實踐要求,學習小組首先要選取一本讀物。“Wha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book?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it?”結合上述問題,學生一邊閱讀讀物內容,一邊根據邏輯框架制作匯報的PPT。區別于以往的作業展示方式,各學習小組需要選出一名匯報者講述書籍的主要內容。通過一系列的信息搜集、信息分析、口語表達,學生們能夠逐步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初中英語教學包含多個板塊,所以,教師在擬定實踐活動時,既要兼顧單元內容與實際學情,又要考慮學科特點。通過生動且具有教育意義的英語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實踐內容,實現知識的運用與遷移。
三、借助多元策略,構建知識體系
(一)引入思維導圖,加強教師引導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直觀且有效的圖形工具,總能通過有邏輯、有層次的圖形,理清單元知識內容。一直以來,學生經常遇到一個問題,即明明自己很仔細地背誦了詞匯、句式、語法,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卻經常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僅學習了碎片化的知識內容,并沒有將細碎的詞匯、句式、語法聯系起來。從教材的編排來看,初中英語教材以單元情境為核心,通過閱讀、語法等多個板塊,實現知識點的講解與應用。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引入思維導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有序且科學的引導,讓學生逐步構建起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3 Teenage problems為例,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邀請學生分享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的同學認為,Overloaded with schoolwork and not sure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教師一邊記錄下學生們存在的諸多問題,一邊繪制思維導圖。“What problems does the main character face? ”憑借前期的教材內容分析,學生跟隨老師的腳步,逐步填補思維導圖的內容。考慮到后續的語法輸出,教師還利用思維導圖,要求學生以轉述的方式描述書中人物存在的 teenage problems。
思維導圖能夠合理、有序地展示單元知識,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思維導圖的作用,教師需要在教學之前就明確其使用方式、應用特點,通過科學的引導,讓學生不斷填補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完整的認知。
(二)優化課后作業,促進知識內化
課后作業是教師輔助學生知識內化的重要渠道。在以往的作業設計中,學生常常通過大量且統一的試卷,提升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然而,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由于缺乏靈活性,所以,學生會產生一個問題,即看起來已經掌握的知識卻總是出現失誤。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根據單元整體的教學情境、教學重點、具體學情,擬定豐富且分層的課后作業。
以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下冊Unit 2 Great people為例,在作業設計階段,教師按照閱讀、語法、寫作,安排具體的作業內容。其中,在語法部分,學生需要以英譯漢和漢譯英的方式明晰相應的用法。在寫作部分,學生將圍繞“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偉人”這一主題情境鋪設寫作內容。考慮到學情差異,教師在寫作部分并沒有強求所有同學均選擇教材外的人物。在此過程中,學優生在自己的探索欲驅動下,介紹一個自己欣賞的偉人,與此同時,學困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越來越多的教師致力于摸索出一套高效的作業模式。考慮到學生的課業壓力,教師可以依據單元教學目標,適當地刪減基礎性作業,引入創新性作業。通過聽、說、讀、寫、看等多個層面的內容,學生能夠逐步實現知識點的內化與遷移。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講求知識點的關聯性。通過多元的教學策略,學生逐漸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為了更好地構建單元整體化教學,教師需要重視每一個教學環節,通過學情、教材內容、單元主題、教學重點的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妍.基于主題意義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3,219(2):58-60.
[2]張媛媛.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研究[J].中學生英語,2023,929(2):23-24.
[3]劉艷.基于主題意義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3,1123(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