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江

手語是一種無聲的心靈交流,在指尖上傳遞語言;手語是一座愛的橋梁,將無聲和有聲兩個世界連接在一起;手語是聽障人士的重要情感表達方式,能將心底的聲音紓解出來,向世界吶喊。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聽障人士規模高達數千萬人,僅在青島市具有二級及以上聽力障礙殘疾證的聽障人士就有約兩萬人,他們中有很多人存在溝通障礙問題,但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能用手語跟他們交流?哪怕是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一句問候,又有多少人能通過手語,向聽障朋友問候一句“你好”嗎?

在青島有這樣一位老人,他叫王建民,今年68歲,是青島市市南區王建民手語工作室創辦人、青島市中心聾校退休教師。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從事聽障人手語教育事業已經整整五十個年頭,退休后也一直從事聽障人公益幫扶事業。
五十年來,他前后開設免費手語培訓800余課時,培訓學生近萬人,累計舉辦聽障人公益宣講數千場,幫扶困難聽障朋友上萬人。五十年前的他正值十八歲的花樣年華,青春年少,意氣風發,在國家的號召和需要下,他毅然決然地踏進了青島市聾人學校的大門,開啟了長達42年的執教生涯。
聽障人是我的老師,我執教一生回報他們、關愛他們
20世紀初,隨著外國傳教士在蓬萊開設教會學校,我國第一個特殊教育類學校初見雛形,四十年代后青島才有了第一座特殊教育學校,雖然我國的聽障人教育行業起步晚、條件落后,但也一直在努力前行。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各方面條件依舊艱苦,師資力量、硬件設施和行業培訓規范等都非常欠缺。剛進聾校時,王建民也顯得手足無措,雖然安排了一對一的老教師進行“傳幫帶”,但不湊巧的是王建民的老師體弱多病,經常無法到校工作。王建民進入聾校的第一堂課就自己一個人站上了講臺,面對臺下幾十雙求知的眼睛,他一下就犯了難,只好先在黑板上寫字與學生們交流,從此開始了他執教生涯的第一堂課。邊教邊學,既是老師也是學生,王建民在傳授聽障孩子文化知識的同時,學生們也教會了他手語技能,王建民說:“手語技術是聽障人朋友給的,所以說他們也是我的老師,我要為他們服務,感恩和回報他們。”

在聾校的執教生涯中,王建民記憶最深刻的是他挽救了一個厭學非常嚴重的問題學生。
聾校的問題孩子往往比普通問題學生更加偏激,王建民發現后先是對他進行心理疏導,但只是起到了短期作用,沒多久這個孩子就又開始逃學并且離家出走后杳無音訊,王建民萬分著急,四下尋找,終于在一個網吧里找到了這個孩子。隨后,在王建民苦心勸導和日常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下,這個孩子慢慢地回到了正軌,最終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
挽救誤入歧途的聽障人,教育幫扶之路任重道遠
聾校的學制是十二年,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會根據情況進行分流,成績優異的孩子會在聾校繼續學習高中課程參加高考,其他孩子則會在聾校進行職業培訓,學習能夠謀生的職業技能。
“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聽障人如何接受高等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開始接收聽障人入學,我們青島市聾校考入大學的孩子能接近九成。”王老師驕傲、欣慰地說。
但也存在不少社會問題,比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聽障人求職受到的歧視非常嚴重,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有些聽障人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隨著社會進步,針對聽障人的困難幫扶政策正在逐步完善。記者了解到,聽障人犯罪的刑事問題越來越少,可民事糾紛卻在不斷增加。近年來,聽障人的法律糾紛問題多發于經濟投資、電信詐騙、產權糾紛等,涉案金額少則幾萬多則上百萬。“聽障人相對于正常人來說更容易被騙,教育和普法之路任重道遠。”王建民說。
針對這種情況,王建民組建了一個包括手語咨詢、律師咨詢等方面的公益團隊,主要為聽障朋友提供生活、法律方面的服務,幫他們解決直接關系到他們切身利益的法律問題。
銀發堅守:一場始于51歲的公益事業
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建民在網上看到聽障人發布的求助帖,此時他已經51歲了,但卻依舊閑不住。“那個時候雙休日制度剛剛普及,自己突然閑下來沒事干,為什么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呢?”王建民說。沒想到這一開始就是接近二十年的公益幫扶。
一開始,王老師將求助帖中幾位需要幫助的朋友請到自己家中,但隨著人數和次數的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王建民的家庭生活,雖然自己并不介意,但考慮到妻子與孩子,王建民不得不另尋它路。
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2007年,在市南區金門路街道的支持下,仙游路社區辦事處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了場地支持,手語課堂有了固定的時間和地點。
王建民的公益服務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對學生群體的免費手語教學,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手語,去幫助聽障人;二是對聽障人的公益知識講座和實際困難幫扶,主要包括手語咨詢、法律咨詢、生活幫困服務、手語導醫等。
2007年,王建民創辦了“青島手語角”,致力于手語的推廣和普及。經過發展,原先的手語角已經升級為“同在藍天下——手語課堂”,主要面向青島地區的大學生群體進行免費的手語教學,目前已與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十余所在青高校建立了常態化聯系。
2014年,“王建民手語工作室”在市南區金門路街道仙游路社區正式揭牌啟動。今年4月22日,“同在藍天下——手語課堂”迎來第800個課時。一路走來,王建民感慨萬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個瓢潑大雨的下午,我本以為這么惡劣的天氣不會有學生來上課了,但當我走進教室的那一刻,我看到教室里依舊坐滿了人,看到他們清澈的雙眼,我明白了自己堅持的意義。”
除手語培訓課之外,王建民還開設知識講座。自2008年起,他針對近年來聽障人多發的困難問題事件展開針對性的知識講座,如舉辦了山東省第一場聾啞人預防電信詐騙的公益講座等。
為了進行切實有效的幫扶,王建民專門成立了一個微信群,邀請聽障朋友和手語志愿者加入,聽障人士如有就醫需要,可提前在群里預約,王建民團隊會有志愿者陪同就診,擔當手語翻譯。本來可以悠然自得含飴弄孫的退休歲月,現在只要聽障朋友一個電話,王建民立馬就會趕到。
王建民的事跡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他先后被評選為“2010年度感動青島十佳人物”、青島市總工會2021年度青島十大職工好網民、山東省最佳優秀翻譯員等榮譽稱號,并榮獲首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全國銀獎、2008年殘奧會志愿服務活動全國銀獎等。
永不止步——“我的目標是將手語課堂做滿一千課時”
“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的老師,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談不上有什么光榮的事跡。”王建民說。幾十年的公益活動下來,遇事都是王建民自己掏腰包墊付錢款,有人對此不解問到他這么做值不值,為什么不申請基金項目等幫扶,王建民說:“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從來沒有從利益角度去衡量我自己做的事情,聽障朋友很多都是些熱心腸的人而且大部分家庭非常困難,他們信得過我,覺得有我在能替他們發聲,我收獲了感恩和尊敬,這就足夠了。”
子曰:“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今王建民已經年過花甲,歲近古稀。談到未來,王建民對記者伸出了一根手指:“一千課時,我的目標是將手語課堂做滿一千課時。”雖然早已兩鬢斑白,但王建民眼中依舊閃爍著光芒。最后,他說,希望全社會有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到聽障人群體,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關愛。
半百堅守,默默奉獻,白發無悔,大愛無聲。數十載無名卻不棄心中的良善與使命,手掌的每一次揮舞,指尖的每一次躍動都在傳遞著愛與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