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佃輝
夏陽街道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區委部署要求,把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抓手,依托超大城市資源集聚優勢,聚焦城鄉融合、產業興旺、農民富裕這個重點,積極探索鄉村這一稀缺資源成為城市核心功能重要承載地、提升城市能級的戰略空間和實現路徑。目前,在已經建成新陽、王仙、塘郁三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楓涇區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基礎上,正在創建金家、城南區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域“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按照街道鄉村振興城郊融合發展示范區、青浦城市更新拓展區、居民文旅休閑體驗區、農民安居樂業宜居區的“四區”融合發展定位,打造青浦新城的“美麗庭院”,結合現有產業基礎,積極建設“都市型田園社區”和“服務業總部基地”。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一粒米(夏陽大米)、一棵菜(太來果蔬)、一枚果(聯怡枇杷)、一枝花(盛佰儷玫瑰)、一條魚(彰顯七彩神仙魚)、一條龍(鵲群綜合為農服務)為特色的鄉村產業集群,以及具有城郊特色的以0—100歲全生命周期為服務業態的外青松公路服務業發展軸。
《夏陽街道郊野單元規劃》于2015年獲得市級審批,成為全市兩個首批完成鄉村規劃的街鎮之一。夏陽街道轄區面積35.93平方公里,以318國道為界,整體呈“北廳(新城會客廳)南院(江南庭院)”格局。其中,北部城市化區域有24個居委會、面積10.47平方公里;南部農村區域有8個行政村、面積18.12平方公里;以及青東農場7.34平方公里。根據夏陽的區位特點,將街道鄉村振興的空間布局確定為“一心、兩軸、六片區”。一心是外青松G50出口產業導入核心區(同時承載街道全域鄉村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兩軸是外青松公路服務業總部產業發展軸和青昆路體驗式休閑農業發展軸;根據農村地區的資源稟賦、農業規劃、交通網絡共劃分為六個產業片區。
定位于服務業總部集聚、消費客源導入、全域旅游集散服務。規劃保留工業企業滬工電焊(上市公司)1處,工業用地面積89.1畝;規劃新增商業用地28處,面積共計358.7畝。目前已經啟動聯怡枇杷樂園提升項目、宇培夏塘椿居文旅康養綜合體,后續有投資意向的包括365婚慶產業綜合體、凱博生態園提升項目及關聯產業總部基地等項目。
定位于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基地,以鄉村特色引入學農體驗等城市教育資源。規劃新增商業用地11處,面積15畝。目前鵲群為農服務產業綜合體項目已完成方案編制。
定位于人文紀念公園及關聯產業發展。規劃保留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680畝,新增商業用地1處,面積12畝。目前福壽園企業總部遷入項目已完成協議簽約,并進入招標建設程序。
定位于體驗式休閑農業發展。規劃新增商業用地1處,面積14.1畝。目前由盛佰儷玫瑰與太來果蔬聯合意向投資的太來花果灣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在方案申報階段。
定位于標準化農業基地、農產品加工、田園觀光、鄉村度假等產業發展。規劃新增商業用地7處,面積19.7畝。目前彰顯漁業意向投資的生態產業綜合體項目正在編制建設方案。
青東農場移交街道后,為街道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目前規劃方案已形成初稿。規劃以2500畝現狀林地為生態底板,嵌入2000畝蔬果、水產、糧食產業基地,高起點發展現代化設施農業;保留180畝工業用地和50000平方工業房屋,導入以農產品加工、中央廚房、農產品展銷為業態的現代農業配套產業。
一是堅持產業聯動。全域打造鄉村旅游線路,整合產業發展資源;組建產業協會協調機制,統籌企業間分工合作,促進產業互動。二是突出產業帶動。以主要商業板塊帶動村莊發展,以二三產業帶動一產農業發展,以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共同富裕,努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三生融合”的美好愿景。
街道辦事處依托現行支農政策,通過項目聚焦、政策疊加,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在營造良好投資環境的同時,建立產業準入機制。集體經濟組織通過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投資集體商業資產,整合農民富裕住宅,以土地流轉和資產租賃為主要方式與社會資本合作,獲得集體經濟增值收益。引進社會資本通過租賃集體資產、集體建設用地、集體農業用地和農民住宅等方式,投資建設和運營具體產業項目,并積極承擔支持鄉村振興社會責任,吸收農民就業、培育農民創業。
一是積極爭取政府性投資項目,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進展,為產業發展奠定了交通、管道、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以及相應的配套服務保障。二是在區發改委、區農業農村委、區規資局、青發集團等支持下,積極參與鄉村旅游項目試點、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等工作,為合理利用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鄉村實體產業探索政策路徑。三是積極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由各村共同出資籌建經濟實體發展集體經濟,為集體更經濟組織統籌自身發展資源參與鄉村產業發展、獲取經濟利益、分配集體收益奠定制度保障。
通過加快現有產業項目落地建設,快速實現鄉村產業轉型,服務業總部基地建設取得進展。探索模式和產業項目包括:一是土地直接出讓模式。通過收儲出讓供地,用于枇杷園度假酒店建設,在市場供地的基礎上,協議約定再由枇杷園無償向街道集體經濟組織提供2000平方經營性資產。二是土地租賃模式。即租賃集體建設用地和農用地用于枇杷園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三是集體資產租賃模式。街道計劃利用現有12畝集體建設用地,建設1萬平方體量商務樓,用于福壽園集團總部遷入,企業承諾無償支持楓涇村1750平方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四是公私合營模式。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作價入股引進社會資本投資,意向用于鵲群為農服務產業綜合體項目建設。五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模式。意向通過集體土地直接入市,用于365婚慶產業綜合體項目建設。以上項目都以協議方式約定了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權益、保底收益和增長機制,應得盡得,最大限度提高集體經濟保值增值能力。計劃通過以上項目建設實現街道鄉村產業轉型完成“由拆到建”過渡,集體經濟總量還是恢復到“拆”之前的總量。在此基礎上,同步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努力形成一批鄉村產業項目儲備,集體經濟發展“造血機制”初步形成。

主要想法是改變農宅無序出租造成的監管困難、安全隱患突出等現狀,通過建立農民富裕住宅委托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機制,在解決城市就業人群居住的同時探索農宅的經營性開發利用,營造美麗鄉村肌理下的田園社區氛圍。一是加快推進村莊整體風貌設計,通過推引導農民建房管理進一步提升村莊視覺風貌和安全管理。二是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通過在村莊內部設置村民服務中心,逐步完善公共食堂、公共浴室、公共洗衣房、物業維修等功能,引導租賃居民將原來分散于各農宅內部的自建配套置換出來,減少安全隱患、提升生活質量。三是加強民宅出租管理,通過修編村規民約、制訂統一的定價和收益分配等措施建立農民富裕住宅委托經營機制,以劃分片區組團式經營為基礎,依托城市需求和就近實體企業需求,以解決城市就業人群居住人才公寓為主要形式,適當引入創業工作室、特色餐飲、精品民宿等產業,鼓勵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在保障財產性收入的同時增加勞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