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摘 要:我國教育體制正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關鍵時期,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綜合能力,為了達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初中地理教師要將德育與課堂知識建立聯系,借助學科優勢,把握初中生成長的黃金時期,實現智育與德育并舉,培養品學兼優的現代化人才。地理知識與德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為德育體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契機。教師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法治教育內容呈現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思想,強化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打造適應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的地理課程體系。
關鍵詞:初中;地理;德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33-0127-05
德育作為基礎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任何學科都要將德育與課堂教學建立聯系。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且有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身為一線教師,要剖析教材,借助學科優勢,強化德育成效,讓學生在獲取地理知識的同時樹立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愛國主義思想,推動初中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準確把握地理學科與德育思想之間的關系,保證整體教學過程滿足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滿足學生發展的根本需求,滿足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可通過恰當的教學活動將德育思想與地理知識緊密聯系起來,教師本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并適時開展小組辯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保證教學過程的多樣性與多元化。
一、 地理學科與德育思想之間的關系
地理是一門以研究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象的自然類學科,其包含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可將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可持續發展思想等理念與地理知識建立聯系。“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民族興。”少年是我國未來的建設者、管理者乃至領導者。分析如今的初中生,他們個性張揚、特點明確、思想活躍、人生觀和價值觀已初步形成,但隨著世界文化大融合,西方文化對初中生的認知觀念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與影響,甚至有的學生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土”的象征,而西方文化則十分洋氣。基于此,在基礎教育體系內踐行德育工作,滲透德育思想,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就初中地理課程體系而言,教師要把握其社會性特征,加強學生對國家地理與社會地理的正確認知,培養初中生胸懷天下、放眼世界的境界,使學生在體會地理知識內涵的同時,了解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地理學科作為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也是傳播德育思想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徑,可借助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使學生了解國情、國策、國力,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和平,激發初中生對祖國的認同感、自豪感、責任感與使命感。
通過分析初中地理課程體系,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知識點與德育思想是相輔相成、相互依托的。相較于其他學科,地理學科的形象性、動態性更強,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感知,也能貼近初中生的生活經驗。所以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感知天南海北,海闊天空,體會我國面臨的人口壓力、能源危機、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等社會現象,使學生可以真正為社會發展、國家建設思考探究,并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課堂是生動的,鮮活的,更符合初中生的興趣需要和認知規律,也能充分實現德育與地理教育工作的有效結合,打造適應學生終身發展的地理課程體系。
二、 初中地理課堂滲透德育思想的必要性
(一)滿足學生發展根本需求
教育的過程是人才培養的過程,接受教育的過程是積累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在如今的社會體制下,教育應當注重“養成”,從多個方面進行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文明禮儀、社會認知、生活認知和價值觀念。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養成教育就是以生活點滴,發揮教育體系對初中生的培養功能。
基于初中生的年齡特點,他們面對生活缺乏正確的認知,且不具備分辨善惡、是非的能力,思想不成熟,極易被社會中的不良因素影響。這就要求教師積極開展德育,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做正確的事,規避錯誤的行為。初中生正處在成長過程的關鍵階段,青春期的他們身上有諸多不良習慣,教師要做的就是正確引導,加以指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道德品質。
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滲透德育思想,可以保證整體教學滿足初中生發展的根本需求,使學生可以以地理視角看待社會,分析社會,感受正確的事物,正確的做法,逐漸樹立正確認知。除此之外,將德育與地理知識結合,可以保證教學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符合學生的興趣需要。學生對地理課有熱情,有期待,才能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狀態與學習習慣,并在課堂上獲取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逐漸樹立學習信心,使得地理學科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二)滿足社會發展根本需要
不同時期的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不同,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教育要面向現代,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其意味著教育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發展的方向與趨勢不斷變革,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滲透德育思想可以保證教育體系滿足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身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必須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觀念、認識、習慣、行為,使自身能夠跟上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腳步。
觀察如今的社會體系,其與教育本身有著復雜的關系,而地理正是將社會發展情況展示給學生最直接的途徑,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內容。可以有效培養初中生的社會認知,保證教育體系的全面性。社會的不斷發展影響著現代教育,而現代教育又為社會提供文化支撐,二者應當是相互支持且相輔相成的。若想利用教育培養學生的基礎認知,要求教師注重打造現代化的教育體系,保證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將社會關系、社會結構等制度層面展示給學生,關注學生的觀念、心理、人格等多個方面的變化。
(三)滿足素質教育根本要求
素質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根本目標的教育模式,其更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將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任務。在此背景下,德育已經逐漸成為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與終極目標。素質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要面向學生全體,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青少年生動、活潑、主動地成長與發展。
教育作為我國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理念下,一切教育活動都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要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落實到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滲透德育思想,可以保證教育過程滿足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讓學生能夠站在地理的角度體會現實社會,感知社會現象,并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認知觀念。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重智育,輕德育、體育和美育,而素質教育提出了“五育并舉”,認為課堂教學應當以培養青少年德、智、體、美、勞的綜合能力為根本目標。建立地理知識與德育之間的聯系,可以打造符合學生發展觀的整體性課堂。在教學時,教師要主動挖掘地理學科與德育工作之間的聯系,并立足于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制訂教學計劃,保證教學過程的有效實施。這樣的課堂具有一定的反思功能,可以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和學習,增強初中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三、 初中地理課堂滲透德育思想的關鍵點
(一)愛國主義教育
借助地理學科對初中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民族自信心。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這也是地理學科與德育思想融合的關鍵點。初中階段的地理知識包括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城一池,而這些內容都可以轉變為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與國情、國策有關的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自然條件、人口、民族、國民經濟建設等,使學生認識到一切基本國策都是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所制定的。
地理學科中還包括許多與民族文化有關的內容,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中國有56個民族,在多民族背景下,我國也提出了許多保護民族文化、推動民族發展的相關政策。將其體現在課堂上,不僅能夠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還能讓學生以客觀正確的觀念看待民族文化。例如:在課堂上可以將與釣魚島有關的內容簡單講給學生,讓學生了解釣魚島的歷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識,使其認識到“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固有領土的一部分”這一事實觀念,讓學生能夠逐漸明確祖國的領土、領空和領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些內容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祖國領土的關注,還能使學生逐漸樹立保衛祖國、保衛國家的意識,強化愛國主義情懷。
(二)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成為我國國家建設遵循的基本理念之一,將其呈現在地理課堂上,能夠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責任意識。眾所周知,我國作為第一人口大國,若想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樹立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觀念。人口作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其具有連續性、周期性特點,而我國的人口基數較大,這也意味著我國的基本國策與其他國家相比有明顯的差異。我國雖然地域廣闊,但資源相對不足,這就會導致人均擁有資源下降,這對中華民族后代的生存與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在課堂上,教師可將這些理念簡單闡述,加強與學生對國家人口和社會資源的正確理解,培養其可持續發展觀念。
除此之外,還應當使學生逐漸養成節約資源的意識。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地球上的許多資源皆為不可再生資源,這就要求人們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適度開采資源,合理利用資源,實現開源節流。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針,作為我國最緊要的國策之一,將其呈現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資源問題的嚴重性,養成節約資源的習慣與觀念。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于初中地理課堂上,可以幫助初中生樹立科學的環保意識。在整個社會體系下,人類為了更好地發展,必須要合理協調自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可以就現實社會面臨的環境問題和學生討論分享,了解環境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危害,使學生能夠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三)法治教育
隨著社會體系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法律制度也不斷健全。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必須要知法、守法,時時處處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辦事。初中地理課堂要及時滲透法治內容,培養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在如今的教育體系下,初中地理教師要滲透以人為本思想,要結合青少年的認知規律,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充盈教育體系。課堂作為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途徑,將法治教育與地理知識建立聯系,可以真正將法治教育落到實處。分析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科,我們不難發現,其是實現法治教育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徑,且為法治教育提供了優越條件。教材中包含許多與法治教育有關的內容,且涉及的知識真實、具體,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教師在實際教學時要把握地理學科特點,整合教材內容,適時、適度、潛移默化地將法治內容與學科知識建立聯系。也要積極組織精彩的實踐活動,掌握法治教育的時機,提高初中生的思想覺悟,保證法治教育事半功倍。當然,在實際課堂上不能出現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情況。教師要合理滲透法治內容,要明白應當滲透多少、滲透多深,建立學生正確的法治認知,保證法治教育,滿足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例如:在課上,可將《土地法》《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與地理知識相融合,并為學生提供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機會,讓學生參與討論、調查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與法律觀念,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并與他人共同分享法律知識。也可將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氣象日等內容呈現在課堂上,并適時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加強思想教育,強化德育成效,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及綜合素養。
四、 初中地理課堂滲透德育思想的具體實施
(一)適時開展小組辯論活動
辯論在教學中能夠發揮極大的作用,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實現信息共享與資源共享。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適時組織小組辯論活動,圍繞課上所學的內容設立主題,由學生自行收集資料,保證自身辯論內容的豐富性與完整性。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初中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也能鍛煉反應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基于初中生的生活經驗,他們在理解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時,常常過于單一和片面,甚至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不能完全聽懂,不能確定自己的立場。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辯論活動引導學生質疑,結合自己的認知和觀點與班級內的其他同學爭辯討論。
假設:某辯論賽的主題為“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正方所持的觀點為“利大于弊”,反方所持的觀點為“弊大于利”。要將辯論主題提前公布給學生,學生自行組隊,作為辯論的雙方。組內成員要各自分配任務,選出組長,確定辯手。辯論活動是在班級內展開,辯手可以稍多一些,可邀請教師承擔記錄員、評判員、計時員等工作職責。組內的所有成員要共同參與材料收集,保證本組辯論內容的豐富性和合理性。當然,教師要作為活動的設計者和管理者,將辯論比賽的程序、規則、評分標準以紙質文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辯論比賽的規則。辯論比賽的環節分為一辯陳詞、二辯陳詞、三辯陳詞,自由辯論、四辯總結陳詞多個階段,學生要遵守規則,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然,也要注重自身的談吐風度,不得對對方進行人身攻擊。在辯論期間,要服從教師的安排,而教師則要根據每組學生的表現情況和評分標準,公平公正地給予分值。利用這樣的活動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收集資料與信息,能夠讓學生對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關系有深入了解,使學生真正站在社會的角度看待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培養初中生的客觀觀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教材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若想真正建立地理知識與德育思想之間的聯系,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樞紐作用,凸顯教材的知識性和教育性相統一的特點,潛移默化地加大德育力度,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接受德育的熏陶。在以往的初中地理課堂上,一些教師專注于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德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導致德育工作無法落到實處,也難以發揮地理學科對學生的德育功能。通過分析如今的初中地理教材,其中有許多接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將這些內容真實地呈現在課堂上,可以保證課堂環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保證課堂教學滿足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以“天氣與氣候”相關知識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展示不同天氣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沉浸在視頻中。視頻結束后,要與其他同學討論:不同天氣下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在風和日麗、萬里無云的天氣,人們往往會感到愉悅和放松;而在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的天氣,人們或許會感到恐懼和緊張。緊接著,小組成員要共同分析:為什么不同天氣給人們的心情會帶來不同的影響?是否不同氣候的地區人們的脾氣秉性也有所差異?這樣可以保證課堂的趣味性,加強學生之間的有效聯動,培養學生的客觀觀念。在生活中,遇到他人脾氣暴躁時,可以游刃有余地應對,并站在地理視角分析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在學習梯田時,可引導學生站在“人類改造地表形態”的角度思考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人類對社會帶來的積極影響,感受人類在創造環境時所體現的思想之美、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學生能夠站在地理的角度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可以培養學生的自然觀念和審美意識,使學生逐漸樹立愛護自然、欣賞自然的理念。
(三)積極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地理學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社會性較強,學生在課堂上要結合現有的知識和發現的規律,體會現實社會建立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這樣的課堂既能夠滿足學生智力發展的需要,也能強化德育滲透目標。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階段性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地理課有興趣,有熱情,有學習的欲望。當然,結合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德育工作也是十分重要且有效的,能夠讓學生真正站在社會的視角體會地理知識,感受書本知識與當今社會之間的聯系。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規則意識,為學生的深入學習和綜合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課堂上,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著手,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生活細節,并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尋找問題原因,并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
例如:在滲透可持續發展理念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塑料用品的危害”社會探究活動,要求學生探究每個家庭每日平均廢棄的塑料袋的數量;塑料袋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危害與影響;是否可將塑料袋換成可降解材質的成功購物袋。學生要以組為單位,上網收集與塑料制品有關的信息,并將其歸納匯總。然后,走入社會隨機采訪,與社會人群探討塑料袋的危害以及塑料袋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學生可以進入超市或菜市場,和商戶探討塑料袋的成本以及每日塑料袋的使用量。然后,在社會上尋找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了解人們使用塑料袋的頻率。接著,將自己調查采訪獲得的結果與在網絡上收集到的信息匯總,并結合自己的認知與理解,書寫活動總結報告。教師則可以從報告中的內容了解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這樣的教學活動綜合性更強,可以讓學生真正了解塑料袋對自然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能夠從自己做起,減少塑料袋的使用,生活中積極選擇可降解的、環保的紙袋或布袋。
五、 結論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強化德育已經成為每一位教師的根本責任和教學目標。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要把握地理學科與德育思想之間的聯系,注重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保證整體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發展需要。要求教師把握地理學科與德育思想的關鍵點,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法治教育。在具體教學時,可開展小組辯論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討論,保證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豐富性。要深挖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使學生能夠站在社會視角下體會地理知識。也要積極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學生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接,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劉瑞連.“知情意合一”思想下初中地理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初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22):66-68.
[2]李旺軍.教育傳播學視角下初中地理德育課程資源開發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23):28-31.
[3]孫興煥.新時期初中地理教學的德育教育思考[J].知識文庫,2021(17):166-168.
[4]段莉彬,江涌芝,郭程軒,等.春風化雨,踐行德育:談談初中地理課程中的“思政性”[J].地理教學,2021(9):32-34,42.
[5]畢金玲.淺談如何圍繞時事熱點進行初中地理教學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1(7):70-71.
[6]劉海軍.德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價值及策略[J].新課程,2020(23):232.
[7]唐型俐.讓德育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生根發芽:以人地協調觀德育滲透為例[J].第二課堂,2020(2):43.
[8]滿建利,莊丙武.初中地理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例[J].地理教學,2020(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