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南快北慢的趨勢愈發凸顯。環渤海區域作為我國北方地區的核心區域,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以自身高質量發展帶動我國北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應有貢獻。
環渤海區域科技資源豐富,京津地區的重點高校約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發總部和核心科技研發人員云集于此,這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堅實基礎。但是,環渤海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分布不均衡,真正實現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增長的動力轉換,還需要做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努力:
環渤海區域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各地依托自身豐富的礦業資源或農業資源建立相關企業。因此,應該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來優化配置各種創新資源。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創新資源較多集中于環渤海區域內的直轄市、省會城市等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尤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中,北京定位為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定位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兩地科技實力雄厚。遍布環渤海各地的企業可以借助核心地區的科研力量,做好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生產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同時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可以采取項目委托、人員借調、合作開發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科技創新各方的積極性。
環渤海區域內產業同構現象相對嚴重,在鋼鐵、化工等行業表現得尤為明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創新的保護不夠。政府部門應當采取相關措施切實保護創新企業的利益,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和法律制度嚴格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對損害創新活動的行為給予嚴厲打擊。同時,還要出臺鼓勵創新的相關政策,對敢于創新、勇于創新的企業實行稅收減免或直接給予資金獎勵,積極引導企業進行各種創新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環渤海區域教育資源豐富,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條件。北京、天津、各省會城市教育資源優勢明顯,要通過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為環渤海區域輸送各種人才;各地也可以通過進修、委培、合作等方式將自己有發展潛力的人才輸送到先進地區進行學習深造,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出臺具有比較優勢的優惠政策,高水平提供人才生產、生活所需的配套設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創新的積極性。
首先是協調環渤海區域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京津冀地區是環渤海的核心,而北京又是京津冀的核心。北京是我國首都,也是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還是許多大企業的總部基地,教育醫療旅游資源富集,以前重量級商貿批發市場也匯集于此。大量非首都功能集于一身導致北京對周邊經濟社會資源產生巨大虹吸效應,這是造成區域發展不協調的首要因素。因此,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環渤海區域協調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河北雄安新區、天津分別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地和重要承接地。環渤海其他地區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稟賦條件,吸引北京相關企業、事業單位落戶于本地,既幫著北京“瘦身”,也為本地區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其次,借鑒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的成功經驗,環渤海區域協調發展可以將交通互聯互通、生態環保共同治理、產業轉移升級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區域要協調發展,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環渤海區域區位優勢明顯,對外輻射東北亞,對內面向我國三北地區。在漫長的海岸線上有我國北方許多重要的港口,很多港口的吞吐量都排在全國前列。眾多港口集聚容易造成惡性競爭,因此,可以將環渤海港口間的協調發展作為重點突破口,通過建設連接區域各地的立體化交通網絡,搭建協調各方利益的物流平臺來促進港口相互合作、錯位發展。區域內產業轉移升級的關鍵在于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在科學合理的政策引導下,通過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
再次,環渤海區域還存在大量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要想縮小城鄉差距,做到城鄉協調發展,關鍵在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發展相關產業。以環北京的張承地區為例,很多地方受到環境和資源限制并不適宜工業發展。但可以利用緊鄰北京的地理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產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能促進本地農民增收,真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發展現代農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通過產品、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切實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綠色發展注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關鍵之舉在于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資源消耗類企業要改進生產工藝,更新生產設備,對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高耗能、高排放企業要提升清潔生產能力,實行科學管理,按照國家和地方制定的指標逐步降低能耗物耗,逐步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擴散性,環渤海區域內各地要加大治理散亂污企業,通過聯防聯控聯治提升區域整體環境保護水平。綠色發展不僅體現在生產上,也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人們轉變思想觀念,在日常消費和行為上注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倡導綠色消費、低碳出行、節約能源。通過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的改變影響生產方式的轉變,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環渤海區域水資源相對匱乏,在生產生活中要大力宣傳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生產者和居民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必要時可以適當利用價格杠桿促進資源的節約使用。同時,積極探索市場化的資源生態補償機制,平衡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大城市和廣大農村間在碳排放和水資源使用上的關系,助力區域整體實現綠色發展。
環渤海區域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對外面向東北亞和太平洋,對內輻射三北地區,資源品種豐富,產業基礎雄厚,科技實力突出,為開展國內外多領域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環渤海區域要實行更為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充分發揮北京、天津、遼寧、山東、河北等自由貿易試驗區優勢,探索制定更高標準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市場制度和交易規則,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開創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新局面。自貿區是我國擴大開放水平的“試驗田”和“先行軍”,各種有利于擴大開放水平、加深國內外多領域合作的制度和政策在自貿區先行先試。環渤海區域集中了5 個國家級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更是我國北方第一個自貿區,為促進投資自由化和貿易便利化以及推動金融改革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了良好平臺。環渤海區域自貿區要用好用足先行先試相關政策,深化多領域國際合作,暢通貿易、擴大交流,在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擴大開放更需要提高自身發展質量和水平。環渤海區域要想擴大對外開放,還要進一步加大區域內的合作。以核心城市為引領,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在對外合作中形成合力,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對外開放中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北京作為首都,國際交往密切,科技實力雄厚;天津定位于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擁有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金融創新能力強。這兩個直轄市發展能級最高,要在環渤海區域對外開放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山東、遼寧、河北產業基礎好,制造業實力雄厚;山西、內蒙資源豐富,產業合作潛力巨大。環渤海各地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共建“一帶一路”中深化對外合作,利用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在開放中不斷提升自己。
共享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前,環渤海區域內各地間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如果強行將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經濟發展拉到同一個水平,就違背了科學發展規律,必然導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現象,不利于調動人們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通過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體系的共建來促進共享,在共建的過程中逐步縮小環渤海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破除區域內人員自由流動的障礙,促進社會資源公平分配,最終實現區域整體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體系共建共享要根據環渤海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合理布局人、財、物等各種資源,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地區間、城鄉間在公共教育、勞動就業、衛生醫療、養老服務等各領域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完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機制的重點首先是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入、設施建設和人才配備,引導北京、天津和省會城市等發達地區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欠發達地區疏解。其次,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體系共建共享要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參與各方都能充分獲益是共建共享得以落實的保證。比如,在養老服務領域,可以充分利用鄉村優美的環境和充足的土地資源優勢,再配以大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和方便的交通服務,做到城鄉結合、共同發展。總之,好的共享機制既能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又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環渤海區域內全體群眾,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光明的發展前景,指明了發展方向。環渤海區域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科技實力突出,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進而帶動我國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