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君 魯海明 | 北京市燕山前進第二小學
從“小朋友”變為“小學生”,是兒童生命成長之路的重要轉折。北京市燕山前進第二小學在做好幼小銜接教育的過程中,既注重“零起點”教學,又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采取有效策略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助力學生“心路啟航”。
繪畫投射測驗是一種常用的心理測驗技術。“樹木畫”是無意識的自我形象,能夠投射出隱藏在兒童內心深處的情緒與情感。因而,樹木畫測驗非常適合幼小銜接期的學生,可以作為心理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心理狀況的參考。
學生入學之初,心理教師會進行樹木畫心理測驗。作為學生的“知心人”,心理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解讀,從學生畫的樹冠大小、樹干粗細、用筆力度、涂擦痕跡等細節分析學生的成長環境,進一步了解學生行為與家庭、學校、社會的內在聯系。對于存在入學適應不良情緒和行為的學生,心理教師也會采用樹木畫的測驗方式,為其緩解心理不適,并采取合理的方式給予積極關注,有的放矢地進行個體干預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化解負面情緒,積極地適應小學生活。
助力新生“心路啟航”還需要借助班主任的力量。學校凝聚心理教師和班主任的育人合力,形成幼小銜接“雙師協同”機制,成為落實幼小銜接的一項舉措。
在課程建設方面,建立心路啟航課程的“雙師課堂”。心理教師與班主任利用信息技術優勢,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心理教師提供心理課程設計和線上講解,或錄制成視頻資料提供給班主任,班主任進行線下教學組織,配合心理教師提供的活動內容組織一年級學生進行游戲體驗、互動交流,依據學情及時調控課堂節奏,積極回應學生的反饋,進行課堂觀察與引導。
在教育研究方面,形成加強問題干預的“雙師互動”。在幼小銜接期,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伴,便于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雙師共同分析學生情緒和行為背后的壓力之源,快速研究落實干預方案和措施,使心理教師的心理輔導更具針對性,形成“1+1>2”的危機干預效果。
在家校協同方面,凝聚優化家校合作的“雙師合力”。家校協同是解決學生幼小銜接期心理危機的關鍵途徑。班主任與學生家長溝通較為密切,更易獲得家長的支持。心理教師與班主任“雙師協同家訪”,為家長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在預防和干預學生幼小銜接期心理問題等方面形成家校協同的育人合力。
衡量學生是否順利完成幼小銜接,我們重點把握“三心”標準:一是在自我認知上培育“自立之心”,幫助兒童悅納角色轉變,提高自理能力;二是在學習態度上培育“興趣之心”,保護和激發兒童學習的內部動機,對學習充滿好奇心、探究欲;三是在班級活動中培育“合群之心”,較快融入班級群體,和教師、同學友好相處,逐步強化規則意識。學校在一年級開設“心路啟航”銜接課程,設計人際交往、積極情緒、自信自立、習慣培養等方面的課程內容,關注學生在幼小銜接期的社會適應狀況。在心理課上,教師順應兒童的認知特點,采用一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角色扮演、游戲、講故事、音樂冥想等活動形式,幫助學生建立安全感、歸屬感,使學生以積極的心理品質應對新環境、新挑戰,順利開啟學習成長的心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