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丹
【摘 要】學習興趣是小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很重要的一個動力因素,也是學生產生快樂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興趣 數學學習 思維
快樂的課堂就是人人參與、互動交流的課堂。教師只要善于挖掘,快樂就會滿溢于數學課堂與課外活動之中。小學生對許多新鮮事物都有好奇心,也導致他們不會對某個事物傾注長久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發展,學生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獲得新的經驗和知識,使他們的興趣得到定向發展。因此,教師要運用積極有效的教育手段,盡快使學生完成從“感到有趣”發展到“興趣”的過程,進而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進程。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挖掘數學學習的價值,善于把握數學教材特點,讓學生在順境感悟中體驗快樂,在逆境探索中體驗成功,讓數學學習真正成為學生體驗快樂的學習經歷,讓學生由衷地從心底生出一份對數學的熱愛。
一、創設學生樂學游戲,體驗數學學習之樂
兒童具有好動、好勝、好表現等心理特點。因此在教學中要使抽象的教學概念形象化,靜態的概念動態化,要讓學生盡量多操作,在操作中發現抽象的數學規律,讓他們在動中促思、玩中長知、樂中成才。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水平,采用適當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設計教學游戲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體驗新知,感悟新知,在實際運用中掌握數學知識內容。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下“平移和旋轉”的相關內容時,基于“平移和旋轉”屬于圖形與幾何的知識領域,僅靠靜態的圖片理解起來很抽象。所以筆者設計了課前游戲“你演我猜”,一個學生演示動作讓學生組隊開展,如開水龍頭、升國旗、推窗戶、拉開抽屜等,其他學生說出動作名稱。學生的興趣被激起,大膽表演、快樂猜詞。在動作表演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把動作和本課有關的物體運動現象進行結合。接著,筆者讓學生或借助尺子和橡皮模擬游樂場里的跳樓機的直線運動現象,或用手來模擬游樂場里的摩天輪繞一個點轉動的運動現象,通過模擬、想象,學生體驗了物體的運動現象,為后續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教師設置這樣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更容易理解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征,給學生體驗的機會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玩中領悟數學知識的魅力,同時感受物體運動的美與趣味性。
二、關注學生課堂感受,點燃數學學習之趣
建立平等信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基本條件。“會”是引起興趣的前提,“不會”就談不上興趣。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尤其重要,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表不同見解,及時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與靈感,對學生在學習中敢于創新的表現應加以表揚和肯定。對待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適當的表揚和鼓勵更不容忽視。在班級里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一般對學習不感興趣。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設法提出適合他們解答的問題,讓他們能做得出、答得出,從而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以此吸引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興趣有利于學生學會,學會反過來能增強興趣,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上“乘法的初步認識”時,班級中某位基礎較差的學生發現了加數都相同的特點,筆者在贊美的同時提出問題:“你發現了加數相同這個特點真是太了不起了,數數看像這樣的相同加數一共有幾個?”他在筆者的鼓勵下,很快數出來了。由此引出后續乘法算式的認識的學習內容。筆者向他投去一個鼓勵的目光,促使他沉浸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思維也更加敏捷。教師應經常根據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對課堂提問進行分層設計,為各個層次的學生預留他們能回答出的問題,讓全班學生都能有一份融入課堂的幸福感,逐漸樹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重視學生操作體驗,感受數學運用之美
學習興趣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發源于學習動機,產生在學習行動的過程中,并在學習成績的獲得感中得到鞏固和加強。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外在因素的滿足感,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價值。小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把思維與操作有機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操作中表達,讓學生體驗數學思維的美,感受探索知識的滿足與快樂。另外,教師還應經常組織小組成員間的交流和探討,進而達到內化數學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上“厘米的認識”相關內容時,筆者在學生學會測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后,讓學生在教室里尋找實物進行測量。有的學生測量數學書面的長和寬,有的學生測量筆盒的長和寬,還有的學生量手指的長度……有一位學生想量書桌的長度,卻發現尺子太短了,于是筆者就發動其他同學一起想辦法。后來他們想出可以把用尺子一把一把接起來量;或者先用短尺量,邊量邊做記號。還有的學生想測量黑板的長度、門的高度或教室的長度,他們想到了用繩子量,再用尺子量繩子的方法,還有的學生想出可以用體育課上教師用的卷尺來測量出黑板的長度、門的高度、教室的長度。讓學生動手操作,測量實際物品,不但鞏固了本課所學,也使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讓學生體驗了數學活動的樂趣,感受數學運用之美。
四、重視數學思維滲透,感悟數學方法之智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在教學中滲透數學的思考方式,對后續的數學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應采用多種手段促使學生逐漸形成數學的思維方法,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游刃有余,從而不會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真正愛上數學。因此,數學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上“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后,筆者出示練習題:“請口算下列算式:(1)6÷6=_______,5÷5=_______,4÷4=_______,(2)6÷1=_______,3÷1=_______,5÷1=_______。從中你發現了什么?你還能寫出幾道像上面這樣的算式?”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發現:被除數與除數都相同,商是1;當一個數除以1時,商還是這個數。此時,筆者引出問題:為什么商會是這樣的啊?一位學生嘗試用除法意義來解釋這些算式含義:6個蘋果平均分給6個人,每人分1個;2本書,如果每人分一本,可以分給兩個人。學生還能根據他們的發現寫出大量像上面這樣的算式,其中還有數值比較大的算式,如15÷15=1,100÷100=1,50÷1=50,85÷1=85。雖然只是幾道簡單的除法算式,但學生從中能學到的就不僅僅是口算而已,更多的是思維能力的拓展與提升。因此,教師應注意知識間的聯系,充分讀懂教材,重視呈現練習的系列化、層次化,以及練習方式的多樣化,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而言之,學習興趣是小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動力因素。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數學學習的價值,善于把握教材特點,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點,讓學生在順境感悟中體驗快樂,在逆境探索中體驗成功,讓數學學習真正成為學生體驗快樂的學習經歷,讓學生由衷地生出一份對數學的熱愛,對數學的激情。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祥謙江中小學 責任編輯: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