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麗,毛彥珂,張 娟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分娩方式的選擇與分娩過程是否順利與初產婦生理、心理、精神因素均存在密切關系[1-2]。提高產前健康教育強度,糾正錯誤認知,能幫助初產婦科學選擇分娩方式,而全程陪伴護理能為初產婦提供全程心理、生理及分娩技巧支持,提高產婦信心,幫助其順利分娩[3-4]。本研究探討了健康教育聯合全程陪伴對初產婦心理狀態、分娩結局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于我院行產前檢查并分娩的94例初產婦納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單胎初產婦;年齡18~35周歲;在我院建檔并規律產檢;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孕37周前分娩;孕期存在妊娠高危因素或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觀察組年齡18~33(26.87±3.68)歲;孕周38~41(38.65±2.36)周;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4例,本科及碩士研究生24例,碩士研究生以上19例。對照組年齡18~35(27.58±4.01)歲;孕周38~41(39.12±2.11)周;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5例,本科及碩士研究生27例,碩士研究生以上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初產婦接受常規護理。在日常產檢中,由門診醫生或護士進行簡單產前健康教育,有剖宮產指征者擬行剖宮產手術,無剖宮產指征者建議經陰道分娩。分娩過程中,當班助產士按時為產婦檢測胎心,觀察產程進展,給予產婦補充營養,必要時行助產等措施。
1.2.2 觀察組 初產婦接受健康教育聯合全程陪伴護理。健康教育:孕32周開始在日常產檢時進行健康教育。①飲食運動指導:根據產婦居住環境,為產婦設計個人運動計劃,并制訂營養方案,鼓勵多進食高蛋白質、粗纖維、富含營養食物,增加孕期營養。②產前心理護理:對產前過度緊張、焦慮者提供心理輔導,采用傾聽引導、音樂療法等緩解產婦焦慮情緒,并教導其應用感恩日記、優勢總結、排解消極等方式進行心理放松,獲得安靜平和的心理狀態。③分娩健康教育:向產婦介紹產程、不同分娩方式的利弊,重點闡述自然分娩的好處,并引導產婦正確應對分娩疼痛,減輕初產婦對分娩的恐懼感。④分娩練習:播放分娩演示視頻,指導產婦根據視頻播放內容進行產前運動、神經肌肉控制練習、呼吸訓練等,并現場對產婦動作進行指導、糾正,囑其回家后反復練習,以熟悉分娩過程。全程陪伴:①成立“一對一”全程陪伴服務模式,選擇已婚并具有分娩經驗的助產士成立全程陪伴小組,首先對其進行技術培訓,要求小組成員掌握初產婦心理特點、助產相關技術等。②產婦宮頸擴展2 cm后進入單間待產室,安排專職助產士進行全程陪伴,分娩過程中嚴密監測胎心變化及宮縮情況;及時告知產婦產程進展;向產婦傳授分娩經驗,給予鼓勵及心理暗示;宮縮間歇期為產婦準備高熱量飲食,鼓勵其進食以保持體力。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分娩前與入組時分娩態度:采用分娩態度問卷(CAQ)[5],從胎兒健康、產痛傷害、自我控制及醫療護理4個維度(16個項目)調查產婦分娩態度,總分16~64分,得分與分娩恐懼呈正相關。②比較兩組分娩方式。③比較兩組經陰道分娩初產婦產程時間:第一產程是從產婦出現間隔5~6 min規律性宮縮開始,到宮頸口開全;第二產程是從宮頸口開全到胎兒娩出;第三產程是從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④比較兩組分娩結局:包括產婦產后2 h出血量,新生兒1 min、5 min Apgar評分[6]及體質量。⑤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7],包括護士美感、健康教育、人文關懷、服務及時及服務態度等多個方面,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分為十分滿意(>85分)、滿意(71~84分)、一般滿意(61~70分)、不滿意(<60分),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不同時間CAQ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CAQ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例(%)]
2.3 兩組經陰道分娩產婦產程時間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經陰道分娩產婦產程時間比較
2.4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有研究表明,對分娩的恐懼感是促使產婦選擇剖宮產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現為擔心胎兒健康、分娩疼痛、在分娩過程中失控、醫療環境與緊急干預等方面[8]。分娩恐懼加上社會因素的干擾,初產婦分娩恐懼發生率最高,最傾向選擇剖宮產[9]。還有研究發現,初產婦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分娩恐懼感越弱。這可能與產婦自我學習能力,是否能主動查閱資料、詢問家屬朋友,從多角度豐富分娩相關知識相關[10]。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從初產婦孕32周開始進行健康教育,強調孕晚期運動、飲食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為產婦設計孕期飲食運動方案、開設心理咨詢室,教導初產婦利用感恩日記、優勢總結等心理技巧,有效疏導心理障礙,保持安靜平和的狀態,全面提高產婦身心素質,為分娩做好準備。同時,從專業角度向初產婦闡明不同分娩方式的利弊,引導產婦正確面對分娩疼痛,并安排其與經產婦進行經驗交流,逐漸緩解其焦慮情緒,并詳細介紹分娩過程并傳授分娩技巧,提供實地演練場所,糾正錯誤動作,幫助其盡快熟悉分娩過程與相關技巧。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分娩前CAQ評分較入組時所有上升(P<0.05),可能是因為分娩前產婦心理壓力增大、恐懼感嚴重,而觀察組經健康教育干預后,分娩前CAQ評分較入組時下降(P<0.05),剖宮產選擇率也下降(P<0.05),提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初產婦分娩相關知識知曉率,提高產婦分娩信心,減輕分娩恐懼感,提高經陰道分娩率;這與劉繼君[11]研究結果一致。全程陪伴護理首先選取助產經驗豐富且具有生育經驗的助產士作為小組成員,采用全程陪伴模式幫助初產婦完成分娩[12]。本研究發現,觀察組中經陰道分娩的產婦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產后2 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全程陪伴能在產婦分娩過程中提供強有力支持,幫助產婦樹立分娩信心,順利實現自然分娩;這與陳力等[13]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聯合全程陪伴能有效減輕初產婦分娩恐懼感,改善分娩方式選擇,并為產婦提供全程支持、陪伴與技巧指導,可有效縮短產程時間,順利實現自然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