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武珞路實驗初級中學 儲煥彩

在新課標背景下,關注學生區域認知力的養成教育,并將其看作整個初中地理課程教學的核心要素來展開,對學生學好地理課程的意義重大,改變了部分學生區域認知不足的局面。但是隨著課程教學的不斷深入,在對學生進行區域認知力方面的教育時,一些問題逐漸顯露出來。一方面,教師對新課標的認識不足,對新課標所要求的培育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缺乏關注與重視,沒有從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力出發,有目的地展開課程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學生區域認知力的提升不僅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能夠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需要來開發和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還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從教材中找出那些值得學生去學習以及能夠提升學生區域認知力的內容,但是很少有教師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加上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并沒有用心,因此學習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學習收獲?;诖耍疚膹亩鄠€層面展開深入分析,希望可以為新課標背景下地理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力提供一些策略上的指導。
只有為學生打造一個好的環境,學生才能輕松自在地學習,而這也是新課標背景下初中地理課程教學必須注意的。因此在課程教學階段,需要教師改變自身固有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入手,安排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以構筑良好的環境。
例如,在“白山黑水——東北三省”一課教學中,為了讓班級內更多的學生關注自身區域認知力的提升,充分意識到提升自身區域認知力的重要性,教師不僅在課堂上重點向學生強調這方面,而且改變自己固有的教學想法,試著從良好教學環境的打造和構筑入手,增設了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以更好地將學生認知力的提升落在實處。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東北三省的工業分布以及發展情況,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了“信息資料收集對抗賽”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需要在限定的時間內與自己小組的其他成員合作,調查東北三省的工業分布以及發展的實際情況,并系統化地整理和歸納所收集到的信息材料,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而為了提升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教師從東北三省的自然環境特征的描述入手,設計了“分析地圖”的環節,學生需要充分利用東北三省的地圖,從位置、范圍、地形和氣候等方面來解釋并說明東北平原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通過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學生始終在好的環境下學習,真正改變了以往初中地理課堂低迷的氛圍。
初中階段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為了讓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更加熱情且富有動力,教師要根據課本內容和需要學生完成的學習任務,精心地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進行處理,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提出,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
例如,在“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一課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將學生吸引到本課知識的學習上來,實現課堂的有效導入,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了微視頻《黃土高坡的成因》《水土流失的影響因子》等,并要求班級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思考:該區域具體存在哪些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這些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有哪些實際危害?綜合治理保護措施具體都有什么?進而讓更多的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將注意力放在本課知識的學習上。
而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熱情,踐行對學生區域認知力的養成教育,教師就本課內容設計了“黃土高原我最了解”的問答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直觀地向學生呈現以下問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哪些?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有哪些?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了哪些后果?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是什么?黃土高原極具特色的黃土風情與當地的自然環境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學生則需要根據自己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快速回答教師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回答正確的可以累積一分,最終分數累積最高的學生即可獲得此次問答活動的勝利。當然,要想保持學生課堂學習熱情,教師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主性,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
只有在課堂上獲得好的學習感受,學生才能在接下來的地理課堂上以積極主動的姿態配合教師展開教學工作,實現自身區域認知力的提升。因此,為了更好地將學生帶入教材文本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去,教師設計了不同類型的學習情境。
例如,在“祖國的首都——北京”一課教學中,一方面,為了讓班級學生初步了解本課將要學習的內容,提升其區域認知力,教師要求學生以自學的方式討論與探究以下問題:北京市的地理坐標?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具有怎樣的優越性?北京市與哪幾個省相鄰?北京市屬于哪種氣候類型?有著什么樣的特點?流經北京市的河流有哪些?北京市的對外交通有什么特點?簡要說明雄安新區建設規劃的意義所在。進而讓更多學生在自主學習與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北京的印象。
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北京,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區域觀念,教師從學生良好學習感受的獲得入手,設計了“印象北京”“圖說北京”“暢談北京”和“收獲北京”等不同類型的學習情境,進而讓學生在真實參與的情境中有所感悟和提升。比如,在“印象北京”中,學生通過分析古城城址變遷的活動,了解了北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優越性。而在“圖說北京”中,教師重點帶領班級學生觀察北京的地形示意圖,指圖說明北京的主要山地、河湖和平原名稱等。
合作一直是學生學習與探究地理知識的有效手段,為了落實對學生區域認知力的養成教育,教師需要在指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要安排一些能夠提升學生區域認知力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課堂學習深度。
例如,在“魚米之鄉——長江三角地區”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有深度,教師繼續從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力入手,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鼓勵和引導學生以合作的方式來攻克一些學習上的難題,以更好地認識和了解長江三角地區。比如,教師以布置任務的方式提出以下問題:長江三角洲地區屬于什么類型的氣候,其氣候有著怎樣的特點?結合學過的有關長江的知識,試著說一說長江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有著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比較說明長江上下游地區的地形地勢特點,并詳細說明。你認為長江上下游地區各自適合的開發方式是什么?并說明理由。學生需要在組內合作和組外對抗的過程中完成這些任務,哪個小組完成的任務越多、質量越好即可獲得勝利。當然,在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學習與探究本課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和輔助作用,對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難以解決和處理的問題,要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從而讓地理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更有意義。
一幅好的地圖不僅可以帶給學生美的享受,而且學生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研究,可以從中獲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因此,在課程教學階段,教師需要從訓練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入手,加強學生實踐方面的探究。當然,教師需要具備會選擇優質地圖的能力,為學生選擇一些美觀大方、能夠清楚反映某個地區自然和人文條件的地圖,以方便學生在課堂上對地圖的閱讀與探究。
例如,在“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一課教學中,教師切實加強了學生閱讀地圖能力方面的訓練,設計了具體的實踐探究環節。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地圖和分析相關資料,了解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密切的經濟聯系以及合作方式變遷的原因,同時在親自實踐探究的過程中,熟練地利用地圖來說明香港、澳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從而在閱讀地圖和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人地協調觀念,充分意識到經濟的發展既要對外合作,也要不斷升級,尋找新的優勢。
在新時期的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要想讓學科教學更有意義,還要關注課后作業的布置,設計一些更具有個性、內容足夠豐富的作業,讓學生在高質量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提升。
例如,在“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一課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力,教師設計了以下作業。
1.充分利用課下時間找出新疆的衛星影像示意圖,并從衛星影像示意圖中準確找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2.思考塔里木盆地開發油氣資源應該關注的問題。
3.調查和了解“西氣東輸”路線,準確說出其經過了哪些地方,并在此基礎上試著交流和探討“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為東西部地區帶來的益處。
此次以提升學生區域認知力為目的而開發的課后作業,不僅有效改變了以往課后作業以完成練習題為主的方式,推動了整個作業布置方式的變革與發展,而且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對塔里木盆地這一地區有了全新的認識??梢哉f,此次課后作業的布置幫助學生重新拾起了學習地理知識的信心,讓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記憶。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其他學生所不具備的特質,因此,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需要教師揚長避短,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優勢。而這需要教師摒棄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采用更多元的方式來對學生的課堂學習進行評價。
例如,在“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一課教學中,為了有效滿足新課標對學科教學的要求,實現學生區域認知力的提升,教師要在課后做好教學反思與評價工作。一方面,教師借助監控的視頻監控功能,將整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錄制下來,并對視頻材料進行詳細分析,進而不斷地發現班級學生學習本課知識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如,有的學生只知道需要保護三江源地區,卻不道為什么要保護三江源,因此,在接下來的地理課堂上,教師就要重點向學生介紹保護三江源地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做好課后教學的評價工作,而這不僅需要教師豐富評價內容,多鼓勵和引導班級學生利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多種方式來進行教學評價,而且需要教師注意突出教學評價的人文性特點,在給予學生較為中肯評價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鼓勵,以使學生時刻保持學習和探究教材文本知識的熱情,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力。
綜上所述,從學生區域認知力的養成出發,選擇適合學生的方式來指導教學工作,不僅對學生學好地理這門課程的幫助是巨大的,深刻踐行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教育,而且滿足了新課標的要求,一定程度上為接下來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提供了支持。對此,在課程教學環節,為了落實學生區域認知力的養成,本文從多個方向展開深層次闡述和說明,以更好地指導初中地理課程教學工作,真正讓學生區域認知力的提升成為學生學好地理課程所邁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