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王貴珍 師雪茹 洪雙 華元剛 黎志明



[摘 要]本研究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為例,通過分析近幾年中國熱科院人才現狀,2011年以來海南省農業專業人才數量變化,2016年以來海南省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構成比,以及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構成比趨勢變化,分析當前熱帶農業科技人才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引才機制、選才機制、人才激勵機制、科研扶持機制和人才評價機制等方面,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農業科技人才全面支撐科研創新、產業發展提供人才管理方面的戰略決策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研院所;人才管理機制;農業科技人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4.040
[中圖分類號]F272.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4-0121-04
0? ? ?引 言
科研院所是建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驅動創新發展戰略的有效載體。在實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注重人才實力提升是對科研院所實現改革驅動、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1-2]。《關于支持海南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實施方案》中指出,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支持機制和全方位開放的引才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達到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人才服務運轉機能,實現海南自由貿易港高質量發展[3]。
對比研究2011年、2018年、2021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熱科院)人才情況,從中國熱科院從業人員數量、高級職稱人員數量、博士和碩士學位人員數量等方面考量人才發展狀況。從圖1中可以看出,2011年、2018年、2021年中國熱科院從業人員數量、高級職稱人員數量、博士數量、碩士數量均呈上升趨勢,2011—2018年上升幅度分別為23%、73%、122%、1 550%,其中高級職稱人員數量、博士數量增加幅度較大,碩士數量增加幅度最大。2018—2021年,中國熱科院專業技術人員數量、高級職稱人員數量、博士數量、碩士數量也均呈上升趨勢,其上升幅度分別為1%、45%、3%、22%,其中高級職稱數量和碩士人員數量增加幅度較大,從業人員數量和博士數量增加緩慢。
1? ? ?海南省第一產業GDP構成比和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構成比
從圖2中可以看出,2016年—2020年海南省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構成比和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構成比均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分別為12%、23%。分析認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構成比的下降與GDP構成比的下降有一定正相關關系。從數據來看,海南省自1988年建省以來,第一產業GDP構成比從50%下降到20.5%,下降幅度達到59%,從業人員構成比同期下降55%;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GDP和從業人員構成比分別有所上升,且第三產業上升幅度更大,分別為91%、190%。分析認為,這是因為海南省在實施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過程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主要是在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業、旅游餐飲業等方面,這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產業結構演變規律[4]。
2? ? ?2011—2018年海南省農業科技人員數量變化
從圖3中看出,自2011年以來,海南省農業科技人員數量變化呈倒“U”型趨勢,近幾年總體呈下降趨勢。
3? ? ?制約中國熱科院人才發展的主要方面
3.1? ?農業科技人才供需失衡
《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規劃(2021—2035年)》提出要用10~15年把海南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在生物育種、熱帶農業、海洋漁業等領域引領熱帶農業科技創新。雖然近幾年中國熱科院高級職稱、博士、碩士的數量不斷增加,但與發展目標仍有很大差距。楊曉娟通過產業專業人才結構偏離度計算模型,得出海南省自2000年以來第一產業專業人才供需失衡,人才缺口大的結論[5]。師雪茹等人通過比較南方13個省每萬名農業人口擁有的農業科技人員數量,認為海南省顯著低于全國和東部發達省份約30%[6]。從人員職稱結構和學歷方面來看,副高級以上人員、碩士、博士人才更是緊缺,需聚焦關鍵領域加快培養。劉益男等人以廣東湛江熱帶農業科研單位為例,發現2017—2019年高層次人才嚴重流失,主要流向高校或選擇繼續深造[7]。
3.2? ?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動力不足
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熱科院未建立可持續的產權激勵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收入待遇仍存在部分平均現象[8]。盧琨通過調研分析,發現科研人員對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現狀的滿意度、薪酬回報的公平性的滿意度、科研績效考核和人才激勵政策滿意度均很低[9]。中國熱科院在績效評價、職稱改革、激勵和分配機制等方面缺乏有效調研,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不健全,使得青年科研人員對職業發展前景積極性不高,對現有工作環境滿意度偏低。
3.3? ?人才引進的外部競爭同質化
由于人口紅利的下降,城市之間的人才爭奪激烈,更加強調人才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的歷史定位。尤其是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競相挖人的現象,導致高端人才集中向發展空間、薪資福利和工作環境優越的方向流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熱科院仍然聚焦引進高層次人才,但是受到海南省在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科研平臺等方面相對較弱的不利影響,優勢不明顯,加之重外輕內,導致本土人才的工作積極性下降,形成人才流失和再流失的困局。此外,中國熱科院屬于中央駐瓊單位,無法享受海南省在住房保障、住房補貼及配偶安置等屬地人才激勵政策待遇,更加使得人才引進困難重重[10]。
4? ? ?創新中國熱科院人才管理體制機制的戰略對策
4.1? ?采用多樣化、多層次的選才、引才機制,科學布局,以人才戰略發展為導向
人才引進是一個持續性的系統工程,重在留用,如何做好引進后的服務保障、激勵管理是關鍵所在。中國熱科院人才引進的戰略選擇如下。一是抓住海南省建設自貿港的國家政策機遇,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揮區位優勢,拓寬招聘范圍,通過“雙聘”“柔性”等方式引進高水平人才。二是轉變用人思路,對于急需、緊缺的創新人才,可以通過智力引進、業余兼職、派遣等途徑,實現為才所用;對于非急需的創新人才,可以嘗試與高校建立合作機制,高校在學科設置、培養方向上予以配合,擴大實用人才培訓規模,實行引培并舉“雙輪驅動”的戰略[11-12],還應根據科研需要設置團隊人才梯度,老中青、高中低層次合理配置,發揮各自所長。三是提升人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完善考評激勵政策,推動實施解決“為什么要留下來”“留下來能做什么”“做了能得到什么”等現實問題的積極舉措。不斷創新服務保障模式,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務“綠色通道”,為人才提供經費支持、住房保障、子女隨遷入學等有效措施。
4.2? ?構建多維度、廣泛的人才激勵機制,有效發揮人才工作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人才激勵機制是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面,只有采取系統有效的激勵措施,才能更好地優化人力資源。中國熱科院人才激勵的主要方面如下。一是建立以績效工資為核心的薪酬分配機制,通過績效評價量化考核,側重支持重要崗位人才。同時,根據引進人才的類型制定專門的待遇標準和激勵模式。二是不斷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利益分配機制,鼓勵科技人員以所辦企業技術入股、股權出售等方式獲取收益,優勞優酬。三是給予業績比較突出、高水平的創新團隊長期的穩定支持,定期遴選并培養一批杰出人才和拔尖人才,提供科研扶持資金和項目支持。四是充分利用院所兩級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實施熱帶農業優青人才培養計劃,抓好“育、引、用、管、服”關鍵環節和機制創新,以“揭榜掛帥”方式設立科研專項,滾動支持熱帶種業及關鍵核心技術,促進原創性科技攻關[8,13]。
4.3? ?建立多層次、寬路徑的科研扶持機制,制定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系統規劃
不斷完善系統的教育培訓機制,制定中國熱科院人才培養中長期發展規劃。一是培訓前充分調研,有效定位培養目標人才,確定培養目標后,制訂個性化培訓方案。培訓結束后,通過訪談、問卷等調研方法及時收集培訓效果和反饋建議等,不斷完善培訓教育機制。二是不同崗位的人才采取不同模式的培訓提升通道,對管理人才加大其攻讀在職碩博、干部培訓、到農業農村部和地方政府等掛職鍛煉交流等的投入力度;對于專業技術人才,主要從攻讀在職碩博、學術研討、開展訪問交流等方面滿足科技人才學習、成長、發展的高層次需求。三是改革職稱和崗位聘用制度,對于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可以優先聘用或者破格晉升;對于服務在一線的科技骨干人員,可以讓其優先參與評聘和各類優秀人員的入選[14-15]。
4.4? ?制定科學、多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以科研質量和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分類考核評估體系
人才評價是科研活動方向的指揮棒,健全人才評價體系直接關系到當前科研生態環境的優劣。農業科研單位制定人才評價機制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實行長期穩定的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綜合考評體系,不斷通過改革實踐,細化對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服務、科研管理等不同科研活動的人才分類建立評價體系[15];二是要合理設置考核評價周期,給潛心研究、長期積累的人才創造良好的科研生態,體現不同學科的差異性;三是借鑒中國科學院“崗位聘用+項目聘用”的制度,對領軍人才、學術帶頭人采用項目聘用的方式,對優秀的科研管理人才采用崗位聘用的方式,同時采用長期和短期聘用相結合的方式,持續優化人才創新活力機制[15-16]。
主要參考文獻
[1]羅宏.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探微[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8):34-37.
[2]中國機械政研會第五課題組.加強新形勢下轉制科研院所人才隊伍建設[J].企業文明,2017(2):64-71.
[3]人民網.中組部等部門印發實施方案:支持海南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EB/OL].(2019-08-06)[2022-12-0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806/c1001-31277227.html.
[4]朱建房.海南省第三產業發展現狀研究[J].經濟論壇,2017(3):47-50.
[5]楊曉娟.海南省人才結構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分析[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53-56.
[6]師雪茹,胡盛紅.海南省農業科研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3(2):85-89.
[7]劉益男,魏政.人才競爭中基層農業科研院所人才流失問題與對策探析:以廣東湛江熱帶農業科研單位為例[J].農學學報,2019(12):83-86.
[8]歐陽歡,方驥賢,唐冰,等.創新農業科研院所人才激勵機制探討: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2(4):1-4.
[9]盧琨.熱帶農業科研人才激勵問題探討: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5(3):9-13.
[10]鄭遠強,郭君,朱麗軍.海南自貿區引才困境及廣義人才引進機理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46-51.
[11]陳燕羽,師雪茹.新形勢下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工作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4(5):87-89,93.
[12]袁莉.成都市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6:35.
[13]搜狐網.自貿區人才引進改革思考[EB/OL].(2020-05-09)[2022-12-06].https://www.sohu.com/a/394051293_120636457.
[14]宋歆煒.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激勵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0(7):112-115.
[15]石研研,趙閏,張曉泉,等.現代農業科研院所人才激勵與評價機制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9(12):343-346.
[16]郭虹.國家級非營利農業科研院所人才激勵機制研究:以東海水產研究所為例[D].上海:同濟大學,2012:42-45.
[收稿日期]2023-03-02
[基金項目]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2022年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項目(1630022022024)。
[作者簡介]陳潔(1980—? ?),女,廣西玉林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黨務管理與研究;王貴珍(1990—? ?),女,甘肅臨夏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