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繼1999年地質勘查行業屬地化改革之后,為扎實推進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理順管理體制,近些年黨中央、國務院也高度重視地勘單位改革,出臺若干政策,支持地勘單位轉型改制。在政策支持下,在社保屬地化成熟的條件下,各省地勘行業改革大幕徐徐拉開。本文首先闡述廣東省地勘行業轉型改制歷史沿革,其次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分析單位以及在職人員的實際情況,最后提出人員分流的設想,從而為促進地勘單位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勘單位;轉型改制;人員分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4.041
[中圖分類號]D63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4-0124-04
0? ? ?引 言
自地勘單位改革不斷推進以來,其歷經政事分開、事企分離等階段,歷時近20年。但截至目前,“一省多局、一市多隊”的狀況仍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導致機構臃腫、資源浪費、產能過剩,甚而相互制約、矛盾突出,嚴重影響了地勘單位的管理和發展。為何改革持續這么久,還是沒有徹底全面改制?歸根結底,難點還是在于人員難以合理分流安置。為促進地勘單位可持續健康發展,轉型改制勢在必行。本文通過解讀廣東省地勘系統的現狀,以九三二隊實際人員情況為例,結合行業特殊性、退休政策和職工心理訴求逐一分析,提出地勘單位轉企改制人員安置的建議。
1? ? ?廣東省地勘行業轉型改制歷史沿革
1.1? ?廣東省地勘行業發展歷史
原廣東省地勘行業由省地質局、省核工業地質局、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三大局組成,其中,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于2007年10月起經省編委劃分,歸口省地質局管理,但業務相對獨立。綜合外省改革實際情況,為做好地勘事業,建設精干隊伍,三大局整合是必然趨勢。
1.1.1? ?省地質局改革發展概況
廣東省地質局成立于1956年10月,經過多次更名、職能劃分等過程,于1999年6月實行屬地化管理,更名為廣東省地質勘查局。該局不斷研究、探索地勘單位改革思路,先后制訂了全面改企,一步到位以及全局改企,兩步到位等改革方案。2007年初起,在中編委決定廣東省為全國事業單位改革試點省份之后,廣東省編委將地勘系統作為全省試點單位之一率先推進改革,2007年10月,廣東省編委印發的《廣東省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意見》中批示,省地勘局為省人民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并將省有色金屬地勘局、省化工地勘院劃歸省地勘局管理。2009年,該局再次復名為廣東省地質局,為省政府直屬正廳級行政類事業單位。
1.1.2? ?省核工業地質局改革發展概況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成立于1955年9月,前身是二機部中南309隊,歷史上經歷了多次體制變革和隊伍結構、工作任務的調整。1970年劃歸解放軍序列,為基建工程兵第203師。1984年整建制轉業并改編為核工業部華南地質勘探局。1994年更名為核工業華南地質局,先后隸屬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2000年實行屬地化管理,劃歸廣東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001年,局機關從韶關搬遷至廣州市花都區,為省政府直屬正廳級行政類事業單位。
1.1.3? ?省有色金屬地質局改革發展概況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的前身是廣州地質勘探公司,成立于1956年3月,在2000年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中,下放給廣東省管理并更名為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在2007年10月12日,根據《廣東省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歸口廣東省地質局管理。在2009年1月15日,依據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的《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機構編制方案》精神,完成了局本部體制改革工作,并更名為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屬行政類副廳級事業單位,業務相對獨立。
1.2? ?政策并行,穩妥推進改革
(1)在全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在推動地質事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廣東省省長在副省長及省政府秘書長等人的陪同下,到廣東省地質局調研。省長在調研時指示:一要深化改革,理順體制機制問題;二要轉變觀念,徹底摒棄“等靠要”思想;三要主動作為,服務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四要帶好隊伍,做好各項穩定工作。省長到省地質局實地調研,自建局以來尚屬首次,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地質工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也傳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改革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國家層面自上而下明確了地勘單位改革的大方向和總目標,各省級地勘單位改革進入攻堅期、轉型期和調整期。
(2)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導下,2021年4月8日,廣東省地質局和核工業地質局整合成新的廣東省地質局,下屬地勘單位的改革等待新的領導班子出臺具體方案,這標志著廣東省地勘系統改革邁出實質性一步,也預示著廣東省地勘系統機構改革也是以類似于三大局合并的方式完成。合并后的省地質局是省政府直屬的公益類事業單位,全局所屬地勘單位45個,其中副廳級事業單位2個、正處級事業單位43個,全局在職職工人數約6 300人,離退休職工人數約10 000人,合同工人數約3 000人。
1.3? ?下屬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情況
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意見)的通知》(粵發〔2010〕6號),以及2011年3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1〕5號),對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根據中央及廣東省委、省政府要求,為推動地勘事業單位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地質事業的公益服務需求,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率先完成下屬單位分類改革。2012年4月,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發布《印發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所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方案的通知》(粵機編辦〔2012〕)60號),明確該局下屬11個單位的公益屬性、主要任務以及優化資源配置要求。2012年12月,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印發廣東省地質局所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方案的通知》(粵機編辦〔2012〕353號),明確該局下屬25個單位的單位屬性、整合資源及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1]。
2? ?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二隊的基本情況
九三二隊隸屬于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地處我國五大成礦帶南嶺成礦帶中部的韶關市,該市蘊藏著豐富的有色金屬礦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該隊前身始建于1960年4月,于1998年與廣東有色地質勘查局九三七隊合并成現今的九三二隊,是以地質勘查為主業的正處級事業單位。2012年,按照《印發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所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方案的通知》(粵機編辦〔2012〕60號)明確定位,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二隊,公益二類,正處級。主要任務:承擔南嶺成礦帶中段廣東省內北部地區有色金屬資源勘查,開發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及外圍、深部找礦工作;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及其他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的地質工作,為工程建設項目提供地質技術服務。該隊核定事業編制260名,其中隊長(兼書記)1名,副隊長3名(其中1名兼紀委書記),總工程師1名,經費按財政補助二類撥付??紤]地勘單位推向市場有一個適應過程,且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為穩妥推進改革,給予5年過渡期,至2016年12月31日,過渡期滿后,經費撥付按財政補助二類撥付。
3? ? ?機構編制人員情況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在編人員152人,編外人員5人,離休人員2人,退休人員491人,共計645人。其中,在編人員152人中,118名在崗人員(管理人員8人,專業技術人員89人,工勤人員21人),34名協解人員。
3.1? ?在編人員年齡層占比分析
從表1來看,職工年齡結構如下:50歲以下人員為67人,人員占比44%;50歲以上人員為85人,人員占比56%,其中55周歲以上人員56人,人員占比36.9%。
3.2? ?在編人員工齡分析
從表2看,職工工齡情況如下:工齡10年以下34人,占比22.4%;工齡11~20年27人,占比17.7%;工齡21~29年31人,占比20.4%;工齡30年以上人員60人,人員占比39.5%。
3.3? ?各類年齡、工齡綜合分析
從表3可知,距離法定退休年齡5年,連續工齡滿10年以上人員為56人,人員占比36.8%;男工齡滿30年,女工齡滿25年以上人員為16人,人員占比10.5%;2014年10月以后參加工作人員(改革后參加工作)為21人,人員占比13.8%。
3.4? ?協解人員情況
所謂協解人員,是指原為單位合同制用工人員,后按照地礦部地發〔1997〕152號、國土資源部國土資發〔1998〕85號、國土資發〔1999〕6號和國家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地質勘查總局中色人字〔1999〕071號等改革文件精神,在199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期間,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規定程序終止(解除)了勞動關系,且在終止(解除)勞動關系期間沒有觸犯刑律的原地勘單位事業編制人員。2009年經省委省政府協調解決,同意回收恢復事業單位身份的相關人員。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二隊共回收協解人員34名,此類人群最大年齡56歲,最小年齡47歲。2018年3月起,與其他在崗職工一樣,協解人員全部納入韶關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未返崗上班,仍為按合同制管理的在編職工。
4? ? ?人員分流設想
改革的出發點不是減人、甩包袱,而是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服務機構,進而優化資源配置,增強事業單位的生機與活力[2]。為減輕改革人員安置壓力,減少改革阻力,參照湖南省地勘單位改革總體方案和廣東省飛來峽水利樞紐管理處等單位轉企改制方案,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作以下分流設想,具體情況如下。
4.1? ?特殊工種提前退休
根據《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和《地質礦產部關于將野外隊汽車司機等列為提前退休工種的通知》(地發〔1987〕401號)精神,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種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職工(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的工人),或者工作條件與工人相同的基層干部(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50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可按事業身份提前退休。病休和未滿年限但臨近退休年齡的,也可適當放寬條件限制。此處可消化56人,占總人數的36.8%。
4.2? ?離崗休養
參考其他行業改制政策,結合地勘行業特殊性,未達到特殊工種提前退休條件的,對在改革時間節點(工齡男年滿30年、女年滿25年)的人員,保留相關待遇,離崗休養。此處可消化16人,占總人數的10.5%。
4.3? ?鼓勵職工自主創業或自謀職業
在本人自愿的基礎上,根據目前職責任務、服務對象和資源配置等不同的情況,通過政策引導,制定合理的考核及薪酬激勵機制,鼓勵技術骨干及具有較強市場開拓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自主創業或自謀職業,尤其是從事礦產、環境、工程三大主營領域的技術人員,可優先批準。除一定的經濟補償外,可在項目承接方面給予其一定的資金和信息支持。此處預計可消化近30余人,占比19.0%[3]。
4.4? ?養老保險改革后參加工作的新人分流
根據《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5〕2號),確定2014年10月1日后參加工作的視為新人。此類人員依據改革時間已是新人身份,既年輕又有干勁,可參照改制辦法執行相關政策。此處可消化21人,占比13.8%。
4.5? ?其余人分流
以上4類人員安置后,剩余29人,其中協解人員還剩17人。該類人員的身份特殊,情況復雜,工齡也長短不一,是改革安置的一大難點。在編制有空余的情況下,建議此類人員按照事業單位安置,確保妥善處理。在改制辦法明確后,在保留原有單位身份和經費渠道不變的前提下,可先由本系統單位分流安置[3]。在名額不足的情況下,經個人申請,建議按照職稱高低,再結合專業、崗位等條件,分流至不同經費渠道的事業單位[4]。
4.6? ?已退休人員安置
根據《韶關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登記工作方案的通知》(韶人社〔2016〕253號)及省政府、市政府相關要求,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二隊已于2018年3月完成此類人員納入韶關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實行基本養老保險屬地化管理。并按該通知要求,穩步推進自2014年10月1日至納入地方社保局管理前(養老保險屬地化改革實施準備期)的收支清算工作。為維持單位甚至社會穩定,不管今后單位改制情況如何,建議該類人員經費由財政單位按原渠道予以全額保障,不能因單位改革重新定位而降低此類人員待遇[5]。
4.7? ?編外人員安置
隊內5名編外人員都為勞務派遣工,合同一年一簽訂。在改革基準日前,勞務合同未到期的,可根據雙方意愿,解除合同或轉入相應業務外包單位接收。涉及勞動關系人員分流安置的,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及相關規定執行[6]。
5? ? ?結束語
開展地質工作,地勘單位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當前,我國地勘單位正處于體制、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轉型期,地勘單位改革必須遵循分類改革、因地制宜、積極穩妥的原則。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地勘單位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解決人員安置問題,這樣才能減小改革阻力,高效服務市場經濟。
主要參考文獻
[1]周薇薇. 解讀廣東省地質局地勘事業單位改革方案[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3(11):50-52.
[2]谷莉麗.轉企改制背景下地勘單位人才管理問題及對策
[J].人力資源,2021(6):10-11.
[3]譚榮蘭.對經營類地勘單位轉企改制人員安置的建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7):95,127.
[4]岳銀亮.淺談地勘事業單位在轉企改制中職工的心理及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22):52-52,54.
[5]張曼.地勘單位轉企改制過程中的風險及防范[J].經濟研究導刊,2018(7):10-11.
[6]孫茹,李中原.體制轉軌期地勘單位人力資源戰略的若干思考:以東北地區為例[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9(12):86-89.
[收稿日期]2023-01-20
[作者簡介]雷文艷(1988— ),女,湖南邵陽人,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地勘單位經濟管理。